只有少数人能成为精英,为什么我们要让所有孩子努力

教育·美文·感悟

-1-

经常发表一些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的文章,有朋友留言提出:我想看到更少的精英鸡汤!因为下一代人中,精英也就是那百分之几!

事实确实如此。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讲,成为精英的可能性并不大,在课堂上刻苦学习的那些知识,在以后漫长的人生当中用到的可能性也不大。

将来只有少数人能够成为精英,我们为什么要让所有孩子都去努力?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直到最近看到了两篇关于中西教育对比的文章,这个问题找到了答案。

-2-

一篇是魏勇的《为什么美国课堂不讲落实》。

文章的基调是批评中国的基础教育的。不过,其中的一个观点,却值得我们注意。

作者说,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精英主义的国家,他们只做而不说的事情是,5%的精英做火车头,拽着95%的民众前行。在美国,大体上是有钱人的孩子读好学校。对美国人来讲,只要保证这5%的精英足够强大,整个美国就足够强大。至于他们的超市收银员、卡车司机、工人、农民等听说读写的基本功不如中国人扎实,又有什么关系呢?

体现到课堂上,就是美国实行以兴趣为导向的教育,最多会损害将来注定成为普通人的那95%,他们中多数人高中毕业后就工作了,或者上个社区大学,学点应用性的技能。最顶尖的5%的人,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呵护,视野得到了拓展,成为世界上顶尖的学生。

-3-

另一篇是来自“多伦多妈妈部落”的《别再被西式宽松教育蒙蔽,你愿意孩子被悄悄分层?》

文中说,中国教育以显性的应试来划分学生群体,西方教育实际上是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

在美国,公立学校只提供有限的基本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买不起的人自然而然就被淘汰了。

作者发现,美国小学下午3点放学之后,只有黑人邻居的孩子跑跑跳跳的回家了,大多数白人和华人的孩子,都背着书包,拿着乐器,去了各种辅导班。

一个不去辅导班,不花大价钱学习才艺、参加社会活动丰富自己履历的孩子,几乎没有可能进入名牌大学。

西方的孩子们的确可以有一个开心幸福的中小学,但想将来跻身为社会精英,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课外辅导与公立教育之外的更多的社会资源。

而显然,能够为孩子提供这些资源的都是什么样的家庭。

-4-

最有效率的教育,当然是对精英进行精英教育,对普通人进行普通教育,然后进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分工。

但这样做有一个突破不了的难点是,在通过一个统一的规则进行培养之前,我们并不知道谁才是那百分之几的精英,绝大多数家长,也不会承认自己家的孩子比别人差,心甘情愿早早放弃。

对此,我们的作法是,将所有的孩子都当成精英来培养,通过高考制度来进行选择,宁可牺牲那不是精英的95%的孩子的快乐与时间;美式教育的特点是,通过市场这种隐性的方式,只让那百分之几精英的孩子有当成精英培养的机会。

-5-

两者之间的优劣,恐怕很难定论。但显而易见的是,我们的作法其实更公平。

如果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采取所谓的快乐教育,对社会底层的民众来讲不见得是什么好事,穷人家的孩子向上流动的可能性会更小。

举例来说,当前已经试点多年的校长推荐制,有几个真正的农民的儿子被推荐上了名校?至少是小康以上的家庭,才可能让孩子具备被推荐需要的那许多能力与才艺。

一句话,我们当前的教育方式和人才选拔机制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弊端,但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是目前能够找到的最公平的办法。

-6-

也许迟早有一天,我们也会“进步”到西方的那种模式,公立学校的孩子们都能够快乐而轻松的学习生活,只有那些经济能力较强、文化水平较高、思想认识到位的家庭,才对孩子进行精英培养。

其实现在已经有这样的倾向,中上层家庭让孩子学习各种才艺、出国深造的情形更多,当然这些孩子将来的出路也更广。

如果我们的教育真的完全西化,只会让社会的阶层更加固化,更多穷人家的孩子则只会沿袭父辈的平庸,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富人家的孩子则利用家庭的资源和自身的努力,完成人生的原始积累。

最终,我们会发现,同样过完了快乐的童年,人家的孩子成为了公司的高管,而我们的孩子却只能去工地上搬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