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慕尼黑老城说说慕尼黑与巴伐利亚

说到慕尼黑,可能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联想,喜欢汽车的会想到宝马总部,喜欢足球的肯定是拜仁慕尼黑和慕尼黑1860两只球队,喜欢啤酒的,一定想到慕尼黑啤酒节,喜欢《茜茜公主》的,一定应该知道这里曾是巴伐利亚王国的首府。

首先说,我在慕尼黑的时间很短,虽不算是蜻蜓点水,但最多是走马观花级别的。因为事出有因临时增加了去威尼斯的行程,这样在巴伐利亚州的行程就又少了两三天,连王宫、宁芬堡、天鹅堡等都没去,更别提维尔茨堡和奥格斯堡等地了,所以将来应该还会再来一次慕尼黑以及巴伐利亚州的。

还是先从慕尼黑的老城开始吧,老城(Altstadt)现在还剩下三座城门,这是其中之一的卡尔门(Karlstor),位于老城的西侧,所谓卡尔和查理是一个意思。

卡尔门前的广场就叫卡尔广场(Karlsplatz),广场上有喷泉。

对面的建筑是司法宫(Justizpalast),建于1890-1897年间的新巴洛克风格式建筑。现在这里是巴伐利亚州司法部和慕尼黑地方法院。

进入卡尔门内的大街,一直到玛利亚广场之间,是诺伊豪泽尔街(NeuhauserStraße)和考芬格街(Kaufingerstraße),是慕尼黑重要的商业步行街,喜欢购物的哪儿也不用去,这里就足够逛的了,不过周日所有商店都不开。

卡尔门所在的位置,是1285年到1347年间修建的慕尼黑城墙上的城门,城墙于18世纪城市扩建时被拆除了(所以别老说中国拆城墙),过去的城门中间还有一座更高的塔楼,1857年毁于火药爆炸,现在的城门是重建的,比原来的样式有所简化。

城门内的铜像是三个演奏乐器的小孩,是重建城门时从马利亚广场的鱼喷泉移过来的。

诺伊豪泽尔街(NeuhauserStraße)上的地铁站,U-Bahn和S-Bahn都有,站名就是卡尔广场。德国很多大城市都有U-Bahn和S-Bahn,U-Bahn(发音屋-棒)特指地下铁,S-Bahn通常是指轻轨。

进入老城区之前,要简单铺垫一些慕尼黑和巴伐利亚的历史,有利于后面的介绍。

慕尼黑,巴伐利亚州首府,德国第三大城市(柏林和汉堡)。但是要知道,先有的巴伐利亚后有的慕尼黑,那就先说巴伐利亚(Bavaria,德语Bayern也译作拜仁)。

巴伐利亚的名字可能还是罗马人给起的,大意是来自波西米亚的人,属于罗马雷蒂亚行省的一部分。这都源于奥古斯都不尊凯撒的遗嘱,非要将帝国防线从莱茵河向东推至多瑙河所致。

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人的后裔、日耳曼人(阿勒曼尼人、伦巴第人、哥特人等)、波西米亚人(高卢分支)还有斯拉夫人等混居在这一带。

6世纪中,法兰克人(墨洛温王朝)控制了这里,建立了巴伐利亚公国。大约在7世纪,基督教慢慢地传到了巴伐利亚。此后的几百年,巴伐利亚不断地在各王公贵族之间转手,不再多说。

1157年,是巴伐利亚史上重要的一年,韦尔夫家族的狮子亨利(Heinrich der Löwe,1129-1195),因战功卓著,被他的表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红胡子巴巴罗萨)将巴伐利亚重新赐给他做封地(之前也是他们家的,太复杂就不提了)。

1157年(也有说1158年的),狮子亨利来到他的封地,想寻找一个地方建一座都城,于是他选择了慕尼黑。

慕尼黑(München)这个名称来源于中古高地德语的词语“Munichen”,意思是修道院之地,从8世纪时这里就有一座本笃会修道院。所以今天慕尼黑城市的徽章上还有一个黑衣的僧人。

之前(1155年),狮子亨利曾陪同腓特烈一世去罗马加冕,赶上罗马叛乱,要不是狮子亨利,红胡子说不定就没命了。于是,这位表弟就有些飘飘然,时不时对皇帝表哥做出些不敬的行为,多少让红胡子有些不高兴。

1176年,红胡子要求狮子一起去攻打米兰,狮子开出条件,要皇帝给一个银矿才去,皇帝没答应就自己去了,结果遭遇了著名的莱尼亚诺战役,皇帝差点没回来。

于是乎,皇帝就把米兰失败的原因归罪于狮子的不配合。再加上狮子亨利同时身兼萨克森公爵和巴伐利亚公爵,我们后面要去的吕贝克也是他创建的城市(1159年),他家的地盘从北海、波罗的海沿岸到阿尔卑斯山,确实也太大了点,这必然招致其他贵族的嫉妒。于是,各诸侯纷纷支持皇帝对狮子的处罚,剥夺所有领地,流放英国(最初在英国领地诺曼底,后去了英国)。

狮子亨利之所以流放英国,是因为他娶了英王亨利二世的女儿,也即是狮心王理查的妹妹。

1190年,腓特烈一世淹死在十字军东征的路上(现土耳其),狮子亨利想回来夺权,但被亨利六世打败,不过最终他与亨利六世(也是他的侄子)讲和,回到不伦瑞克终老。不伦瑞克大教堂就是他建造的,等将来去不伦瑞克的话,再好好写写这位欧洲风云人物吧。

自从狮子亨利流放以后,巴伐利亚就转给了著名的维特尔斯巴赫(Wittelsbacher)家族,从1180年到到1918年,巴伐利亚基本都处在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统治下,由于巴伐利亚与奥地利的地理关系,双方联姻也较多,我们熟悉的茜茜公主就是出自于这个家族。

1328年,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上巴伐利亚公爵路易四世加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给予慕尼黑食盐专营权,由此获得稳定的收入,同时也提高了城市的地位。当时奥格斯堡(奥古斯都时代所建)是比慕尼黑地位还高的城市。慕尼黑刚好处于萨尔茨堡与奥格斯堡道路上主要的渡口。萨尔茨堡我们今天觉得是音乐之城,其实在中世纪是食盐产地,名字Salzburg就是盐堡的意思。路易四世在位期间,以慕尼黑为帝都,扩建城垣,奠定了老城的规模,今天残存的三座城门,都是路易四世扩建的第二道城墙上的城门。

15世纪后期,慕尼黑经历了哥特式的复兴, 扩建了老市政厅,以及多座大教堂,我们后面会看到。

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慕尼黑则是德国反宗教改革的中心,也是德国文艺复兴艺术的中心。直至今日,慕尼黑也是天主教为主的城市,你在慕尼黑看到的教堂与德国其他地方(尤其是北部)的就会不一样。

1623年,巴伐利亚还取代了普法尔茨(也是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分支),成为了选帝侯国。三十年战争期间,还遭受了新教国家瑞典的入侵。

即使在拿破仑时期,巴伐利亚还被升格为王国(1806年),统治者还是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当然,前提是要加入拿破仑搞的莱茵联邦。

1810年10月12日,国王路德维希一世(Ludwig I,1786-1868)结婚,从此,他的结婚日就演变成著名的慕尼黑啤酒节。这位路德维希一世,还是茜茜公主的大舅。

路德维希一世的孙子,路德维希二世(Ludwig II of Bavaria,1845-1886),因为不喜欢慕尼黑宫廷的争斗和繁琐的礼节,花巨资修建了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新天鹅堡。只可惜他在里面居住的时间并不长。

历史上,巴伐利亚一直都是德意志内举足轻重的大邦国,但在1871年,巴伐利亚不情愿地加入了德意志帝国(依旧是自治权利最高的成员),德国统一。

1918年德国一战战败,第二帝国结束,最后一位巴伐利亚国王流亡国王,维特尔斯巴赫家族738年的统治结束。

对巴伐利亚君主的称呼,公国时期叫公爵,选帝侯时期叫选候,王国时叫国王,后文中都会用到,其实说白了都是巴伐利亚君主。

现在从卡尔门一路向东,边走边说。

这座教堂叫市民会馆教堂(Bürgersaalkirche),建筑建于1709年,最初是一个宗教社团的市民会馆,1778年由市民会馆改做教堂。二战中教堂被炸毁,只有巴洛克立面保存了下来。立面上的拉丁文大意是1710年,慕尼黑的贵族和市民将这座建筑奉献给圣母马利亚。教堂内部分上下两层(里面很漂亮,但没有进去看)。

这座教堂是慕尼黑有名的教堂,圣弥额尔教堂,远处的两个圆顶高塔是慕尼黑的主教座堂,慕尼黑的地标之一。

圣弥额尔教堂(Michaelskirche),是阿尔卑斯山以北最大的文艺复兴风格教堂,也是德国首座文艺复兴教堂。由巴伐利亚公爵威廉五世建于1583年-1597年间,教堂属于耶稣会,据说最初是仿照罗马的耶稣教堂而建,建教堂的动机是为反宗教改革。

当时,慕尼黑及巴伐利亚是德意志境内的反宗教改革的中心。1534年由罗耀拉创建的耶稣会,也是为反宗教改革而成立的,建造华丽的教堂而吸引更多的天主教信徒,是他们反击新教的手段之一,华丽的巴洛克教堂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教堂立面上的十几个人物雕像,都是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的君主。

正面下方的是圣弥额尔,也有米迦勒、米歇尔、米厄尔、迈克尔等多种译法。是圣经中的大天使长,米迦勒斩龙是最常见的艺术造型。

教堂内部,非常漂亮的巴洛克风格,也是德国南部巴洛克式教堂建筑的典范。

二战时,教堂的穹顶曾被炸塌过。

耶稣会被禁后,教堂成了维特尔斯巴赫王室的墓葬,地下室也有许多棺材,包括建造新天鹅堡的那位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有意思的是,1997年我第一次来慕尼黑时,还下去过地下,可惜那时什么都不懂,看个热闹。但这次却没有看到地下入口在哪,有点遗憾吧。

这个墓葬是谁的,你可能很难想到。是拿破仑的皇后约瑟芬与前夫亚历山大.德.博阿尔内所生的儿子,欧仁.德.博阿尔内(Eugène de Beauharnais,1781-1824)。虽然不是拿破仑亲生,但拿破仑对欧仁(还有他妹妹奥坦丝,拿破仑三世之母)还算不错,欧仁也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参加过多次战役,被封为威尼斯亲王。拿破仑失败后,欧仁前往慕尼黑投奔他的岳父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一世。1824年欧仁病逝后葬在这座教堂内。

我们去的时候,刚好赶上有弥撒,人比较多。弥撒结束时,人们在排队领圣餐。

巴洛克风格就是显得很华丽。主祭坛16世纪的绘画主题也是《米迦勒斩龙》,左边画中的人物可能是耶稣会的创始人之一,圣方济各.沙勿略,死在中国江门外海上川岛。

连管风琴都金灿灿的。

带翅膀的大天使长米迦勒装饰的洗礼池。

这座教堂是什么?其实现在这已经不是教堂了,而是一座博物馆和一层的各种商店。不过之前确实是13世纪的奥古斯丁修道院的教堂,由奥古斯丁修会修士所建。

教堂很明显的罗曼式风格,过去修道院的规模也很大,还记得前面说过吗,慕尼黑的名字的意思就是修道院之地。不过现在后面的修道院已经没有了,只剩下教堂的建筑。

20世纪初,狩猎很盛行,于是1934年,这里被改成一座帝国狩猎博物馆。二战期间,展品损坏丢失,博物馆被关闭。1958年,在城市建城800年之际,决定恢复狩猎博物馆,经过几年准备工作,1966年狩猎博物馆重新开放。1982年,又增加了垂钓的内容,于是博物馆成为德国狩猎和垂钓博物馆(Deutsches Jagd-und Fischereimuseum)。展品主要是动物标本和打猎与钓鱼装备及相关知识。

博物馆入口在原来教堂的唱诗班位置,门前左右各有一头野猪和一条大鱼的雕塑。

这就是慕尼黑的地标之一,圣母主教座堂,右侧的塔楼正在维修。

圣母主教座堂建于1468年,以取代之前的一座12世纪的教堂。塔楼高99米,是慕尼黑市内最高的晚哥特风格的红砖建筑。所以慕尼黑市区禁止修建超过一百米的建筑。

圣母教堂的德文全名叫Dom zu unserer lieben Frau,简称Frauenkirche,德语Frauen是妇女的意思,也就是Our lady(圣母马利亚)的意思。

你可能觉得教堂塔楼的圆顶有点怪,最初的计划也是哥特式的尖顶,但后来改变了设计,仿照的原型是耶路撒冷岩石圆顶清真寺。当然从下面的角度看是不太明显的。塔楼的圆顶完工于1525年。这种哥特式塔楼加伊斯兰风格(其实是拜占庭式)圆顶的模式,后来在巴伐利亚引来很多的模仿。

圣母教堂是慕尼黑和弗赖辛教区的主教座堂,也是慕尼黑最大的天主教堂,可容纳大约两万人。里面正在做弥撒,管风琴非常好听,只是不便拍照,所以只好用手机偷拍了一张。教堂内没有华丽的装饰,哥特式屋顶拱肋清晰能看出。如果能拍照的话,这座教堂就可以单写一篇。

教堂内还有一个大型的墓葬,是出自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一位神罗皇帝(一共出过两位),路易四世(Ludwig IV der Bayern,1282-1347),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给予慕尼黑食盐专营特权的那位皇帝。路易四世(按照巴伐利亚的译法应该是路德维希)1328年被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314年先加冕为德意志国王),此时正是阿维尼翁教廷时期,教皇被法国国王控制。1346年,阿维尼翁教皇克雷蒙六世封他的学生,波西米亚国王查理为德意志国王。于是路易准备发兵讨伐查理,但第二年,路易四世死在慕尼黑,矛盾也就解决了。那位查理于1355年加冕为神罗皇帝,就是大肆兴建布拉格的那位查理四世,等后面到了布拉格,肯定少不了要说说他。

墓葬下方的四个跪姿的骑士,分别象征着战争与和平。

圣母大教堂再往东一点,就是慕尼黑城市的中心,马利亚广场(Marienplatz)。广场形成于狮子亨利开创慕尼黑之初的1158年。但得名马利亚广场则是因为广场上的这个圣母马利亚圆柱,那是17世纪的事了。

三十年战争期间的1632年,新教同盟的瑞典军占领了慕尼黑,之前天主教的哈布斯堡军队曾摧毁了新教城市马格德堡,并实施了大屠杀,慕尼黑人认为瑞典军队一定会对慕尼黑实施报复。但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却下令军队撤出了慕尼黑,慕尼黑人认为这个奇迹是圣母马利亚保佑的结果。

1638年,巴伐利亚选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下令建造了这座马利亚圆柱,广场也就改名叫做马利亚广场了。

圆柱上的镀金圣母像,制作于1593年,最初是为威廉五世公爵墓而做的,1613年,又被移到了圣母主教座堂的主祭坛,1638年又被放置在圆柱顶上。1639年,圆柱下方基座又增加了四个小天使铜像。

广场上最重要的地标建筑,就是慕尼黑新市政厅(Neues Rathaus),钟楼高达85米。

1997年,我第一次到欧洲,第一次到慕尼黑,只对这个建筑印象深刻,但那时什么都不懂。

新市政厅太大,立面长度将近一百米,用全景接片后,变形比较严重。要问新市政厅有多新,建于1867年,距今才一百五十多年。建筑风格采用的是尼德兰地区的哥特式风格,在荷兰比利时会见到很多这样的市政厅,和这个最像的是布鲁塞尔市政厅

慕尼黑新市政厅也是德国境内最大的市政厅建筑,共有四百多个大小不同的房间,这是市政厅内庭。

去过布拉格的,一定见过天文钟前等着看敲钟的人群,这里也是。

每天的11点,12点和17点,敲钟的同时,会有转动的木偶表演。广场上的人群就是等着看这个。

木偶表演分上下两层,场景是模仿16世纪巴伐利亚公爵威廉五世的婚礼,镀金马利亚铜像最初就是为了他的陵墓而做。

16世纪时,慕尼黑曾流行过一次鼠疫,很多人都逃离了城市,城市也逐渐变得萧条。1558年,公爵威廉五世为了重振慕尼黑的繁荣,特地在这个广场上(那时还不叫马利亚广场)举行了婚礼,婚礼非常热闹。此后,慕尼黑也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钟楼上的木偶表演就是模仿当年婚礼的场景,有跳舞的,有骑马的,大概持续有十分钟。当然,一百多年前的技术,你也不要期望值过高。

外立面上的人物雕像,包括从韦尔夫家族的狮子亨利开始到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历代巴伐利亚君主,基督教圣人以及当地名人等。想一一搞清的话,我还是算了。

广场上新市政厅前,还有这样一个喷泉,叫做“鱼喷泉”(Fischbrunnen)。不过上面那鱼从某个角度看有点像猪。

广场上有喷泉的历史可能要追溯到14世纪,喷泉与城市的供水系统相连。1886年,在这个位置制作了一个铜制喷泉,叫屠夫喷泉。那座喷泉很高,不过毁于二战。我们在卡尔门内看到的三个音乐小童原来就是这个喷泉的一部分。

二战后,在屠夫喷泉的位置重新设计了这座鱼喷泉,下面的人物还是原来19世纪喷泉留下的。手中拿着鱼,身上的水桶在往水池中倒水。

据说慕尼黑从15世纪就有个习俗,每年的圣灰日(天主教节日),市长和财政大臣要在这个水池中洗空钱包,预示来年财政收入满满。

说了新市政厅,那老市政厅在哪?马利亚广场的最东端,紧挨着新市政厅,就是老市政厅(Altes Rathaus,也称旧市政厅)。始建于14世纪,相邻的塔楼是慕尼黑最早的城墙上的城门,塔尔堡门(Talburgtor)。城墙外扩后,与市政厅连在一起成为市政厅的钟楼。市政厅的后哥特式外观是19世纪改造的。

1938年11月9日,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就是在这个市政大厅内发表煽动演讲,是为水晶之夜的前奏。

老市政厅的后面,有个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圣神教堂(Heilig-Geist-Kirche,或称圣灵教堂)。

神圣教堂,建成于1392年(之前是13世纪的一个医院小教堂),也算是慕尼黑古老的教堂之一。18世纪时由哥特式改为巴洛克风格,教堂内也是比较典型的巴洛克装饰,感觉甚至有些洛可可了。穹顶上的绘画好像都是与慕尼黑的骑士有关。

侧廊很窄,有些17世纪留下的艺术品,柱子上是苦路的绘画。

主祭坛及绘画还是17世纪的。

这些文字看不懂,好像与耶路撒冷圣墓骑士团有关,也称圣墓守护者,现在还存在。能认出最上面的十字是耶路撒冷圣墓骑士团专有的。估计是一些参加过耶路撒冷圣墓骑士团的巴伐利亚骑士的墓葬在这里。注意圣墓骑士团不是三大骑士团之一的圣殿骑士团。

这个墓葬是巴伐利亚王子费迪南德和他的妻子的。

这位费迪南德(Ferdinand of Bavaria,1550–1608)是巴伐利亚公爵阿尔伯特五世的儿子,他的母亲是奥地利哈布斯堡公主安妮,皇帝费迪南一世的女儿(查理五世的侄女)。费迪南德的哥哥,巴伐利亚公爵威廉五世,就是1558年在马利亚广场大办婚礼的那位。

马利亚广场的南面,有座高高的教堂,是慕尼黑最老的教堂,圣彼得教堂(Pfarrkirche Sankt Peter,天主教也译做圣伯多禄教堂)。

圣彼得教堂最早的年代可能已经无法考究了,反正狮子亨利在慕尼黑建城之前就有。

慕尼黑建城后,重建为罗曼式大教堂。

1278年,罗曼式教堂被改造为更大的哥特式。1327年,慕尼黑全城大火烧毁了教堂(除中殿)的大部分,现在还能看出唱诗班部分与中殿部分明显的不同。重建后的教堂,将原来的哥特双塔改为现在的单塔样式。教堂的钟楼上共有八个表盘,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多。

二战时,教堂遭到空袭的严重损坏,战后曾准备拆除,据说已经打好了爆破孔,但在两位神父的坚持下,教堂最后还是留了下来,并由来自世界各地的捐款,历时三年后重建了起来。

由于经历了历史上无数次的毁坏,改建和重建,教堂外观看上去很不一致,也算是岁月的痕迹吧。

一些很古老的石刻镶嵌在教堂的外墙上。

教堂西侧的正立面,塔楼有92米高,看起来很新的感觉。

教堂正门

教堂内部,按照17-18世纪的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修复过的。

两边的侧廊,分布着诸多的小堂,布满了绘画。

小堂内不知是什么年代什么人的墓葬,也许是历代巴伐利亚贵族吧。

18世纪的主祭坛,圣彼得下方,站立着天主教四大圣师((圣安波罗修、哲罗姆、格里高利和奥古斯丁)。你觉得是巴洛克还是洛可可,反正我总是分不清。

柱子上有很多圣像。

现在走到老城的最东端,伊萨尔门(Isartor),得名于距此不到五百米的伊萨尔河(Isar),我们住的酒店就在河对岸。

伊萨尔门始建于1337年,是慕尼黑仅存的三座中世纪塔楼城门之一。1833年修复过。

这是位于老城南侧的森德灵门(Sendlinger Tor),准确的建造年代不详,但肯定是在1318年之前。路易四世执政期间曾扩建了慕尼黑的第二道城墙,森德灵门就是其中城门之一。至此,慕尼黑的三座中世纪城门就都看到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