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的无能和荒唐使司马懿顺利夺权 ——闲聊高平陵事变的前因后果之一
戏曲界有“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之说,可见三国故事之多,随便一个人、一件事,都可以聊到天昏地暗。
其实对历史专业的人来说,三国故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知道三国在历史长河中的独有的特殊性,简言之如下:
一、是第一个分裂时期,改变了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传统观念;
二、始终是汉人之间的争斗,基本没有异族入侵;这要得益于檀石槐的过早去世,不然鲜卑人早就打入中原了。
三、曹魏以九品中正制替代汉朝的察举制,这是古代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一直延续到科举制的出现,造成影响深远的门阀现象。
对于我等非历史专业的三国业余爱好者来说,当然是听故事好玩。层出不穷的阴谋诡计,金戈铁马的战场厮杀,既让人叹为观止,又让人血脉喷张。
因此,还是聊故事吧。
聊完五子良将,接下来打算聊聊淮南三叛,目的是想让大家知道,司马懿并非像一些肤浅的电视剧所表现的那样,一出仕就有篡权夺位之心,司马家族把持曹魏政权的事情也并非深得人心,一帆风顺。
要聊淮南三叛,必须先要弄清楚司马懿是怎样篡夺曹魏政权的,就是今天要聊的高平陵事变的前因后果。
这个话题说来话长,不知道要聊几期,慢慢聊吧,聊好多算好多。
历史的诡谲之处经常在于,许多前人种下的祸根在后来引发出祸乱,而大家总是把账记在后来的当事人身上,对真正种下祸根的人却忽略不计。
如安史之乱的祸根是唐太宗种下的,大家却怪罪唐玄宗。太监乱政的祸根是明成祖种下的,大家却怪罪明熹宗。鸦片战争的祸根是乾隆种下的,大家却怪罪道光……
司马懿篡权的祸根又是谁种下的呢?魏文帝曹丕。
曹操出仕的第一个官职是洛阳北部尉,推荐人是司马懿的爹司马防。曹操一为感恩,二为笼络人才(司马防有八个儿子,被称为“八达”史称个个有才),在司马懿出仕时就安排他和曹丕游处,与曹丕的关系非常亲密,是曹丕为魏王前的“四友”之一,其他三人为陈群、吴质、朱铄。(司马懿恨曹操,被曹操强迫入仕那些都是瞎编的溢美之词,不值一驳)
此四人在曹丕与曹植兄弟夺嫡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曹丕战胜曹植,获得曹操的继承人资格,顺利为魏王,最终禅汉称帝。
因此,曹丕非常信任并重用司马懿及其他三人。信任和重用司马懿到什么程度呢?
一、几乎是和司马懿共同管理国家。曹丕不论是巡游或者出征东边,西边军政事务由司马懿管理;到西边,司马懿就管东边。
二、曹丕出征,总是以司马懿留守洛阳监国,而通常这是由太子担任的。
三、死前指定司马懿为四位辅佐大臣之一,其他三位为曹真、陈群、曹休。
这里涉及到曹丕执政中的一个重大失误,就是迟迟不立太子。上面说到的第一、第二件事情本来都应该由太子来承担。既能培养和锻炼太子治国领军的能力,又能树立太子的威信,建立起与文臣武将的君臣关系,确保继位后就有一帮忠心耿耿的大臣效力。历史上几乎没有其他皇帝像曹丕这样让大臣监国的。(可参阅本号《三国疑案:曹睿身世之谜》)
曹丕把本应是给太子的机会全部给了司马懿,使司马懿威权日重。曹丕死前一个月才被立为太子的曹睿,继位登基时基本上是一个军政素人。
曹睿是除曹操外,曹氏家族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共十三年。更重要的是,曹睿是长君即位(登基时23岁),又聪明能干,被侍中刘晔评价为“可以和秦始皇、汉武帝相比,只是才能稍微有些不足罢了。”
这个评价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起码曹睿在位期间能够做到自掌朝政,乾纲独断,不容许任何人染指皇家权力。司马懿也一直忠于职守,为曹魏东征西讨。
没想到临死前,曹睿被两个自私的大臣给蒙蔽了,错将司马懿纳入辅佐大臣名单中。如果没有这两人的忽悠,司马懿进不了辅佐大臣名单中,司马家族篡魏的事情可能不会发生。
曹睿无子,领养了两个宗室子弟曹芳、曹询作为继承人来培养,最终选定曹芳。
曹芳才8岁,幼主继位,需要大臣辅佐。曹睿最初的打算是以宗室来辅佐,由燕王曹宇为首,带领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曹操养子,关羽梦寐以求的杜夫人与秦宜禄的儿子)等共同辅政。
四天后曹睿就改变主意,只保留了曹爽,其他几人全被排除在外。事关江山社稷的事情,怎么说变就变呢?就因为那两个人的忽悠,中书监刘放和中书令孙资。
可能许多人连听都没听到过这两个人的名字吧?要说曹魏真有权臣的话,非这两人莫属。
曹操时期,刘放与孙资一起出任魏王秘书郎,陪伴曹操左右。曹丕时改秘书为中书,以刘放为中书监,孙资为中书令。曹睿时特别信任和宠爱二人,不断给二人加官进爵。
中书,类似于中办,也就是说,最迟从曹丕时起,二人就担任中办主任、副主任,并长期把持。曹睿时期,二人已经有弄权的迹象。中护军蒋济还专门上疏提醒过曹睿。曹睿对蒋济的忠诚表示赞赏,升其为护军将军,加散骑常侍,但并没有改变对刘放、孙资二人的宠信。
曹睿决定以宗室辅佐新皇,刘放、孙资心里开始不安。这二人平时得罪过宗室。夏侯献、曹肇等人心中早就对二人不满,扬言要收拾他们。
刘放、孙资二人就想改变曹睿的决定,但曹宇一直守在曹睿床前,二人找不到机会给曹睿进言,只能干着急。
曹睿死前一天,机会突然降临。曹睿一时气息微弱,寸步不离的曹宇吓到了,赶紧出去找曹肇等人。没多久,曹睿缓过气来,身边只有曹爽一人。
刘放和孙资二人只能拼了,以“大不了一起下油锅”的勇气冲进去对曹睿哭诉,要曹睿改变用宗室子弟辅佐的初衷。
所谓君无戏言,要改变皇帝的决定,光哭是没有用的,必须得有充分的理由。这二人都是精明能干之人,自然能找出充分的理由来:
一、先帝(曹丕)有规定,藩王不得辅政;这就把燕王曹宇给排除了。
二、陛下生病时,曹肇、秦朗等人调戏陛下的才人;这个罪名就大了,曹睿也没时间去核实是否如此,曹肇、秦朗等人也没戏了。
三、燕王带兵守在南面,不让我们进来看你,这就是竖刁、赵高这样的奸臣作为。陛下生病这么多天来,内外隔绝,社稷危险,而陛下自己还不知道。
四、皇太子幼弱,不能亲政,外有强暴之寇,内有劳怨之民,陛下却将江山社稷维系在恩旧身上。把祖宗基业,交付给这几个平凡的人。
这些理由很充分吧?果然,曹睿非常气愤地问:“哪谁可以担任辅政大任呢?”当时曹爽在场,刘放、孙资不便推举其他人,另外曹爽是个平庸懦弱的人,让他辅政,刘放、孙资二人还有空子可钻,二人就推举曹爽代替曹宇。
但曹睿知道曹爽是个无能之人,怀疑地问:“他能担此重任不?”曹爽确实是个庸人,如此关键时刻,竟然不能力争,在旁边紧张得大汗淋漓,话都说不出来。刘放偷偷地踩了踩曹爽的脚,对曹爽耳语说:“我以死奉社稷。”此话相当于对曹爽表忠心。
忽悠好曹睿,稳住了曹爽,这二人又建议曹睿让司马懿与曹爽一起辅政。为什么要推举司马懿呢?
一是此前司马懿征讨辽东公孙渊时,刘放、孙资二人都因在朝中有参谋之功而各自进爵,封为本县侯,与司马懿已经有因缘关系了。
二是曹睿继位时的四位辅佐大臣,只剩下司马懿。司马懿为太尉,握有一定军权,有威望。刘放、孙资要拉除宗室以外的异性大臣来抗衡宗室,司马懿是最佳人选。
弥留之际的曹睿已经没有了主见,要司马懿进京辅佐的事情也一波三折。
先是曹睿同意让司马懿共同辅政,亲自手诏,命令信使送到司马懿手中。
曹肇知道后,声泪俱下地劝谏。曹睿又让曹肇下诏不要让司马懿进京。
曹肇刚出去,刘放、孙资赶忙又跑进来说服曹睿。曹睿又同意这二人的提议。
刘放害怕事情再起反复,就请曹睿写个手诏。曹睿说:“我太累,没有力气写。”刘放立即跑上床,抓住曹睿的手强行写了个手诏,然后拿着手诏出来大声宣布:“有诏免燕王曹宇等人的官,不得停留宫中。”
曹肇的弟弟曹纂是大将军司马,当时也在宫中。曹肇出来安排下诏制止司马懿进京时,曹纂看见了,大惊,说:“皇上不安,你们怎么全部都离开他身边出来了,应该赶紧回去。”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刘放、孙资以曹睿手诏宣示各宫门,不准曹肇等人入宫,罢免燕王曹宇。
曹宇、曹肇、夏侯献、秦朗等人没有采取任何补救行动,只是相对哭泣而归,结果全部被罢免。
宫廷里你死我活的斗争愈演愈烈之时,司马懿正在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接到两份内容完全不同的诏书时,司马懿敏锐地觉察到朝廷中有变故,叫来信使细细盘问后,立即乘追锋车(轻便马车,两匹马拉,因车速很快,故名追锋)火速赶往京城。四百多里一夜赶到。
司马懿直接进宫到曹睿所在的嘉福殿。曹睿拉着司马懿的手,叫齐王、秦王过来,指着齐王对司马懿说:“这就是你未来的新君,你看仔细了,不要弄错。”又叫齐王过去抱着司马懿的脖子。司马懿对曹睿说:“陛下放心,先王曾叫我辅佐陛下,我尽心辅佐。现在陛下叫我辅佐新君,我一定也会尽心辅佐。”
当日,曹睿病逝于嘉福殿(一说死于建始殿,殡于九龙殿),后葬于高平陵(今河南伊川县)。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一起成为辅佐大臣。
刘放、孙资两个内臣为自保而改变了曹睿的托孤计划,司马懿得以进入魏国权力核心圈子内。但此时司马懿仍然没有篡权,起码像他自己在曹睿面前表态的那样,尽心辅佐齐王曹芳。要到高平陵事变之后,司马懿才篡夺了曹魏政权。
司马懿为什么要发动高平陵事变?事变是如何发生,结果如何?下篇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