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二)
谢谢各位点赞的朋友捧场。
(紧接上期)
避祸期间的密谋
什么祸吓得袁绍这个豪门公子躲家里长达六年呢?一般的小灾小祸对袁绍来说完全可以忽略不计,那就一定是大祸。确实如此,那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运动,史称党锢之祸。
党,指党人;锢,即禁锢,终身不得为官。“党”字的含义和属性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不同。在现代汉语里,“党”是中性词,没有褒贬之意。在古汉语里,“党”在通常情况下是贬义词,包括“乡党”“父党”“母党”这些词都带贬义。
看字形就知道了,繁体的“黨”,下面是“黑”。用法上也如此,比如狐群狗党、以党举官、植党营私、成群集党、党邪丑正、党同伐异、党恶佑奸、呼群结党、阿党比周、党同妬异、同恶相党、阿党相为,等等。
所以古代正人君子的立身要求之一是“群而不党”,或者说“君子不党”。
党锢在汉末发生过两次,一次在汉桓帝时期,一次在汉灵帝时期。原因何在呢?
东汉是个很奇葩的朝代。从光武帝刘秀25年立朝称帝,到汉献帝刘协220年禅位于曹丕,历经12位皇帝,统治时间195年。其中,除光武帝、明帝、章帝三朝63年是大权在手,乾纲独断之外,其余9位皇帝,132年的统治时间里,基本上形同虚设。
从章帝以后,东汉王朝就陷入一个怪圈。先是宦官干政,皇帝受不了了,联合外戚打击宦官。外戚又来干政,皇帝又受不了了,又联合宦官清除外戚,就这样恶性循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台。两股势力你死我活的残酷相斗,形成一个巨大的政治漩涡,再加上豪强世族的推波助澜,东汉王朝直接掉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桓帝时,外戚梁氏干政,桓帝与宦官藏在厕所里密谋,发动政变,清除了梁氏。自然又轮回到宦官干政。
顺便为桓帝叫下屈。篇幅和内容所限,简单聊聊。先声明一下,皇权体制下的皇帝都不是好东西,这里并不是为桓帝翻案,只是为了正确认识历史人物。
通常评论汉末时,都喜欢将桓帝、灵帝相提并论。诸葛亮《出师表》里就是这样说的。其实两人大有差别,桓帝比灵帝好太多。
政治上,桓帝比灵帝成熟。
桓帝有所谓的“三断大狱”,一是诛灭梁冀;二是废免邓氏;三是禁锢党人。第一不用说了,第二、第三就是在宦官与党人之间寻找和建立平衡。
用人上,桓帝比较灵活,在朝廷中枢里不再以郭、马、袁、杨为主,(前二者是开国元勋及外戚的后代,后二者就是两家著名的四世三公豪门子弟),西北边陲将领也不以邓、马、耿、窦等世袭将领为主,都另外从基层、民间提拔人才,“凉州三明”就是因此才崭露头角,成长为方面人才。
灵帝则一味地依赖纵容宦官,无限延长党锢时间,加剧党人与朝廷的矛盾。设置鸿都门学,截断太学生的仕进道路,引发和加深新的社会矛盾。
经济上,桓帝比灵帝节俭。
桓帝也卖官,灵帝卖官还是从桓帝那学的。但二者还是有差别(卖官是商鞅变法内容之一,秦汉时都卖官)。桓帝卖的官都不是重要位置,主要是关内侯、虎贲、羽林、缇骑营士、五大夫。这些低级别官员并没有影响朝政的能力。桓帝卖官后又以种种理由来削减这些官员的俸禄。卖官得来的钱主要拿来赈灾平叛。
灵帝卖官则没有限制,什么等级的官都卖,甚至三公都卖。这些职位对朝政影响非常大,官员不称职,甚至能直接影响朝廷的兴衰。比如张温、崔烈之徒。并且灵帝卖官得来的钱主要是拿来自己挥霍享受。
个人享乐上,桓帝没有灵帝那么骄奢淫逸贪婪无度。
桓帝好色,后宫妃嫔、宫女最多时达六千多人,这点和灵帝不相上下。但桓帝除了给母亲起造过宫殿外,几乎没有新建什么宫殿。桓帝时皇宫内经常失火,许多宫殿都被烧坏了。以至于灵帝继位后,看到破烂的宫殿和空空如也的国库时嘲讽桓帝不能作家居。
灵帝就太能作家居了。将加收的田亩税和卖官钱拿来翻新南宮,扩建西园。有学者算过一笔账,灵帝仅从每亩增收十文钱的加税中就获利200亿。而这200亿还不够他修建宫殿,又开始卖官。在宫中修建有一千多间房的裸游馆,与众多宫女裸游其中,嬉戏追逐。
桓帝比灵帝亲民。
桓、灵二帝时期,自然灾害特别多,水灾、旱灾、蝗灾、地震不断,再加上瘟疫盛行,赈灾、治病、防疫成了这个时期经常会遇到的事情。以《后汉书》记载为准,桓帝时赈灾、治病、防疫,减免租赋等举动共有十三次,灵帝时则只有三次。桓帝为保障粮食供应,还禁止酿酒。并从诸侯王和有粮食的大户那里借粮食赈灾。
桓帝时期,人口达六千多万,是汉朝人口数量最多的时期。其人口数量与国土面积和盛唐时相比也毫不逊色。这是灵帝无法比的。
桓帝还做了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情。诛灭外戚梁氏后,桓帝又抄了梁冀家30亿家产,公开拍卖,充公使用,并因此减除天下税租的一半。把梁氏占据的山岭花园等产业发还给贫穷的百姓来经营。
这件事和袁氏家族有些关联。有学者考证,梁氏的家产远远不止30亿,总资产应该在150亿以上。多出的120亿被袁氏家族成员,主持抄家、拍卖的洛阳令袁腾私吞了。
没有袁氏家族的支持和参与,一个洛阳令是办不成这事的。这也是袁氏家族从此后成为大富豪的原因。
从二人的谥号上也能看出差别。桓,不是恶谥。齐国吕小白,谥“桓”,就是鼎鼎大名的齐桓公。张飞谥为桓侯。
按谥法解释,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动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是对桓帝主要在西北开疆拓土功绩的肯定和赞扬。灵,则是典型的恶谥。不勤成名曰灵。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怪曰灵等,无一不彰显灵帝之恶。
灵帝曾经问过侍中杨琦:“我和桓帝比怎么样?”杨琦是弘农杨氏家族成员,不屑于巴结灵帝,说:“陛下要和桓帝比,就像虞舜和唐尧比德一样。”这话翻译得粗鲁点就是:桓帝已经不是个东西了,你就更不是个东西。灵帝自讨没趣,又不能把杨琦怎么样,只得假意夸奖杨琦是个硬汉子,给自己找台阶下。
回到正文上来。
宦官干政,引发士大夫们的抵制和反抗。士大夫们都是接受儒家教育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观念意识根深蒂固,天然地鄙视、蔑视,甚至仇视“刑余之人”的宦官们,在宦官与外戚的争斗中,他们自然地选择同为接受儒家教育的外戚,共同对抗宦官。
只看时人对他们的称谓,就知道这群人不少:“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再加上这些人的门生故吏,以及京师三万名被堵塞了为官之路的愤怒的太学生,声势浩大。(这是最早的学生运动)
宦官们指控士大夫们为党人。宦官长久呆在皇帝身边,知道皇帝最害怕的政治生态之一就是大臣结党,威胁到皇权。这个指控立即得到桓帝的关注,下令抓捕三君之一的李膺及其他党人共二百多人下狱。
这是第一次党锢,时间166 年,第二年就结束了。这次党锢和袁绍没什么关系。
第二次党锢发生在灵帝时期。
前面说过,士大夫们从情感上更愿意与外戚合作,这次党锢就因这种合作而起。168 年,太傅陈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和外戚大将军窦武合作,计划发动政变,武力消灭宦官。政变失败,导致第二次党锢。陈蕃、窦武的宗亲、宾客、姻属都被收杀,门生、故吏免官禁锢。
第二年,在抓捕党人张俭案件过程中,党人横死狱中一百余人,被牵连而死、徒、废、禁的高达六、七百人。176 年,党锢延及到地方州郡,党人的门生、故吏和父子兄弟都被牵连。这次党锢长达十六年,一直到184年黄巾民变爆发,灵帝惧怕党人与黄巾军合作,采纳和接受了宦官中常侍吕强和左中郎将皇甫嵩的建议和要求,赦免了全部党人。
袁绍在家中躲的就是这次党锢。其实他本人不是党人,但他和著名党人领袖“三君”之一的李膺的孙子李宣有姻亲关系,害怕受到牵连。以服丧为名,既赢得孝道的名声,又躲开了党锢之祸。
第一次党锢结束后,太傅陈蕃释放了李膺及其他党人。李膺在第二次党锢之初自动投案,被关押拷打至死。死时已经六十岁了。其妻子儿女被流放边境,门生故吏及其父兄,都受到牵连,被禁锢不准做官。
此时袁绍要回到洛阳公开露面活动的话,确实存在受到牵连的危险。
六年时间里,袁绍就老老实实地在家里服丧吗?当然不会。服丧只是个名而已,袁绍不出去,不等于别人不进来。这期间,就进来了一个重要人物——何颙。
何颙,字伯求,南阳襄乡人,汉末著名党人。二次党锢起时,何颙也在被追捕者之列。为避祸,何颙改名换姓逃亡,而其逃亡之地正是袁绍的家乡汝南。
袁绍钦慕何颙,秘密与其交往,并结为奔走之友。所谓奔走之友,和刎颈之交类似,生死之交的意思。古代是宗法社会,重宗亲血缘,很少有结为异性兄弟的行为,能结为奔走之友、刎颈之交,或者登堂入室,结为通家之好,已经到顶了。换帖子结拜为异性兄弟的行为,大多出现在明清时期,且多数出现在帮派之中。
大约在熹平元年(公元172年),袁绍结束服丧回到洛阳。此时党锢还没完全解除,何颙仍然在抓捕名单上,但不惜冒险私下进入洛阳,与袁绍商议密事。相关史书上记载的是商议营救党人的事情,但这只是其中必须的一件事,应该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事。
首要的当然是解救党人。如果不依附宦官,也不依附外戚,那就只能牢牢地把握住文官集团,而在朝的文官不是宦官的耳目,就是外戚的爪牙,不能完全相信。在野的被禁锢的文官大多是天下名士,极具号召力和影响力,他们成了袁绍要做大事的潜在帮手。
袁绍、何颙为解救党人作了周密的计划和安排,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对因被禁锢而穷愁潦倒的党人,给予其经济援助,使其能够维持生存;对仍在躲避朝廷抓捕的党人,则想办法帮助他们逃到安全的地方躲藏。营救效果十分明显,保全了许多党人的性命。
袁绍仗义疏财营救党人的义举,使其本身就具有的四世三公显赫门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政治光环更加耀眼。再加上袁绍一表人才,姿貌威容,爱士养名。朝野人士莫不前往拜见,每天络绎不绝,经常有一千多辆车排队等候在门外。袁绍府邸一时俨然成为京城政治中心,袁绍则成为焦点政治人物。
有学者质疑袁绍此时的行为有些假惺惺,这话不对,此时袁绍处于收买人心扩大影响的阶段,理应广交朋友,广结善缘,以备将来之需。
袁绍此时又与张邈、许攸、伍孚、吴子卿(此人资料不详)等人结为奔走之友。曹操也是在此期间成为袁绍核心圈外的一个跟随者。
曹操投靠袁绍的过程很辛苦。因为其宦官之后的身份难以被袁绍方认同,曹操就拼命证明自己不是宦官集团的人。为此不惜冒险去行刺十常侍之一的张让,差点被抓。
担任洛阳北部尉后杀大宦官蹇硕的叔父,担任济南相大张旗鼓地禁淫祀,都是明目张胆地与宦官集团对着干,并都做得轰轰烈烈,唯恐没人知道,都如此。
袁绍不光营救党人,结交士大夫,还收纳了一批江湖亡命之徒,白道黑道通吃。这些举动引发了朝廷的担忧,不知道这里面有没有什么政治阴谋。中常侍赵忠公开在宫廷里发出疑问:“袁绍坐地抬高自己的声价,不听从朝廷的应招,又喜好收留豢养一些亡命之徒,不知道这个家伙究竟想干什么?”
袁绍的叔父,此时已经做到高于三公的太傅袁隗赶紧把袁绍叫来训斥了一顿,严厉地提醒袁绍这样做会让袁氏破家的。袁绍最初并没听从叔父的劝告,仍然我行我素。
没过多久,袁绍突然决定出山,进大将军何进府为掾,做了一个高级参谋。
此事有些蹊跷,如日中天的袁绍会屈身于一个屠夫出身的何进?也许有人会说,何进是大将军,弟弟是骠骑将军,妹妹是太后,当朝第一家族,袁绍屈居于下也是理所当然。听上去似乎有道理,但事实却不是这样。
那么,袁绍投靠何进的行为中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