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三)

(紧接上期)

 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刘备

汉朝时男子以二十岁“弱冠”为成年的标志,就可以通过举孝廉(由郡推举)、茂才(即秀才,由州推举,因避光武帝刘秀的名讳改为茂才)等朝廷设立的举荐科目进入仕途(类似于后来的科举)。

这个办法叫察举制,是古代最早的选官制度,也是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其弊病在于官员、豪族之间互相推举,垄断了士人的仕进之路,寒族子弟无人推举,更别说大耳朵老百姓了,最终形成阶层固化,出现世代为官的豪族。

也成为各方势力壮大自己、拉拢他人、巴结豪族的工具。比如孙权的孝廉是吴郡太守朱治推举的。朱治是孙策的部属,推举孙权肯定有孙策的意思,就是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后来曹操让扬州刺史严象推举孙权为茂才,这是为了拉拢孙策。刘备做豫州牧时,推举袁绍的儿子袁谭为茂才,这是为了巴结袁绍。

有背景、有势力、有关系的家庭子弟,大多在二十岁或者更小时通过察举进入仕途。先在朝廷担任个“郎官”,短时间实习一下,然后外放为县令长、州刺史等低级官员。曹操、袁绍等人都是这样。

诸葛亮二十七岁了,没有得到任何人的推举,从这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并非出自豪族,没有什么政治势力、政治背景。胸怀大志的诸葛亮无人赏识,也难怪他郁闷,有事无事的大吼长啸。古人人生理想境界是三十而立,他都二十七岁了还在躬耕陇亩,怎么立?怎么去做管仲、乐毅?

以诸葛亮的才气能力,在各方割据势力都在大量招揽人才的大争之世,弱冠之年谋取个一官半职应该是轻而易举,可诸葛亮没有这么做,而是一直在隆中隐居,这是为什么呢?

当时他可以选择的地方最少有三个:荆州刘表、江东孙权、北方曹操。但他都没有选,推断其理由应该是这三个地方都不符合诸葛亮的要求。

荆州刘表,诸葛亮非常了解,难成大事。刘表也算诸葛亮的姻亲,在荆州深得民心,是当时保境安民做得最好的一方诸侯,诸葛亮不方便明说刘表是个不图进取的人,没什么发展前途,只在“隆中对”里委婉的说了一句“其主(指刘表)不能守(荆州)”。有了这样的认识,诸葛亮当然不会明珠暗投。

江东孙权的情况诸葛亮也非常了解,因为其兄诸葛瑾在江东,兄弟之间时常有书信往来。孙权有张昭、周瑜、鲁肃等心腹能臣,诸葛谨也在江东,诸葛亮是否能够得到重用未为可知,兄弟相争也不是诸葛亮所愿。

孙权还真有留用诸葛亮之心。孙权曾对诸葛谨说过,你与诸葛亮是同胞兄弟,弟弟跟随哥哥,是符合大义的,为什么不留下诸葛亮呢?如果诸葛亮愿意留下来跟随你,我可以给刘备写信解释,让他随人所愿。但被诸葛谨婉拒了,认为诸葛亮不愿意留下东吴,就和我不愿到(蜀)汉去一样。

北方曹操,诸葛亮似乎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这和前面提到的曹操攻打徐州,屠杀百姓有很大的关系。家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一定让诸葛亮终生难忘,也许对曹操的反感甚至仇恨,对前来援助陶谦保护徐州的刘备的好感就在那时萌芽。

终诸葛亮一生都没有产生过与曹魏结盟的想法,有政治的原因,但不能完全排除其中的个人情感因素。

那诸葛亮究竟要找个什么样的人来投靠呢?其实标准就只一个,就是能够让他成为管仲、乐毅那样的人。这是诸葛亮自己表达出来的人生理想。

有一些事情可以作为佐证,张昭曾经向孙权推荐过诸葛亮,而诸葛亮不愿意,理由是孙权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可以把我当做贤良的人使用,但不能完全发挥我的才能。

其实不投曹操,也有曹操能否“尽亮”的因素。曹操谋士众多,要完全独用诸葛亮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诸葛亮的同学徐庶(右中郎将、御史中丞)、石韬(郡守、典农校尉)真如诸葛亮当年所预料的那样只做到郡守或与郡守品秩一样的官员时,诸葛亮还为二人抱不平,感叹道“魏国真是人才济济啊,为何这么优秀的两个人得不到重用?”

非常出乎人们的意料,诸葛亮最终选择投靠了客寓荆州屯兵新野的刘表客将刘备。

刘备此时只是个为刘表看守北大门的“雇佣军”头目而已,他能够让诸葛亮实现为管仲、乐毅的人生目标吗?

这个选择真的是让人大跌眼镜。以前聊过,太史慈为报孔融照顾其母的恩情,曾去找过刘备,求其派兵去解救被黄巾军包围的孔融,说了一大通刘备的好话,完事之后却根本没想到留在刘备身边,而是直奔扬州刺史刘繇。

还有前面曾经聊到过的田豫,主动投奔刘备,却又主动离刘备而去。甚至包括后来的徐庶在内,虽然其表面的理由是尽孝救母。

这些人都不看好刘备,偏偏诸葛亮却选中了刘备。这不能不说是诸葛亮具有善于识人的智慧,敢于下注的勇气。这些真不是常人能够具备的。想想都玄,把实现远大人生理想寄托在一个客将之上。

这里的关键就在于刘备是不是一个能够给予诸葛亮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的人,事后证明诸葛亮看准了,也赌对了。(这里不可能再来分析刘备是不是一个这样的人,那就真成长文了,各位可去参阅本号《刘备不是哭大的》一文)

刘备具备了可以为诸葛亮实现理想的潜能,但会不会像诸葛亮希望的那样“尽亮”呢?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如果刘备身边也象曹操、孙权那样人才济济,诸葛亮只是其中之一的话,也不符合诸葛亮的想法。

刘备只是个客将,特别优秀的谋士怎么也不会来投奔,身边就只有简雍、孙乾、糜竺等几个人。当然,这些人也是人才,但都只是某一方面的人才,局限于一地一事,不具备全局性战略眼光,诸葛亮完全有把握超越他们。

曹操有荀彧、荀攸、郭嘉、程昱等,孙权有周瑜、鲁肃、张昭、包括诸葛瑾等重要谋臣,就算诸葛亮的能力能够超过这些谋臣,最终能否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还未可知。宁为鸡口不为牛后,诸葛亮有一个现成的可以迅速得到重用,一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当然不会放过。能否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聪明的标准,就凭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敏锐和智慧。

诸葛亮把十年精心累积起来的资本全下在刘备身上,但还得看刘备会不会选择他,不然也是白忙活。

一场精心谋划的面试

刘备在新野驻扎期间,曾经去拜访过司马徽,打听荆州有什么人才并请求其推荐。司马徽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于俊杰。这里的俊杰只有伏龙、凤雏。”刘备问是谁,司马徽说:“诸葛孔明和庞士元。”

刘备只是记住了这两个人,并没有主动去寻找。后来,徐庶投奔了刘备,并得到刘备重用,就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将军难道不愿意见他吗?”刘备想起司马徽的话,就说:“你叫他来吧。”徐庶说:“此人只能亲自去见,不能随口召之而来。将军应该屈尊去见他。”

刘备这时在新野没什么事情,司马徽和徐庶前后说得这么神秘,勾起了刘备的好奇之心,也可以说是求贤之心,就答应了。

新野离襄阳三百多汉里,刘备不辞辛劳三顾茅庐去找诸葛亮。有人把“三”解释成多次,不对。古汉语里确实有用“三”来代指多次,但这里应该是实指,就是三次。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得很清楚。

为什么说是实指而非代指呢?这也是诸葛亮玩的心理战,不能让刘备轻易找到,那样显得自己整天无所事事就呆家里,但也不能让刘备多次往返,多了会烦躁,会放弃,毕竟是三百里来回奔波,刘备也是近五十的人了。

现代职场也爱玩心理战。比如好莱坞有本类似于职场指导的书,里面就说,不要电话一响就接,要响了二声后才接,表示自己刚才有事在忙。也不能响太多次,那样对方会烦,会挂机。心理学里有许多这样把戏,也很有趣。

诸葛亮吊足了刘备胃口,取得明显心理优势之后,开门接待了刘备。刘备屏退众人单独面试诸葛亮,诸葛亮以“隆中对”应试,一鸣惊人地通过了刘备的面试。

“隆中对”原文太长,这里就不全文抄录了,很容易找到,各位可以找来看看,对比下本文的说法。

从理论意义上讲,“隆中对”确实是一个完美的战略构想,既符合现实条件,又符合刘备的实际情况。

首先,是对现实的精确把握和形势的客观分析。曹、孙两家之势,已不可动摇,但要分别对待,对曹操,是不能与其正面交锋,计一日之长短;对孙权,也是不可图,但可以争取为外援,借助孙权的力量来与曹操相抗衡。

其次,是指出刘备的发展方向和战略战术。夺取具有重要战略位置的荆州和险塞富庶的益州,作为容身和发展的根据地。然后安抚、借用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力量,等到天下形势发生变化时,从益州、荆州两路发兵北上,逐鹿中原,一争天下。

最后,实现刘备的心愿,成就霸业,兴复汉室。其中提到刘备是“帝室之胄”,这是第一次出现这种说法。

《三国志》里除了诸葛亮经常把刘备是“帝室之胄”这样话挂在嘴边,其他的人几乎没有这样说过。千万不要小看这句话,这是在为刘备称王称霸寻找合法理由,只要这句话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以后刘备兴复汉室甚至继承汉室的所有行为都是合法的,这样的话,曹操、孙权等割据势力都变成非法的,可以群起而攻之,直至消灭。

也是这句话,让刘备称帝后,定国名为汉。一定要注意,不是蜀,电视剧里那些举着“蜀”字大旗的场景都是出洋相,展示出编导的无知。后人为示区分,在前面加了个蜀而已,就像前汉、后汉一样,都是汉,前后都是后人加的。

所有这些,都只是对形势的判断和预测,属于基于现实的理论分析。关键是判断、预测和分析的结果正是刘备梦寐以求的。对刘备来说,这无疑是最有效的刺激和最有力的鼓励。

刘备非常满意和喜爱这个战略构想,以至于与诸葛亮形成鱼水之情,不能分离,引起关羽、张飞的不满。

但是,仔细分析后会发现里面有许多语焉不详含糊不清的漏洞,久经沙场的刘备难道会看不出来?

究竟有哪些漏洞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

  • 与曹操赤壁大战前,孙权在犹豫什么 ?

                                            公元208年,曹操挥斥方遒,剑指江东,给年仅20岁出头的孙权写了一封信--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 ...

  • 陈其林:刘备与刘表谁才是真英雄

    . 荆州在三国里是个响当当的地方,一个州,在我们的印象里,不管怎么样,大也大不到哪儿去,实际上,三国里的荆州占据的面积为现在的河南一部,湖北湖南全部,还延伸到了广东.广西.贵州等省境内.在东汉末年,荆 ...

  • 九四版《三国演义》之三顾茅庐

    刘备扣门之后,打开房门的是一位年轻的先生,于是刘备急忙问到先生可是诸葛亮,哪料到对方却回答说我是诸葛钧诸葛亮是我的二哥这些天他外出访友去了,我大哥是诸葛瑾,现在在东吴孙权那边当差,刘备急忙问到诸葛先生 ...

  • 诸葛亮的《隆中对》到底高明在哪里?

    诸葛亮作<隆中对>,其中的未知条件不少,当时的局势也不算明朗,而作出的判断能如此具体,之后的应验又基本吻合,说明<隆中对>确确实实指明了刘备集团今后的走势,将来各方的是非成败风 ...

  • 真实的三国历史,读黎东方的《细说三国》

    春节假期闲赋在家不能外出,于是利用这段时间拿出久违吃灰的Kindle,下载了几部历史类书籍.其中<细说历史>系列之前就一直想读,这次就从最感兴趣的三国开始.利用两天左右时间读完,读完确实收 ...

  • 诸葛亮为何不投靠曹操,若投靠能排什么位置,能否帮曹操统一天下

    曹操是东汉末年势力最大的军阀,掌控了北方九州之地,又控制了汉献帝为首的朝廷,代表着名正言顺,按道理来说,曹操势力是当时最有前途的势力,所以投靠曹操的人才最多,北方的士族几乎全部投靠了曹操. 一般来说,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一)

    前面聊刘封时说过有机会聊聊诸葛亮,让各位看看诸葛亮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其精明的程度为什么会有让人细思极恐的感觉. 这个愿许得有些草率,纯属没事找事,给自己找麻烦.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伟大人物之一,不是三言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二)

    (紧接上期) 诸葛亮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一提起,似乎谁都知道,要细问,却并不知道其人生经历的具体过程,比如他在荆州隆中隐居这段时间究竟做了些什么,恐怕没多少人知道. 史书没有明确记载诸葛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四)

    (紧接上期) "隆中对"语焉不详的含糊之处 在遇到诸葛亮之前,刘备身边几乎没有什么名士高人,围绕左右的主要是从涿郡家乡带出来的包括关.张在内的那帮混混,其事业则像坐过山车一样忽高忽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五)

    端午过完,继续闲聊.  曹操插足荆州         (紧接上期)上期聊到刘备.诸葛亮利用刘表家庭矛盾指使刘琦得到江夏太守之职,然后刘备率领所部从新野移防与襄阳近在咫尺的樊城,对襄阳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六)

    (紧接上期) 庞统对"隆中对"的否定 赤壁之战中,诸葛亮没有上战场,主要是做后勤工作,做得非常好,足兵足粮供应前线.从此时一直到刘备去世,凡遇战事,诸葛亮主要做的就是这个工作. 这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七)

    开始后悔聊这个话题了,太长太累. (紧接上期)这期主要聊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前是怎样明哲保身的. 许多人以为诸葛亮始终是刘备最信任的人,其实不是.最初是,前面说过,遇到诸葛亮前,刘备身边只是些二流人才,诸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八)

    自己挖的坑,含泪也要填平,哈哈. 恢复与孙吴的友好结盟 (紧接上期)223年6月10日,刘备驾崩.刘禅随即在成都继位,诸葛亮仍然为丞相.此时刘禅十七岁,按照刘备的嘱咐,父事诸葛亮.朝中大权集于诸葛亮一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九)

    一场注定会胜利的仗,诸葛亮为何要亲征 (紧接上期)225年春,诸葛亮兵分三路南征,自己率领主力由安上水路进入越嶲:门下督马忠带一支部队攻牂柯:庲降都督.使持节领交州剌史李恢带一支部队进攻益州.(庲降不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十)

    (紧接上期) 为什么要北伐 上期聊到蜀中和平安宁,经济社会逐渐向好,诸葛亮为什么放着好端端的日子不过,一门心思要北伐呢? 记不清楚前面哪一期里曾经聊到过一个话题,今天的祸是前人种下的,发生在当下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