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塞罕坝精神,看这个小山村是如何用30年的时间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

上个月,单位组织老羊等人去围场包扶的贫困村。

说实话,老羊有些诧异:这么多年了,还有这么多穷人。

很多人家的房子还是四十年前盖的,屋里的泥墙、用报纸糊的墙......

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老人和村庄一起一点点的变老。

我问他们的收入,土豆三毛多钱一斤,玉米六、七毛钱。

我看了一眼远山的成片的树林,说,山上的树有你们的吗?

老乡说,都是林场的,和我们没有半毛钱关系。

这些林场,都和现在火爆了的塞罕坝接壤。

世人都说塞罕坝,我心依然南天门。

每次遇到下乡的扶贫干部,我都忍不住向他们推荐南天门。

宽城县南天门村,是去年老羊下乡建设美丽乡村的地方,

2015年,这里人均年收入在一万元左右,主要经济来源就是果树。

他们用了30年的时间,把村里所有的山都栽满了果树,苹果、板栗、核桃......

每家每户,都有林果收入,这是真正的金山银山。

建设美丽乡村有一项任务是写村史,于是我很认真的研究了这个村的富裕史。

这个村现在共有286户,1050口人,分散在三个自然村里,不大不小,村域面积9645亩,多数是荒山。

南天门村自汉代就有人居住,距今已有1700多年。

据著《松亭关考》载,契丹时,在此建松亭关,以防中原北伐,是由燕京(北京)至中京(宁城)古驿道的必经之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松亭关地势险要,辽代为重要交通孔道;金元时期废弃不守;明初一度启用,但旋即作废。

现在只留土城遗址。

上世纪五十年代时,县里唯一的一台推土机开过来,把土城推平,推出来一片耕地。

到改革开放前,这里也是以种粮食为主,山上很少的也有一些果树,但不成规模。

当时有一种说法,把种粮食以外的养猪、养牛、栽果树等都叫副业,果树就叫扎根副业。

《宽城县志》记载,

1979年12月26日,中共宽城县委第二次确定农业发展方针:以林果为主,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1980年9月6日,中共宽城县委第三次确定农业发展林粮并举,兼顾牧副,因地制宜,全面发展。

1981年6月,中共宽城县委第四次确定农业发展方针:以林果桑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

这年七月,全县开展林业三定工作,同年,全县全面推行土地、果树承包到户的经营方式。

在刚刚吃饱肚子的时代,县里把林业放在农村发展首位上,现在看也是非常正确。

为了促进林业发展,县里督促村里报果树栽植计划,村党支部上报了每户二分地,因为老百姓还是担心粮食不够吃。

这是1984年。

计划报到了县里,县里的一位领导直接给改成了每户栽种红星苹果一亩地。

而早在1979年,县里就已经向香港出口红星苹果12吨。

从此,这个村的百姓就一以贯之的种植果树三十多年。

据林业专家分析,该区域土壤质地疏松酸碱度适中,主要以棕壤和褐土为主,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果树全部种植在山坡之上,这种环境下生长出来的苹果颜色鲜艳、品质优良。

现在,南天门村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300个优质无公害富士苹果基地之一,

现有苹果基地3000余亩,板栗、核桃、山楂等特色林果基地2100亩。

全村干鲜果品产量400万斤,其中苹果产量300万斤,

有苹果万斤以上大户30余户。

仅此一项,就足以让村里百姓过上了小康生活。

在村里时,老羊经常想,种果树和开矿不一样的地方。

南天门村走出了一条共同致富、逐渐致富的路子。

因为很多人都知道,宽城靠铁矿让一部分人发了财,可铁矿做不到均富,家里有矿山的一夜暴富,没有矿山的依然贫穷,

仇富是必然的。

破坏了的不光是自然环境,还有人文环境。

而栽树不一样,家家都栽树,家家都致富,

富裕程度差不多,邻里还能交流技术,促进和睦。

同时,靠栽树致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急不恼,自在悠闲。

果树一年比一年长大,人们也就一年比一年富裕。

南天门,值得留恋,也值得总结。

又快到了摘苹果的时候了,有约的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