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20210105)
不可否认,因为非凡的想象力,我们可以去到任何一个想去的地方,去完成一件看起来不可能的“宏图伟业”之事。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得去想。
想包括:想象、设想、梦想。
在追随梦想的过程中,总有些事令我们不安。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会有什么样的遭遇,我们在那之前一无所知,因为信息不对称。在那个陌生的地方,陌生人对我们也一无所知,不知道这个外来者想干什么,是好人还是坏人,会带来好处还是坏处。
古人(孔子)说,智者不惑,仁者无忧,勇者不惧。虽然是两千多年前讲的话,现在听来,也是常识,但确实管用。要是真的做到了,自然不会再忧心忡忡,心神狐疑不定。
问题是,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有古人所没有的不确定性。要把握好确定性,就要搜集尽量多的信息。在这个时代,尤其需要确定明确的目标,再围绕目标搜集信息,分析判断,做好充分准备。这样,或许可以做到知者不惑,仁者无忧。
大概是年龄和阅历渐长,到了这个年纪,我确实能做到“仁者无忧”了。回想起二十年前,独自一人搭乘火车到一千多公里外的镇江去上学,那时候,心中满是未知,只硬着头皮去了。毕竟,一个农村孩子考上了大学,如果因为学费问题而只能放弃上大学的机会,那颗心,肯定是不服气的。
其后,学着适应城市生活,终日忧心忡忡,对未来完全没有太大的期待,也不知道今后要怎么做。只是想着先如何熬过大学四年,拿到毕业证书再说。果然,这四年就是这么过去了。
终日忧虑的结果,是损耗了太多的精神和力气,整个人有些萎靡不振,没有斗志。青年时期的热血和求生的火气,渐渐地冷却了,确实很遗憾。这是一场看不见,却持续了二十年的“内在战斗”。
近几年里,一直在读心学的书籍,苦苦思索而不得要领,难免会有沮丧感。满面对着镜子,看着镜子里的自个,问:何为心学?
一个人立志做圣人,为天下苍生谋福。于是,他在内心立下标准,以此来约束自己。他以圣人的要求,来对照检讨自己的言行,终成圣人。
这其实是自我塑造。每个人都可以自我塑造。每个人,只要稍微想想,他就知道,他可以凭着对未来的想象,而塑造一个期待中的自己。康德的哲学讲到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自我塑造。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讲到“人不是人自己,而是一个有待完成的过程”。达利欧的《原则》也讲到人的自我塑造。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先设想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朝那个方向努力。最终,我们成为了那样的人。
因此,我们要小心谨慎地检查我们所做的事和所讲的话(我们所用到的词语),正是我们做的事,塑造了我们的形象和内在性格。
对不确定性充满期待和忧虑;失去目标的无力感;再三努力,却无法达成目标的挫败感……如此种种,都会引发内心情感的波动,让我们陷入情绪引发的能量损耗中,却无助于我们塑造自己积极正面的形象。因此,心必须有着力处。一旦瞄准了目标,精神和力气就有了锚定点,不会再白白损耗。
如此看来,没能读得进去心学知识,倒也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再多的知识,如果不能用到实处,终究无用。而我们学习各种知识,最终也是要落到实处,只有能执行的知识,才是被我们真正掌握的知识。在这样的学习中,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才发挥了最大的效用。
此心安处,就是心有着力处。佛经《金刚经》云:云何降伏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话说到了人生的根本处。每个人的心思都一直在浮动,如果将心落到某个实处,则不会有“浮心”。但这么做就会落到另一个陷阱中:因为有所着力,执着于某事,便会被那事所困扰,不得解脱。
为某一件事用心着力,是我们这一辈子能否有所成就的关键。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面对一连串的挫败和不确定性,不因为一点点的挫折就心灰意冷。
不论身在何方,时刻明确你想做的事,心中自然就安定了。要让心能在深夜之时安然入睡,就要在白天里踏踏实实地“行知”,让精力和心力附着在具体的事上,为这件事伤神费脑。心力用到实处了,自然能安心。
目前,我能想到的“安心之法”,就是如此。我一直寻找安心之法,苦苦思考,终于有所领悟。
下午一路从SZ这座城市奔赴GZ,抵达酒店时,已是晚上十点半,原本可以入睡了。但想到今日的功课还没做,赶紧写下这篇感悟文章。若不及时写下来,说不定明天会忘掉大半。
另外一条经验是:要想不慌不忙,有条不紊,最好的办法是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这次考试,事先请假,买好车票,看好路程,定好酒店,这是外部的准备;同时,认真复习,做到心中有数,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了,才出发,这是内在的准备。有了这两项充分的准备,这一路上,可谓是优哉游哉。
既已准备妥当,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