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应验的都应验了

文丨张是之
疫情之下,一罩难求,我也一样。
不过昨天小区内有邻居在群里吆喝,有口罩刚到货,需要的直接过去。
当机立断要了两包,一包一次性的 8 个,一包韩国 KF94 医用,也是 5 个。
小区邻居是做韩国货代购的,应该是做的挺大,单单是在我们小区的房子就有两套,全款。
没问价,先拿的口罩然后微信上转账,价格是 85+20×5=185,一次性的大概 10 元一个,KF94 的 20 元一个。
谁说涨价没法增加供给?没涨价我恨不得买个十包八包的,涨价了自己省着点用少买两包也能撑一撑,这就是给别人增加了供给。
这个价格贵不贵?当然贵。不过那是跟你平时的感觉相比。
我会不会像那些蠢货坏蛋买了口罩出门就去举报?当然不会。
相反,微信上客客气气说声感谢加一个握手表情,对方回复一句客气了,加一个笑脸。
这就是市场的力量。雪中不需要送炭,卖炭就很好,卖炭才可持续。
很多人说涨价并不能马上缓解短缺,所以不能涨价。
但很明显,这个时候需要有一个可以卖高价的基本预期,才会有其他人加入到带货行列,立刻就可以增加供给。
这位邻居平时卖服装,肯定在此之前从来都不会想到过要卖口罩。
平时再便宜,你可能一年用不到一个,而且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口罩生产和出口国,年产量占全球约 60%,疫情发生前最高日产为 2000 多万只。
平时可能买国产的,也可能买 3M 的,谁会去买一个韩国口罩呢?
但到了这个时候,原来的服装渠道就可以转而进口罩的货。
不让人家涨价卖,人家原本也没有这个义务帮你带货对不对?
这个时候允许涨价,允许正大光明的、没有道德约束的涨价,才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带货的行列,帮你解决口罩的供应问题。
可惜喊打喊杀的高压政策和民意,成功阻挡了原本很多有能力带货的渠道。
即便是现在的邻居这个渠道,也只是在小范围内销售,无法扩大口罩能够覆盖的范围。
很显然,不用说大范围售卖,就是在朋友圈发个动态,轻则有人会骂你发国难财,保不准还会有人看你不爽悄悄举报。
平时一年用不到一个的口罩,现在你可能出去一趟就要用掉一个。
要知道,这个时候贵,那是因为你需要,别人也需要,你愿意出高价,那是你在和别人同样要买口罩的竞争。
作为一个自愿的交易,卖口罩的人只管喊价,接不接受那是你的事情。
你不接受其他人接受,并不是卖口罩的人不卖给你,而是你自愿把口罩让给了愿意出高价的人。
愿意出高价的人,说明他更急需。
搁在平时,无论这个邻居在群里再怎么吆喝高价,吆喝质量多么好,估计我都会无视。
前面分享的是,我亲身经历的销售渠道增加供给的案例,下面再来看下生产渠道的情况。
当然在我们现在已经有很多工厂复工生产,可以说全国一盘棋生产的口罩直供有关部门。
这些我们不作评价,我们要讨论的是,也许原本可以有更多的口罩生产厂家杀进来。
问题是凭什么?凭什么让那些有生产能力的人这个时候进来赔本赚吆喝。
道德呼吁也必须要面对现实,一个中小企业的亏损需要面临的可能就是很多人家里的口粮问题。
所以这位经济学专业大一学生的留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他的问题是,生产者逐利,涨价是一个短期利润。但疫情会消失,长期未必有利可图。
所以他认为企业家扩大产能的动力不足,害怕疫情过后供过于去,血本无归。
做实业的肯定非常清楚,回本速度、资金的回报率和周转情况,对企业的生死都至关重要。
所以这个学生的问题是对的,但他还需要再往前思考一步。
长期未必有利可图,疫情过去可能血本无归。所以在这个时候,更应该给企业一个明确的稳定预期,让企业家判断多久能够完成回本和盈利,然后决定是否投产。
企业家会做核算,有的会因为觉得疫情期间赚取的利润,是足够覆盖到以后不生产口罩的,也就是很快就能收回成本。
也有的会类似于做慈善,不赚钱也会投入生产。
这个具体的核算过程,是企业家自己的事,经济学家不必僭越。
现在的问题是,口罩终端的价格被摁住了,企业家的预期判断是必然亏损,很多原来犹豫不决的人立刻决定不去趟这个浑水。
就这样,潜在的生产者进不来,供给自然也就不会迅速增加。
价格管制必然会带来短缺,必然会造成更糟糕的后果,必然会选择免费但排队,或者预约抽签购买,或者还要看身份证或者户籍购买。
这些乱象,从知道官方吆喝着管制价格的那天起,从写第一篇文章《口罩涨价的逻辑》开始,我们就连续写过很多篇进行分析讨论。
很可惜第一篇文章没存活多久,全国各地轮番发出通告,要加强市场监管,从快从严从重查处。
而群众之中喊打喊杀的舆论之声,也是一浪高过一浪。
就这样很不幸,不敢卖的还是不敢卖,不愿生产的还是不愿生产,紧缺的口罩依然紧缺,我们说的该应验的也都应验了。我也很无奈。
我们也许可以不尊重科学,但必然受到科学规律的惩罚。
2020年02月08日
——————

题图:Ivan Aivazovsky,Farewell

上一篇:黑夜里划过一颗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