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期望理论激励孩子
01
心理学上有一个皮格马利翁效应,说的是古代塞浦路斯有一个国王喜欢雕刻。有一次,他倾注自己的爱心和热情精心雕刻了一尊完美无瑕的少女,越看越心动,心想要是少女变成真人的话,就娶她为妻。
因为他太喜欢这尊美丽的雕塑,每天有空的时候就盯着雕塑看,并在心里祈祷少女能够活起来。他的诚心感动了美神阿芙洛狄忒,美神就把生命赋予雕塑少女,让她活起来了,并嫁给了国王。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你期望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在孩子的教育上,如果给予孩子一个积极的期望,就会使孩子进步得更好更快。
皮格马利翁效应后来被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教授做了实验,赋予随机选出的孩子积极期望,孩子真正做出了不同凡响的成绩。
正是因为这个心理效应,很多家长试着给孩子积极的期待,不断鼓励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可以在某个方面出类拔萃的,然而很多家长发现,事实并没有像自己想象得那么美好,甚至适得其反了。孩子不但进步不明显,反而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变得越来越不自信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很大程度上,是父母没有恰当地使用期望,或者给予孩子过高的期望,或是给予了过低的期望,两者都不太能够很好地促进孩子进步。
02
如果我们想使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来激励孩子的话,还是要充分了解弗洛姆的期望理论。
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研究如何激励人的时候,提出了期望理论。期望理论认为,激励力等于效价乘以期望值。效价是指目标吸引力的大小,期望值是指实现这个目标的可能性大小。
为了帮助大家更轻松地理解这个理论,我把课堂上经常用的例子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在《管理学》课堂上经常和同学开玩笑地说,只要大家积极回答问题,每回答正确一次便可以得到一块价值一千元的奥运纪念金币,大家听到价值一千元的金币都两眼放光,然却没有一个同学愿意回答问题,因为他们知道我根本不可能因为他们回答正确给他们金币的。这种情况就是效价很高但期望值较低,两者的乘积也就会低了,故而激励的效果就差 。
于是我改变策略,对同学们说,只要愿意回答问题的,每回答正确一项,一次奖励一角钱。大家听后都笑了,还是不愿意回答问题。为什么呢?因为这次期望值很高,但效价太低了,甭说一角钱了,就是一次一元钱,同学们也不会在乎的,所以根本就无法调动他们的答题积极性。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要想能够激励人,刺激物必须足够吸引人,且让人觉得有实现的可能性,否则的话,就不可能起到激励作用。因此,在激励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合理地设定效价和期望值,让孩子觉得既有吸引力又能够通过努力来实现它。
03
在我的激励下,萌萌这学期背完了《千字文》,可其他的启蒙读物她只愿意去阅读,却不太愿意去背诵,而我又不想强行压她背诵,故而我伺机激励她去背诵。
前几天,一个绝好的机会来了。我的侄女生了双胞胎,萌萌特别想趁孩子满月宴的时候去看看两个小外甥女,于是我便向她提出了一个要求,只要她能够把《弟子规》背下来,我就带她去合肥。
萌萌听后特别心动,认为去合肥非常有吸引力。从期望理论来看就是效价很高。但过了一会儿,她就有点犹豫了,因为她觉得四天时间太短了,要把《弟子规》背下来有些困难。从期望理论来看就是期望值有些低。
面对这种情况,我只要让她感觉期望值高就可以了。于是我便对萌萌说:“萌萌,你看《弟子规》就这么点内容,三个字一句,一共就一千零八十个字,如果读一遍的话,莫过几分钟。小孩子的记忆力特别好,背诵的话,四天时间足够用了。”
看她信心还是不够的样子,我就立刻读一遍《弟子规》,让她看看需要几分钟。结果她发现我读一遍只要六分钟,于是就说:“一遍六分钟,一个小时就可以读十遍,十个小时就能读一百遍了。”
我接着她的话就说:“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如果你读一百遍的话,肯定就能背下来了,甚至不要一百遍都能背诵好。”
听了我的分析后,萌萌信心大增,也觉得四天时间足够了,就说:“那我背下来的话,你一定要带我去,不能说话不算话。”
我点点头,并伸出小指和她拉钩,表明我不会食言。拉钩之后,她便开始一段段地背诵起来了。看着她认真诵读的样子,我心里暗笑:“小孩子真是好哄,她哪里知道,其实她背不背书,我都会带她去合肥看两个小宝宝的,因为我早早就把她的火车票买好了。”
小孩子的记忆力确实很强,只要一两天的时间就把一千多字背下来了,很得意地跟着我去了趟合肥,看到了两个可爱的小宝宝。
借用去合肥的契机,我充分利用期望理论,给萌萌设置一个可以实现的任务,使得效价和期望值都高,很好地激励了她,让她在短短几天时间里不仅背诵完《弟子规》,还进一步提升背诵古文的信心,真是一举两得。
04
理论需要学习,但更重要的是学会灵活地使用理论,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适时恰当地运用,定然会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期望理论来激励孩子,只要能够给孩子设定恰当的目标,让孩子觉得目标既有吸引力又能够实现,就一定能够发挥激励力。
试试吧,也许孩子的潜力就被你慢慢激发出来了,成为你期待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