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是否对我好,要看是否对别人好

01

从墨尔本回国已经两周了,很多人和事时不时浮现在脑海。我原本打算回国后就将在斯威本科技大学的经历好好整理一下,写点回忆文章,然而开学这些天忙忙碌碌,没时间静下心来整理思绪,也就拖到现在才动笔。

在墨尔本,我接触最多的人就数斯威本科技大学的David Qian老师了,虽然说我们已经认识四年多了,但之前接触的次数不及在墨尔本一个月的多,毕竟以前的接触都是他来南中医授课时的偶尔的工作接触,即便有一两次交流,也都是蜻蜓点水式的交谈。但此次在墨尔本则不同,不仅在校园里经常会面交流,还在上下班的路上深入交谈。

为什么能够在上下班路上与他交谈呢?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非常热心的人。在墨尔本,我寄住在boxhill附近的一个华人家庭里,上下班需要公交转火车,还是有点麻烦的。当他得知我居住的地址后,就主动提出让我上下班搭乘他的顺风车。

我觉得可能会麻烦他,就说自己可以坐公共交通来回。但他执意要捎带我,并告诉我恰好顺道。

然而,后来我才知道,虽然我们的住处在大方向上顺道,但他还是要绕道好几公里的路程才能经过我的住处,以至于有一两次因为送我回住处而延误了接孩子放学的时间点,现在想想真有些不好意思,也格外感激他。

在我去澳洲之前,我总是有些担心到那以后会遇到种种不便,但曾到斯威本科技大学访学过的同事小颖就对我说:“王老师,你就放心吧,那边的David老师特别热心,不论是工作上的事情还是生活上的事情,他都会热情地帮助你的。” 我相信她的话,后来在澳一月的访学也验证了她的话,David确实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热心人。

02

小时候,父亲就教育我:“看一个人好不好,不要只看他是否对你好,还要看他是否对别人好。”如果一个人只是对你好,但对别人不好的话,这个人可能只是对你有所图。但一个人不仅对你好,还对别人好,就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好人。David Qian就是一个不仅对我好,而且对别人也好的人。

每天和David上下班的路上,都会看到他拨打或接听电话,他说自己喜欢利用开车时通过电话处理一些不太紧急的事情。我听到的事情有很多,有中国朋友请他帮忙辅导孩子学业的,有他毕业20多年的学生要离婚请他到法庭做品德证人的,有他当年在国内做高中教师时的学生办理移民手续请他帮忙的,有同事约他谈工作事务的,有回复学生相关咨询的……但我听到最多的是每天他曾经的老师打给他的或是他打给老师的问候电话。

他的老师已经92岁了,有三个子女,但现在居住在养老院里。平时他的孩子们太忙不能去看望他,然而,David每天都坚持早晚两次电话问候,如果他忙得没来及打过去的话,老人就会主动打过来,没有任何具体的事务,只是寒暄几句。我觉得老人接听和拨打电话给他不仅成为了一种习惯,更成为了一种精神寄托和依赖。

David告诉我,他不仅坚持每天两次问候,只要自己有时间的话,每周都要到养老院去看望他,有时还带着妻子和孩子们一起过去同老人聊天,甚至会将老人接出来一起聚餐或游玩。在我离开墨尔本的前一个周末,他还特地租了一辆可以载轮椅的车接老师去剧院观看了一场歌剧。而上周末,他还发给我一张他亲自为老师理发的照片,老人显得十分开心和快乐。

我觉得他所做的这一切不仅超越了一个学生对老师的情感,甚至超过了一些儿子对父亲的感情。看看当今国内很多老人,虽然有儿有女,但往往孤苦伶仃,甚至死在家中多日才被人发现。相比于那些连个电话都不愿打给父母的人,David的形象就显得格外高大。

03

我很好奇他和老师的关系为何如此亲近,他很平淡地告诉我:“我们中国人讲‘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何况老师当年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呢。我现在只是做一些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随后,他给我讲了很多他和老师之前的故事。

当年David在江苏教育学院英语系读书,他的老师那时就快七十岁了。由于老师的妻子亡故,老师悲痛欲绝,就离开澳洲到中国散心,到江苏教育学院做一名外教,恰好给David上课。那时的David学习特别勤奋,在同寝室同学都睡懒觉的时候,他打着运动的幌子到清凉山去背书,有机会就主动接触外教和留学生,以此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当这位老师给他们授课的时候,要求他们做一个作业,给老师推荐一个游览的地点并写出推荐理由。作业提交后,老师将其他同学的作业统统打回,要求他们重写,然而却把他的作业传给其他外教阅读,因为David在作业中并没有推荐任何一个具体的地点,而是写道:“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会发现处处都是游览的好去处,一朵小花,一块石头,一抔泥土,一根小草,一滴露珠,一棵大树,一条小河,一座高山……只要你用心去看世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如果说这篇作业赢得了老师的好感,他的勤奋好学则赢得了老师的喜爱。等他毕业后回家乡宝应县工作时,老师也返回澳大利亚,但老师连续给他写了几封信,强烈推荐他到澳洲学习并为他联系学校和提供经济担保,在David办理签证遇到困难时,老师还亲自返回中国带着他到北京的大使馆帮助他办理签证。也正是老师不遗余力地帮助,他才有机会到澳洲留学,成就了今天的生活。

虽然说老师给了他很多的帮助,但现实生活中知恩不报甚至以怨报恩的人太多了,但David在心中始终铭记老师的恩情并持之以恒地用行动来回报老师的恩情,实在是难能可贵。

David告诉我:“我对待老师就像家人一样,而且有很多年他都是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的,只是因为他后来有了心脏病,我们因为工作无法时刻照顾他,他才主动提出到养老院生活的。”我相信他把老师当做家人,因为每次通话时,他并没有称呼“老师”,而是喊“Grandpa(爷爷)”。

David对一位没有血缘关系的老师如此热爱,对妻子和孩子更是倾注全身心的爱,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家庭中投入过多的话,工作中就要相应地减少,然而他却竭力去平衡两者的关系,故而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04

David在斯威本科技大学主要教授组织行为学课程,他最近研究的兴趣点在组织中的人如何处理工作与家庭的平衡,也许在这个问题上他有着独特的切身感受,也想寻求一种解决自己工作与家庭平衡的方法。他告诉我说:“我总是努力来平衡工作与家庭生活,也为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我发现要平衡工作和家庭真的很难,人总是要学会一些取舍,鱼和熊掌真得不容易兼得。”

他说得没错,对于一个有四个孩子的父亲来说,他一方面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陪伴和教育孩子,另一方面还要花大量精力去做教学科研,所以他就像一个没有停歇的陀螺,从周一转到周日,没有一天能够真正放松休息。

我关心地建议他要注意休息,但他笑着说自己已经习惯了这种高速运转的生活节奏,每天早晨送孩子上学,然后去上班,下午还得回来接孩子,而周末则要带着孩子去运动或参加一些培训课程。

“我妻子是小学教师,工作很忙,平时从早晨到下午都必须待在学校,有时放学了还要参加学校的各种会议。虽然我俩排班做晚餐,但很多时候,我们只得买外卖。”David说,“不过我现在已经练就出一身能够快速做出一大家人晚餐的本领,不到迫不得已,我们都尽量在家用餐。”

我是见识过他快速烹饪的本领,有个周五晚上,他邀请我和另外两位访学的老师去他家做客,因为他的妻子和大儿子傲立一道去学钢琴了,所以他一边和我们聊天,一边很麻利地做出一桌丰盛的晚餐。

也是那个晚上,我看到了他的几个孩子,个个看上去都强健,个个都生龙活虎。David告诉我们,澳洲的孩子不像国内的孩子只注重学习成绩,他们会花很多时间在运动上,所以身体都比较健康。“我自己比较热爱运动,也喜欢钻研运动的规律,所以我的兵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他有些自豪地说,“我的孩子们也格外热爱运动,所以我就得花时间陪他们去训练。因为澳洲出门就要开车,而孩子们都没有到驾车的年龄,所以我整个周末就是做司机和陪练,既要去网球场,又要去游泳馆,还要去爬山,但为了孩子,我觉得这些投入都是值得的。”

也正是由于他的大量投入,他的孩子们各个都很优秀,几个孩子的运动能力都很强,四个孩子都掌握了所有的游泳技能,而且从老大到老小,一个比一个学得快,教练认为他们都可以向专业运动员发展,而女儿乐乐还因参加无板篮球获冠受到澳洲总理的接见和嘉奖。

每每谈及他的妻子和孩子们,David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和幸福的表情,他很骄傲地说:“我的四个孩子还和我一样热爱打网球,也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此外,他们还学习了很多其他诸如唱歌、舞蹈、骑马等技能,特别是钢琴,四个孩子也都全部学了,现在老大已马上就要过钢琴八级了。孩子的妈妈现在也和孩子一道学弹钢琴,并且弹得很认真,进步也很快。”

        看着他自豪和幸福的样子,我想他一定是抱着这样的态度来教育孩子的:人,不论在工作上取得多大的成功,如果孩子没有教育好,就谈不上真正的成功。

05

David在家庭生活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工作上也不遗余力。他每天早晨到学校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泡杯咖啡,他说这些年来一直用咖啡来提神,然后精神饱满地去工作。

由于他教学科研和行政两肩挑,所以事务特别多。然而他却没有因为行政工作多而放松对教学的高要求,虽然他讲授组织行为学已经很多年了,但每次上课前都认真地备课,更新教学材料。等站到讲台上,他更是全身心地投入。按照他的话说:“当我站在讲台上,我就觉得我是舞台上的演员, 我很享受自己的一言一行。我认为学生会感受到你是否投入,当你投入了,他们也会更加投入。当我看到学生求知的眼神和专注的神情,我就会更加卖力,反过来就会赢得学生的喜爱,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我很喜欢这种感觉和状态。”

当然,他的课堂并不是他一人表演独角戏,很多时候是互动式的讨论,他总是能够用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地深入思考和探讨,在论辩中逐渐接近问题的答案。

在短短的四个星期里,我跟在他后面参加了他的好多次lecture(讲座课)和Tutorial(辅导课),看见他用他的知识、才情和热情赢得了学生的喜爱。

David为了加强和学生的联系,他竭力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上课前会站在门口和学生逐一问好,下课后则会和学生一一告别。当然,每次下课结束后都有学生围着他讨论些问题,然后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由于班级里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David特别注意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尽力观照到每一个同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被公正对待。

虽然他尽力帮助每一个学生,但在原则性问题上,他又特别较真。学生如果不认真学习,就甭想用任何方法来蒙混过关。

在刚开学的那周,我见到一个来自印尼的学生来到他的办公室请求重修。

那个学生在上学期没有认真学习,结果挂了科,他先是跑过来找David求情,甚至哭泣,但都没有成功。后来则要求查看学习记录,然而David将其每一次的作业和讨论情况以及最终考试的试卷都拿出来一一分析给他听,那学生最终心服口服,只得花费大量金钱和时间来重修 。

David说:“对待学生必须严格要求,这不是为难他们,而是帮助他们,这是对他们的学业负责,也是对他们的人生负责。”

我觉得他说得很对,这也是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发自心底的对学生的爱。

06

短短的四个星期,我和David在一起交流了很多次,且有好几次深谈,我觉得他能热心地对待每个人的原因是他心底深处的信仰,这种信仰既有流淌在血脉中的中国人的优良品质,又有基督教徒的美好品德。

他自小就受到父母的传统文化教育,同时还受到曾在教会学校成长的舅舅的影响,等长大后成为了基督教徒,就更加坚信爱的力量,所以尽力地去爱人、爱生活。

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我觉得自己能够认识并了解David是一件很幸运和幸福的事,对他了解得越深,越觉得他身上的正能量强大,时时散发出一种爱和力量的光辉,无形中影响着我要更加热爱人,更加热爱生活和热爱这个世界。

公众号

安享幸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