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人物之罗士信

在评书《隋唐演义》中,罗士信被塑造成力大无穷,天生飞毛腿,但智力存在问题(半傻)的人物,秦琼的异姓弟弟,绰号“今世孟贲”,[孟贲是战国时期齐国(一说卫国)的勇士,力大无比。]是隋末时期的“第一猛”,手使铁枪(一说为铁棍),多次为瓦岗山立下大功。 罗士信(约600年—622年),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隋末唐初时期一员猛将。 隋大业七年(611年),王薄与同郡孟让发动起义。大业九年,王薄、左才相、孟让攻打齐郡,齐郡通守张须陀率军征讨,罗士信以十四岁请求出征。张须陀曰:“汝形容不胜衣甲,何可入阵?”(《旧唐书·忠义传·罗士信》)罗士信怒而身披重甲,带两副弓矢上马。张须陀非常赞赏,准许出战。 不久,两军在潍水(今潍河)交战,对方刚刚列阵,罗士信即纵马冲入敌阵,连刺数人,并斩一人的首级抛向空中,再用长矛接住,在阵前巡走。敌军惊惧不敢上前,张须陀乘势猛攻,大破敌军。罗士信追击,每杀一人就割下鼻子,回军后以鼻子的数量表示杀敌人数。张须陀大为赞赏,把自己的战马赏给罗士信,留他在身边。以后每次作战张须陀率先陷阵,罗士信跟随左右。隋炀帝遣使慰问他们,又命画工画下张须陀、罗士信的战斗场景,亲自观看并存留于内史省。 大业十年(614年),涿郡贼帅卢明月驻军在祝阿(今山东禹城西南),张须陀率军万人进击,两军对峙十余日,张须陀的军粮耗尽,在将要退兵时设下一计,准备乘敌军倾力追击时袭敌军营。他问众将“此诚危事,谁能往者?”众将不敢应声,只有罗士信和秦叔宝请战。于是张须陀后撤,罗士信、秦叔宝各率千人埋伏在芦苇丛中,待卢明月追击时,罗士信、秦叔宝率军突袭他的大营。“栅门闭,二人超升其楼,各杀数人,营中大乱;二人斩关以纳外兵,因纵火焚其三十馀栅,烟焰涨天。”(《资治通鉴·隋纪六》)卢明月只得率部还救,张须陀回军奋击,斩获无数,卢明月仅率几百名骑兵逃走。大业十二年(616年),张须陀被瓦岗军击败战死,罗士信改隶裴仁基麾下,大业十三年随裴仁基归降李密,任为总管,统领本部兵马随李密同王世充做战时被俘。王世充知道罗士信骁勇善战,对他大加封赏,还同吃同睡。后王世充得到邴元真等,不再单独重视罗士信,并夺去罗士信的骏马赐给侄子王道询。

武德二年(619年),罗士信率部千余人归降唐朝。“上闻其来,甚喜,遣使迎劳,赐帛五千段,禀食其所部(由朝廷供养罗士信的部队),以士信为陕州道行军总管。”(《资治通鉴·唐纪三》)十月,罗士信乘夜进袭洛阳外城,纵火焚烧清化里,不久又攻破青城堡(今河南洛阳西北)。在围攻慈涧时,罗士信将前来救援的王世充之子王玄应刺落马下,幸被部将救回。武德三年七月,李世民东征洛阳王世充,罗士信进围千金堡,守军坚守不降,并大骂罗士信。罗士信连夜派出一百多人,抱着几十个婴儿到千金堡下,让婴儿啼哭,那些人诈称:“从东都来投罗总管。”又相互议论:“我们弄错了,这是千金堡!”然后离开。守军以为罗士信已经撤退,这些人从洛阳逃来的难民,于出兵追赶。罗士信实际已伏兵在路边,趁堡门打开的机会杀入,将守军全歼。这次智取千金堡,体现了罗士信的用兵韬略,证明他不是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武德四年,王世充投降,罗士信因功被封为绛州(今山西临汾、运城一带)总管、剡(yǎn、shàn,此处读音未知;《资治通鉴》作“郯(tán)”。国公。 武德五年,李世民讨刘黑闼,王君廓守洺水城,刘黑闼于城东北筑二条甬道攻城。李世民多次率军增援,都遇阻击无法接近。“世民恐王君廓不能守,召诸将谋之,李世勣曰:‘若甬道达城下,城必不守。’行军总管郯勇公罗士信请代君廓守之。”(《资治通鉴·唐纪六》)李世民于是登上洺水城西南方的高坡,以旗语招引王君廓。王君廓突围而出,罗士信率二百人入城坚守。刘黑闼昼夜急攻,因天降大雪,唐兵无法救援,八日后城破,罗士信被俘。“黑闼素闻其勇,欲生之,士信词色不屈,乃杀之,时年二十。(后人推算应为二十三岁)”(《资治通鉴·唐纪六》)。“太宗闻而伤惜,购得其尸,葬之,谥曰勇。”(《旧唐书·罗士信传》 )

谥法曰: 胜敌壮志曰勇;率义死国曰勇;致命为仁曰勇;奋身为义曰勇;持义不挠曰勇;知死不避曰勇;率义共用曰勇;以义死用曰勇;临事屡断曰勇;临难不惧曰勇;见义必为曰勇。 罗士信因封郯国公,谥号勇,故世称“郯勇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