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临床结果:干细胞减少心绞痛患者死亡率 减少住院费用
本文首发自博雅干细胞
作者:同济大学 Dr.WANG
专家审核:江苏大学附属医院 李晶 教授
2020年10月,发表在《干细胞转化医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1],在心肌内注射干细胞后的12个月内,与注射前的12个月相比,医院心脏相关的急诊量、住院次数、介入冠状动脉手术和相关住院费用显著减少。通过对患者临床随访发现,心绞痛患者注射干细胞后,可显著降低心绞痛频率,减少患者死亡率和住院次数以及治疗后一年的手术费用。
《干细胞转化医学》杂志的主编说:“这项研究成果为心绞痛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并且已经通过人体临床试验进行测试,这项工作值得继续推进。”
顽固性心绞痛小科普
心绞痛是心肌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心肌缺血是由心肌氧需求和供血不平衡引起的。这种心肌氧输送和需求的不平衡可由氧需求增加、供氧量减少而导致。
影响心肌氧需求的四个主要因素:收缩压、心率、心肌壁张力和心肌收缩力。氧供应的主要决定因素包括心肌(冠状动脉)血流量和血氧承载能力(即血红蛋白水平)。在无血流限制障碍的病人中,冠状动脉血流的增加通常补偿生理条件(如运动)中心肌氧需求的增加。
运动或情绪紧张时心肌缺血可诱发心绞痛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疾病(CAD)与血流受限的心外膜冠状动脉阻塞仍然是心肌缺血最常见的病因,也是导致心绞痛的主要原因[2]。
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是抗心绞痛治疗的起始药物,分别通过降低心率和血管扩张机制减少心肌缺血。
现在新兴三种替代干预治疗方式:实用康复治疗、针对心肌缺血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调节疼痛路径治疗。
实用康复治疗主要是针对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来纠正患者由误解所致的恐惧心理,同时为患者提供自我管理的工具和信心。新型抗心绞痛药物具有改善运动耐量和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的短期作用,但少有关于改善症状或降低心血管病死率长期获益的研究。
调节疼痛路径治疗主要是腺苷激活,负责从心脏到脊髓和大脑大部分疼痛信号的传导,但临床反馈治疗效果并不理想[3]。因此,探索一种新型,有效的心绞痛治疗方式迫在眉睫。
细胞疗法为何能用来治疗顽固性心绞痛?
细胞治疗是一种新型治疗方式。这种治疗方式能够将特殊的细胞输注到患者体内。一般都是经过生物工程改造过的人体细胞,由此这些特殊的细胞就能够保护那些受损伤的细胞,有的还会有更强的免疫功能。细胞治疗主要分为干细胞治疗和免疫细胞治疗两种。这两种治疗方式是目前期望值很高的治疗方式。
细胞治疗是一种有效的生物药物,通过直接组织转分化、细胞与宿主组织的相互作用和旁分泌信号传导等机制促进组织再生。由于细胞治疗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因此具有恢复微血管系统和改善顽固性心绞痛症状的潜力。细胞治疗促进新生血管生成的机制包括旁分泌因子的释放,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血管生成素等。各种研究表明干细胞通过增加毛细血管密度直接参与缺血组织的新生血管生成[4]。
骨髓源性单核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和内皮祖细胞组成的异质群体。在临床前研究中,骨髓源性单核细胞通过诱导侧支血管形成和血液灌注,增强兔缺血肢体模型新生血管的生成。将骨髓源性单核细胞注射到猪缺血心脏可显著增加局部血流和毛细血管密度。与对照组相比,干细胞注射后,心肌bFGF、VEGF和血管生成素水平显著升高。此外,骨髓源性单核细胞给药后,血管生成细胞因子如白介素分子和肿瘤坏死因子细胞型显著升高,促进血管生成[5]。
2017年心血管血管造影和干预学会新奥尔良科学会议的最新临床试验数据表明,干细胞疗法治疗最严重心绞痛,难治性心绞痛患者的可行性的试验显示,干细胞疗法可显著改善运动状态下的心绞痛症状并且降低了死亡率。洛杉矶雪松-西奈医疗中心心脏病学主任表示:“干细胞治疗似乎是对这个日益增长和具有挑战性的患者群体有极大选择的非常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望
综上所述,细胞疗法在心脏疾病治疗中显示出了一定的潜力。心绞痛具有广泛的异质性,未来的干细胞治疗策略应侧重于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在不同的疾病阶段选择最优的干细胞类型、最佳剂量、治疗途径和治疗频次。当然,只有在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合理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1]https://stemcells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sctm.20-0046
[2]Elgendy IY, Winchester DE, Pepine CJ: Experimental and early investigational drugs for angina pectoris. Expert opinion on investigational drugs 2016, 25(12):1413-1421.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228503/pdf/nihms834607.pdf
[3]Tu M, Jiang Y, Yu J, Liao B, Fang J: Acupuncture for treating chronic stable angina pectoris-associated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 protocol for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Medicine 2020, 99(31):e21583.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959904/pdf/medi-99-e18548.pdf
[4]Terashvili M, Bosnjak ZJ: Stem Cell Therapie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and vascular anesthesia 2019, 33(1):209-222.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203676/pdf/nihms965679.pdf
[5]Ji ST, Kim H, Yun J, Chung JS, Kwon SM: Promising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Mesenchymal Stem Cell-Based Cardiovascular Regeneration: From Cell Priming to Tissue Engineering. Stem cells international 2017, 2017:3945403.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337882/pdf/SCI2017-3945403.pdf
点击在看,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