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简称秦淮一线,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此线的南面和北面,无论是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地理风貌以及人民的生活习俗,都有明显的不同。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800MM年等降水量线, 水田旱地分布分界线,
一月份0℃等温线,水稻小麦种植分界线,
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以及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
秦岭-淮河是我国最重要地地理分界线
秦岭被誉为中国的龙脉,它的西端在甘肃省境内,东段到河南省西部,主体位于陕西省的南部与四川省交界处,长约1500公里,是昆仑山脉的延伸。
秦岭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岭南终年温暖潮湿,岭北干燥,冬季寒冷。
秦岭同时也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秦岭的最高峰是太白山,高3763.2米,是中国内陆东半壁的第一高峰(号称群峰之冠)。
秦岭是我国中西部交界处最重要的动植物基因库,有着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如大熊猫、金丝猴、朱鹮、华山松、油松等都生长于此。
从自然地理来分,是以秦岭——淮河一线分界
中国零度等温线是以此划分。传统上北边的河流有冰冻期封航,南边的则没有。并且分界线两边的物种有较明显的不同。 从人文地理看,长江是南北分界线,历史造成的。
从农业生产及人们生活习俗来看,秦淮南北的差异就更明显。北方耕地为旱地,主要作物为小麦和杂粮,一年一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南方则主要是水田,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甘蔗、茶叶等亚热带经济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人们平常所说的“南稻北麦”、“南甘北甜”、“南船北马”是这种差异的真实写照。
秦岭-淮河一线经过甘、陕、鄂、豫、皖、苏等省,是中国东部地区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南、北在气候、河流、植被、土壤、农业生产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
折叠秦岭的地理意义
在中国中部横亘着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秦岭。它就象一堵“挡风墙”阻止冬季冷空气南下,拦截夏季东南季风的北上。(图文徐厚冰)
折叠淮河的地理意义
秦岭东边的淮河是中国的一条大河,全长1000公里。值得一提的是,淮河两岸的地形、河流及水文特征的差异不如秦岭南北的差异明显,在很大程度上淮河作为南北分界线提出主要是依据其地理分区的意义。
概念提出
秦岭-淮河一线,作为中国地理中的一个重要地理概念,目前已知的最早论述是著名地理学家张相文提出的。
范围划分
这里说的南北之分,不是文化的概念,而是指自然地理上的南北之分,确切地说,是亚热带(南方)与暖温带(北方)之分。自然地理的亚热带与暖温带都是有定义、有标准的。实际上首先是气候分界线。
(图文徐厚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