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分子先壮“腰”——校园足球发展竞赛体系方面的一点思考
2017年中国中学生足球协会杯赛日前已经在广西北海结束。来自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48支学生军将返回各自学校,重启校园生活。就今年的协会杯赛本身而言,各队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差距在逐步缩小。不过,笔者在采访期间,不管是参赛各学校还是赛事组织者,在教育部全新的“做大分母、做强分子”的思路指引下,针对“如何做强‘分子’”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意见与建议,尤其是在竞赛体系方面,基层教练与管理者更是明确提出了“壮‘腰’”的建议。
随着校园足球越来越深入人心,在这次中学生协会杯赛期间,诸多参赛队的教练以及学校的领导们越来越有共识,即好的足球运动员绝对不是靠“选拔”出来的,而是通过不断地比赛“打”出来的,最终被教练发现、并进入更高层次的队伍接受更为专业的训练。因而,越来越多的教练都在呼吁:多组织比赛、多打比赛。而且,在此次协会杯赛期间分别组织的初中组与高中组教练座谈会期间,很多教练都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即为什么作为高水平的协会杯赛这些年来会呈现一个“倒挂”形式?亦即参加队伍是“倒三角”式的。
以高中组为例,前几年是32队参加,今年则是分为甲组和乙组两个组别,都是16队参加。这其中,甲组与乙组第一次将实施升降级制度,采取“两升两降”的办法。但是,到了初中组,反而只有一个组别、就只有16队参加。也正因为,很多人士都提出了一点,即正常情况下,按说比赛的结构应该是呈现“正金字塔”,即越往上的队伍越少、而往下的队伍基数是越多。尤其是像这种全国性的赛事,应该是越往下,从“大学→高中→初中→小学”这个体系中,应该是小学全国性的比赛队伍数量最多、初中的球队其次,到大学层面,队伍数量反而是最少的。
就以近邻日本为例,日本不管是足协还是教育部门组织比赛时,小学层面的队伍可以至少达到8000多支;初中队伍达到6800多支;高中队伍为4100多支;大学则为410多支(数字分别来源于日本少儿体育俱乐部联盟、日本中学校体育联盟、日本高等体育学校联盟与日本大学足球联盟)。而在韩国,根据韩国足协2016年6月份公布的数字,小学阶段队伍数量为324支、初中为156支、高中为123支、大学为83支。不管是日韩,这些队伍都是参加两国各种正式比赛的队伍,包括全国性的足球赛事。
但是,国内目前存在的现实情况是,就大体联与中体联组织的全国性比赛而言,目前全国性的学校竞赛体系方面,就只有大学层面与高中层面,而初中与小学则受制于政策制约,尚不存在全国性的正式竞赛。而且,参加大学全国性赛事的队伍可以超过200支,但到了高中层面,数量将减半。去年,中体协首次组织初中组比赛,报名队伍据称并没几支。
换而言之,国内目前校园足球竞赛体系方面的“倒挂”现象是非常严重的。而且,由于国内校园足球组织的正式比赛较少,每升入高一阶段的球员,都存在着“不会比赛”的情况。譬如说,就以重庆七中为例,在今年高中甲组的比赛中,该队仅仅获得第13名。而在去年同样的赛事中,重庆七中队是亚军,仅仅只是在决赛中输给了人大附中队。经记者了解,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就在于:去年参加这项赛事时,队内有不少高三球员,但去年夏天毕业离校之后,今年到北海参加比赛的是以高一为主、加上部分高二、高三的学生。这些新近入校的小球员由于以往比赛打得少,多数都是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高中比赛,因而成绩下滑十分明显。
同样,深圳翠园中学高中队去年只是因为在1/4决赛中遭遇最后夺冠的人大附中队点球失利而未能进入四强,最终获得第五名。但今年表现则明显不如去年,虽然名次仅仅后退一位,最终获得第六名。究其原因,也是因为高三的四名主力球员缺阵,期间另一位主力因家事在1/4决赛之前临时离队,进一步削弱了球队的实力。球队的文教练感慨:“队伍里初中毕业刚刚上来的小球员太多,第一次打比赛,各方面明显不如那些已经打过一两年的高二、高三球员。最主要还是初中阶段没有真正像样的比赛。”
其实,不仅仅是高中阶段。就以目前大形势下众多大学希望开展足球项目、专门招收有足球特长的学生为例,诸多大学面临的最为现实的问题就是:高中阶段的好球员全国范围内其实也就那么多,“憎多粥少”让诸多大学想招都找不到好球员。同样,高中学校想找初中阶段的好苗子,面临的最大困难也是找不到!这就是目前校园足球发展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竞赛体系的建立方面,需要增设初中阶段全国性的竞赛。
这也是各队教练发出的共同的心声。特别是,相比而言,加入中体联下属中学生足球协会的学校多数都是足球传统学校,他们理应成为或者是扮演“分子”的角色。在“如何做强分子”方面,这些学校都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与意见,而最为迫切的,就是希望能够尽快在初中阶段增设全国性的比赛。而且,有教练提出,鉴于中国地方大这样的现实情况,可以在扩大参赛队伍的基础上,考虑实施分区、分片来推行比赛,在各个区或片决出名次之后,再集中进行总决赛。
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个体系中,初中阶段就相当于“腰”。目前,国内普遍的情况是小学阶段相对开展校园足球情况较好,随着升学压力的不断加大,高中因为进入大学时有特长生加分,开展情况也还不错,但在初中阶段,涉及到诸多现实情况,尤其是稍微好一些、希望走足球专业道路的,就会选择进入专业队,因而分流情况比较突出,导致初中阶段的情况不是特别理想。唯有补上这一环节,才能真正让“分子”变得更强。也正因为此,诸多高中球队的教练在这方面的感触与体会更深,高中队想要保持高水平,就需要初中学校提供好的生源。这其实就像职业俱乐部的梯队一样,一家职业俱乐部如果不注重自己的梯队建设,很难长久发展。而一支高中球队想要维持在较高水平,就需要初中学校能够往上输送好球员,初中则有赖于小学。
所以,在这次协会杯赛期间,与会的教练们就大胆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即参加高中组比赛的学校,其初中队必须硬性参加,否则就不允许参赛。如果只有高中而没有初中的,则高中应该联系所在地学校周围的初中参赛。这与职业足球中除了一线队之外,其梯队必须要参加相应的青少年比赛其实是一个道理。
在这次协会杯赛期间,对于如何搞好类似于职业足球的梯队方面,其实已经有很好的模式,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面。一个就是深圳罗湖区的“翠园模式”,另一个则是武汉江汉区的“12星空模式”。
在采访期间,记者了解到,所谓的深圳“翠园模式”并不仅仅只是一个翠园中学,而是由罗湖区文体局出面,以翠园中学为龙头单位,成立了俱乐部,将区内的17所小学、10所初中以及5所高中连成片。“翠园俱乐部”并不是指翠园中学,而是罗湖区各个学校的总汇,由区文体局统一负责顶层设计。区的17所小学总共成立了36支小学足球队,以主客场制的方式开展联赛。小学毕业之后,小球员进入到各个不同的初中里,成立6支U15岁以下球队(即初中队)。最后才是一个高中队,也就是翠园中学队这种模式实际上就形成了一个人才输送的“金子塔”,确保高中队能够有竞争力,而且区内的好苗子能够源源不断地向上输送。
而武汉江汉区政府采取了类似深圳罗湖区的方式,专门成立了“江汉12星空俱乐部”,连续三年,区政府投入160万元人民币,将区内的8所小学、3所初中以及1所高中联到一起,都是这个俱乐部中的成员,其中“12”就是富有足球传统、曾单独组队获得过亚洲中学生锦标赛冠军的武汉第十二中学。这种“831”体系结构同样也是解决后备人才的输送问题,确保区内的好球员能够有一个良好的输送通道。而且,区政府将组织8所小学校进行小学生周末联赛,踢得好的小球员有机会进入到3所重点初中。
应该说,地方在这方面已经走到了全国的前列,甚至可以说是在“做强分子”方面展开了有益的尝试,有效地打通了小学到初中、到高中这个环节。而在这个环节中,核心还是建立起本地区范围的竞赛体系,让学生能够在比赛中成长。
就校园足球“做大分母、做强分子”方面,所涉及的领域与范围相当广泛,其实有很多细节值得探究与尝试,而且,诸多地方学校已经已经在试行,因为不管是学校、学校的管理层还是具体的从业教练,谁都不想错过目前发展校园足球的大好时机,更不希望辜负高层对中国足球的热情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