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及检查费用
诊断检查:依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综合判断进行诊断,确诊须有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结果。
1.流行病学史:发病在EHF疫区及流行季节,或病前两月内有疫区旅居史,或病前两月内有与鼠类或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2.临床表现:
临床特征包括早期3种主要表现和病程的5期经过。
2.1.前者为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外渗征和肾损害。
2.2.后者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2.3.不典型者可以越期或前三期之间重叠。患者热退后症状反而加重,是与其他感染性疾病不同的特点,有助于诊断。
3.实验室检查:
3.1.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逐渐升高,一般3日可达(10~20)×10^9/L,重症患者甚至高达50×10^9/L以上;主要为淋巴细胞增高,可有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并有异型血小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发热晚期和低血压期有明显升高。
3.2.尿常规:病程第2天即可出现蛋白尿,之后可突然出现大量蛋白尿,部分见膜状物,也可见管型、红细胞。
3.3.血生化检查:肾功能、血尿素氮、肌苷在低血压期开始升高,少数患者于发热晚期即有升高,少尿期和多尿早期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50%以卜患者AⅡ、ASl’升高,少数胆红素升高,发热期可呼吸性碱中毒,休克少尿期可代谢性酸中毒,血钾、钠、钙多减低,少尿期可升高。
3.4.凝血功能检查:发热期即有Ⅶ因子相关抗原减少、血小板减少及其黏附、凝聚及释放功能降低,如出现DIC,早期高凝阶段(凝血时间<3分钟),其后多在少尿期为消耗低凝阶段,血小板更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F降。继发性纤溶亢进血FDP增加。3P试验阳性。
3.5.免疫学检查
3.5.1.检测特异性抗原:早期用免疫荧光、酶联免疫、胶体金法在周血、尿沉渣细胞可查出。
3.5.2.检测特异性抗体:IgM和IgG抗体、IgM抗体1:20为阳性,IgG抗体1:40为阳性,病程中滴度上升4倍为诊断依据。
3.5.3.用PCR法检测汉坦病毒核酸。
3.6.其他:
3.6.1.心电图:观察心肌损害、高钾、低钾等。
3.6.2.X线:因患者可出现约30%肺水肿、20%胸腔积液及发生继发肺部感染。x线检查为诊断和了解病情变化提供帮助。
3.6.3.CT:观察脑出血、脑水肿、肺脏病变等。
4.病例分类
4.1.疑似病例:具备1及2.1.。
4.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2.2.,3.1.,3.2.。
4.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加3.3.,3.4.,3.5.中的任一项。
5.鉴别诊断:应当注意与特殊临床类型病例,如急腹症型、急性胃肠炎型、脑膜脑炎型、肺炎型、大出血型,及其他病毒性出血热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