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杂谈:中医的门槛--从某医生的一个尴尬饭局说起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写了一个不懂事的患者。

大意如下:

某医生的好朋友来电话,说带个肺癌晚期患者前来求治,医生同意了。

于是好朋友带患者及其女儿、女婿,从几百公里外驱车而来。

见面已是中午时分,正是饭点,医生就按常规安排,带他们到当地县城一个中等偏上的饭店,找了个包间,点菜,五人六菜一汤。

突然,患者家属说:“我们是来看病的,不是来吃饭的。”

患者表示:“我不和你一起吃饭,我要下去。”

女儿女婿问:“菜钱谁付?”

医生说:“来的都是朋友。大老远来找我,我都看成客人,我买单。”

好朋友也说:“或者我买单。”

但患者女儿女婿说:“我父亲这个病是否包治?包治不在乎钱,不包治我们白跑一趟。”

患者老头说:“不包治会不会骗钱?”

听到这些,医生尴尬了,拍拍好朋友,表示病不看了,饭也不吃了,扬长而去(落荒而逃)......

这事怪谁?

患者及其家属的对错,我们姑且不论。

但这位医生和他的好朋友的做法,也有些欠妥。

首先说这位好朋友,你带着患者到了医生所在的县城,正值饭点,你们应该自己先解决吃饭问题,吃饱了,略作休息,再去找医生,然后慢慢望闻问切,议病开方,这样更妥一些。

更重要的问题还是出在这位医生身上。

好朋友来了,朋友还带着朋友,正值饭点,大家都没有吃饭,当然要找个地方,好好吃一顿。

如果能带上一两瓶好酒,那就更妙了。

但这是常规情况;如果好朋友是带着病人来看病的,那情况就略有不同了,因为,一段医患关系正在建立

在任何关系面前,医患关系必须摆在第一位。

毕竟人命关天,患者以性命相托,才有了这重关系。

在医患关系面前,再铁的朋友关系都得靠边站。

所以,必须先看病,不妨忍着点饥饿,花个20分钟,把病看完;

或者尽量看仔细一些,就花40分钟吧,也饿不着。

看完病,如果时间允许,氛围融洽,再考虑吃饭的事情。

否则,如果先吃饭后看病,那患者及其家属就会心中不安。

他们慕名远道而来,就是迫切地想从医生嘴里讨个说法,想知道这个病到底有没有救,你却偏偏吊着他们的胃口。

作为患者,平素也许在医院里经历过医生的冷漠,在大街上遇到医托和医疗骗子的热情,这次突然看到一位医生也这么热情,还没看病就请吃请喝,他们心里打鼓,也是正常的。

这是人心的微妙,你不能一味抱怨,而是要理解。

只知道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抱怨别人,有什么用呢?

真正的医者,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反思自身,这样看问题,才能公允。

医患关系是很微妙的,建立得好,互相信任,有助于病愈。

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主要靠医生,不能指望患者。

所以,医家待人接物,是跟普通人略有差异:

有时候要适当保持距离,有时候又要有亲人般的担当。

在传统的传承体系里,师父会教这个。

这就是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做到了,你一言一行皆如风光霁月,患者与你交流,如饮醇酒,还没吃药病就能好三分;

如果不懂得把握某些分寸,就难免会遇到种种奇葩,出现种种尴尬了。

你觉得你是“扬长而去”,但在患者眼里,你就是“落荒而逃”嘛。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学医就是学一些治病的理论和方法,在这周边,还有许许多多的东西要学呢。

这些东西,书里没有,需要有老师手把手带着教。

会了,你就入门了;

不会,你就在门外,怎么都捅不破那层窗户纸。

这,就是中医的门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