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之北朝(1)

中国历史概述

第十八部分 北朝(1)

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宋朝,取代东晋。到439年,北魏结束了北方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历史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南北朝时代。接下来的几期,我们将先从北朝开始介绍,然后转向南朝。

北朝的第一个政权北魏(386-534年)始建于十六国的后期,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和西晋时期。到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北魏末期发生了分裂,东部在高欢控制下建立了东魏(534-550年),后被高氏建立的北齐(550-577年)所取代;西部在宇文泰控制下建立了西魏(535-557年),后被宇文氏建立的北周(557-581年)所取代。577年,北周武帝灭北齐,重新统一北方。581年,北周权臣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北朝结束。

我们将从北魏初期的历史开始介绍北朝的情况。

PS: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盛乐博物馆内北魏道武帝雕像。道武帝拓跋珪(371-409年),北魏的创立者。

① 北魏初期对各族百姓的统治与压迫

自道武帝拓跋珪建国以来,北魏依靠军事征服逐步控制了北方大部。由于拓跋鲜卑是北方各族中封建化较晚的部族,因此统治的方式也较为原始与野蛮。

由于北魏由拓跋部鲜卑建立,因此其统治者为了控制北方各民族,采取了各种措施,这些民族包括汉族、慕容部鲜卑、羌族、氐族与北方的高车族。天兴元年(398年),道武帝听取崔宏建议,迁太行山以东六州徒河(即慕容鲜卑)等族人口到代北平城周边,以加强控制。次年,魏军大破高车三十余部,将其人口南徙。神瑞二年(415年),上党郡爆发了胡人反抗北魏的暴动。

北方的汉族也受到严密控制。神瑞二年九月,有人建议明元帝依谶言迁都邺城(在今河北临漳县南),崔浩等人坚决反对,认为这样会暴露拓跋部的虚实,四方将有“轻侮之心”,即发动对北魏的反抗,平城故地也会遭到北方柔然等族的侵袭。如果定都平城,则南方有事可轻骑南下镇压。这反映了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恐惧防范心理。

到太武帝统一北方后,北方百姓更是发动了大规模的起义。太平真君六年(445年),卢水胡人盖吴在杏城(今陕西黄陵)起兵,联合羌、氐等族,势力达于渭北。太武帝亲率大军镇压,次年起义失败。

各族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在随后刘宋与北魏的战争中更加激烈。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刘宋派王玄谟北伐,河洛等地士民都积极响应。不久北伐失败,太武帝率军大举南征,当年冬进逼瓜步(今江苏南京六合区东南)。在魏军攻打盱眙时,太武帝曾向守城的宋将臧质说:“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卿若杀之,无所不利。”由此可见北魏对北方各族的压迫极为残酷,也反映了这些部族对北魏统治的反抗斗争也很激烈。这一次战争中,江北等地遭到北魏军队的烧杀抢掠,大为残破,将刘宋所谓“元嘉之治”的成果毁灭殆尽。由于江北宋军拼死抵抗,太武帝才只是饮马长江,而未能得志。

PS:1982年版《中国历史地图集》南北朝 宋、魏时期全图 时为公元449年,第二年南北之间发生了大的战争,最后以北魏大掠刘宋江北地而还结束。

② 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上层的笼络

北魏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笼络各族上层势力以达到统治的目的。主要手段有政治联姻、授予官职,对其既得的政治经济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予以承认。最为突出的是对北方汉族士人的笼络。道武帝时,任用汉人崔宏主持制定官制、礼仪、律令。太武帝时又将北方诸郡的士族征入朝廷,授以官职。在消灭其他政权的战争中,将凉州等地的士人迁到平城,教授生徒、整理经籍、修撰国史、传播诗文。太武帝还命鲜卑贵族官员将子弟送入太学学习。尽管这些措施的本意是为了北魏统治的稳定,但是客观上对北方文化的恢复与发展有利,并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

对于割据各地的各族豪强,北魏统治者一定程度上依靠一批势力较强的汉族豪强大族来联合或镇压。在这一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得以实现对北方较长时期的控制,而北方各族人民发动的反抗斗争都受到豪强镇压而归于失败,豪强大族则得以保全自己的势力并借机扩充。各族统治者由于利益而达成了联盟。

不过,这种看似牢固的联合并不是长期稳定存在的。道武帝时迁徙到代北的各族豪强中,就有一部分是汉族豪强,目的就是防止其割据一方威胁到北魏的统治。最有名的例子是太武帝时的名臣崔浩(?-450年),由于他反对北魏与南朝敌对,提倡族姓门第,修撰国史时又对拓跋部早期的历史不加纹饰,甚至刻在石碑上任路人评说,这已经触及到了北魏统治者的底线,因此他被太武帝所杀,同宗与姻亲都受到牵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