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朝政府利用“茶马互市”治理边疆的高明之处
中国自古就很重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无论是汉代以来同西域一带的“丝绸之路”,还是唐宋以来同西藏地区开展的“茶马互市”。
通过开展这些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对于参与方来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茶马互市”是以内陆的茶叶同西藏地区的马匹进行交换的经济活动。在《明史》食货志四中曾这样说道:汉族人民同藏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活动。
以藏族人民为代表的草原游牧民族,从事于畜牧业,喜欢吃牛羊一类的乳酪食物,而茶有助于消化。
对于长时间食用牛羊乳酪一类的藏族人民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产品,如果不饮茶,便会生病。
因此,从唐宋以来,便开始实行这种茶、马互易的经济活动,明朝的“茶马互市”发展得最为完备。其中有官茶和私茶,都用来换马,同时官茶有时也会用来征税。
历史上公认明朝的“茶马互市”发展最为完备。那么,明朝的政府实行了怎样的管理制度去促进“茶马互市”的发展呢?
一、前朝“茶马互市”的发展
中国民众饮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到了唐代的开元年间茶叶产量增大,饮茶之风盛行。
在藏族人民同中原交流的过程中,也逐渐养成了饮茶的习惯,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唐代开元年间,吐蕃王朝派遣使者进京面见皇帝,希望可以实行“茶马互市”。那时候仅仅是为了双方进行交流,没有政治目的等。
而且所谓“互市”仅限于官员贡使之间,易得的茶叶也仅供吐蕃贵族享用,每次交易不仅限于“茶”与“马”。
有时会用其他有需求的物品互相交易,这是“茶马互市”的最初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章制度。
到宋朝的时候,由于宋朝政权处于辽、金、夏少数民族政权的包围之中,而且地处中原,马匹极度匮乏。无论是应对外部的军事战争还是内部的农业生产,都存在很大的马匹缺口。
此时,藏族地区的人民从贵族到下层百姓已经养成饮茶的习惯,对于茶叶有很大的需求。在这样双方供需的情况下,宋朝的“茶马互市”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北宋相关文书记载到:“诏岁于边郡市马,偿以善价。内属戎人驰马内阙下者,悉令县次续食以忧之”。从这里开始,中原与藏族地区的“茶马互市”便有了相关的规定。
到了元朝,虽然在元大都设置了专门的机构,但是元朝统治地域辽阔,且其本身就是少数民族,马源充足,因此对“茶马互市”不太重视。
茶商通过茶来往于中原和吐蕃之间贩卖,在地区上和管理上也没有什么限制。总的来说,“茶马互市”在元代并没有太大的发展。
二、明朝严格完备的“茶马互市”制度
通过前代统治者对“茶马互市”奠定的基础,到了明代其已经有了一定规模。明朝政府为实现自身的政治等目的,在以往的基础上。
对“茶马互市”作了相关的管理规定,促进了其发展,可以说,“茶马互市”历经明朝一代,已经发展得较为完备。
1、政治目的明确
与以前不同的是,明朝的“茶马互市”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它的政治性。
众所周知,在明朝建立初年,面临着诸多的内外忧患。内部刚建立政权的明政府,急需进一步进行内部整顿。
对外各割据势力仍然虎视眈眈,最为棘手的是元朝的残余势力在西北建立的北元政权,为了应对这一威胁,朱元璋派遣自己的儿子分别驻守军事重镇。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明朝需要有源源不断的马匹来充实自己的骑兵对抗外部威胁,因此,“茶马互市”的经济制度被提上日程。
明朝在沿袭前朝的基础上对“茶马互市”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在一定意义上体现出了一个大国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的垄断经营制度。
2、严格的“榷茶制度”(垄断经营制度)
明朝政府为确保“茶马互市”的开展,促进双方的贸易活动,围绕茶叶的生产、运输、贮存、销售建立起了完备的规章制度。
明朝的茶叶分为贡茶、官茶、商茶三类。顾名思义,贡茶是专门用于皇室食用,官茶、商茶用于赏赐、交易等。
明朝用于“茶马互市”的茶叶主要产地位于四川、陕西等地,需要运输到西宁等地,其间路途遥远。
于是,“招商中茶”制度应运而生。在这种制度之下,政府的易茶机构“茶马司”囤积大量茶叶,导致茶多马少,无马可易。
如果交由商运,极易造成恶性竞争,价格居高不下,因此,在易茶的过程中陷入了商运和茶马司运茶的矛盾中。
明朝“茶马司”负责茶叶的销售,作为明政府与藏族地区交流的中介机构,“茶马司”代表了明政府的威严与形象,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为此,明政府专门设置了巡察御史这一职位来监管“茶马互市”的交易环节。
明朝易茶的交易环节有浓重的政治色彩,经常受到明政府的调控,因此,不符合双边贸易的等价交换原则。在这个交易的过程中,明朝政府始终处于主导和垄断地位。
明朝凭借自身强大的国力能够在“茶马互市”的过程中居于统治地位,能够以不合理的茶马比价进行交易进而获得利益,藏族人民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但是到了明朝后期,茶马走私日益猖獗,藏族地区更愿意与走私茶叶进行交易,明政府在“茶马互市”的交易过程中没有了主动权。
质量好的茶叶大都流入了私贩手中,明政府只有劣质的茶叶,如此恶性循环,走私茶叶发展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
3、严厉的“茶法”
明朝政府为了限制其他地方的茶叶进入西藏地区,确保官方的垄断地位,除了建立完备的榷茶机构外,还从制度上进行了严格的管理。
严格控制商茶,所谓商茶是指由中央政府颁发的营业执照,就是“茶引”,专门从事茶叶经营的商人。“茶引”由政府专门机构发放,如果不按规定执行将受到严厉的打击。
“无由,引与茶引相离者,或多余夹带,称较茶引不相当者,即为私茶”,与私盐同罪。
这里是针对茶叶走私,对外的“茶马互市”,要求更严格。严格的茶法,使得明政府在“茶马互市”的过程中处于高度的垄断地位。
但是,在这种高压制度之下,明朝政府在“茶马互市”的过程中获得了高度的垄断权。但是也就是在这种高压之下,阻断了私茶的贸易交往。
更糟糕的是,川陕等地的茶叶产量也严重减少,加上道路不畅,茶马司供茶捉襟见肘。
从宣德年间开始,由于明朝政府茶叶不足,交易不畅,造成边关严重缺马,对于军事部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打破边关缺马,茶马司缺茶的恶性循环。从明朝成化年间开始,明朝政府开始打破一贯实行的榷茶制度,对其进行了一些改革,茶禁出现了日渐放松之势。
为了改变茶马司存茶不足千斤的状况,政府下令:所在地区的种茶州县,要按照惯例。
按时采摘,都要运到西宁的官库收藏贮存,民间所采的茶叶,除了专门的税官外,其他的都要用凭证。
结语
“茶马古道”是人类历史上海拔最高,通行难度最大的古道路之一。通过观察茶马古道路途经之处,不难发现都是崇山峻岭、湍急河流。
千百年来,中原地区的茶叶,西藏地区的骏马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来往交易,完全靠人力进行运输,历经千辛万苦,往返于内陆与藏族地区。
明朝政府在前代的基础上积极地开展“茶马互市”,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制度维护其发展。除此以外,明朝政府还修复和开拓了茶马古道。
到了明朝末年,已经形成了系统的茶马道路,为清朝以后的“茶马互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明朝政府强盛时期处于完全垄断之下的“茶马互市”对明朝经济与军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对西藏地区的统治,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绩,其根本原因在于明朝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只是在宏观上把握大局,制定大的方针政策,具体的事务交由藏族地区的管理者自己解决。
明朝紧紧地抓稳经济杠杆,而这个杠杆就是“茶叶”。茶叶虽是“草木之本”,但它却胜于万千兵甲。
明朝统治者利用“茶马互市”这一经济手段,达到了自身的政治目的,这便是明朝政府治理西藏地区的高明之处。
在这一制度之下,明朝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稳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