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岛札记86:一张老照片里的大学记忆

离开校园之后,教师节就和我没有多大关系了。我的工作和生活,离“教师”这个词越来越远。最近,因为我的大学老师汤洵编撰的一本回忆录集,我又从脑海深处捡拾起对曾经的老师的怀念。

两个月前,7月10日,在浙江图书馆报告厅,我组织了一场对这本回忆录集《西溪路五十六号》的阅读分享会。分享会结束之后,有书友抱怨,时间太紧,没有听够。于是,我在两天前的这个教师节下午,又联合唯伊文化、“老杭大”微信公众号,做了一场《西溪路五十六号》阅读分享会杭大中文系校友专场,和我的同学及书友一起,追忆当年的先生们留给我们的精神文化遗产。

这个专场特意选在西溪路56号杭大新村围墙外的沿山河社区党员活动室进行。分享会之前,我的大学老师蒋祖怡的公子蒋绍心,带着参加活动的同学和书友参观了杭大新村,如数家珍地告诉我们,这里曾经居住过哪些著名的学者教授。听着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我们不由得肃然起敬。一时间,这些破败陈旧的老房子,散发出神圣的人文光芒。

就在分享活动的前一天,杭州市政府批复同意“将杭大新村区域列为历史文化街区”。已经有热心的公益组织准备开辟杭大新村历史文化街区半日游走读项目了,正在招募走读体验官。杭大新村、道古桥旧址、杭大留学生食堂、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坊、杭徽古道、方林富炒货店等等,这些老杭州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串联在一起,实在让人跃跃欲试。

在分享活动现场,作为杭大新村的原住民,我的大学老师汤洵谈起了他编撰这本回忆录集的初衷。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后,他住进了杭大新村,和左邻右舍的大师级老先生们日日朝夕为伍。在这些先生的教导熏染下,从一名学生成长为一位先生。他深深地感到,应该为这些老先生们树碑立传,将他们的学术建树、治学精神、高尚情操,作为一种精神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于是,虽然将近80高龄,他还是在女儿唯敏的协助下,完成了这部汇集原杭州大学42位老先生治学和生活故事的回忆录集。他说,这是他欠下的债,他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这份传承先生之风的责任。

蒋绍心是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蒋祖怡的小儿子,今年已经72岁。1957年杭大新村建成之时,他就随父亲搬了进来,一直住在这里。从童年时代到古稀之年,他的记忆一直留在杭大新村,舍不得离开,成为杭大新村兴衰的直接见证者。他报出来的那些大师名字,姜亮夫、夏承焘、王驾吾、王承绪、陈桥驿、陈立、陆维钊……,让我们依稀看到杭大新村曾经的辉煌。

为了做这场分享活动,我找出来一张40年前杭大中文系学生剧社演出话剧《在酒楼上》时的合影(后排左一就是本人),并找来了合影中的6位同学。1981年9月是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为了纪念这个对于中文系师生来说非常重要的日子,当时的杭大中文系学生剧社排演了独幕话剧《在酒楼上》。这部话剧不仅在学校演出,还到浙江省人民大会堂,参加了浙江省纪念鲁迅先生百年诞辰的文艺演出。那是我们这些剧社同学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专门从慈溪赶过来的陈红捷是我们77级同学,当年是中文系学生剧社的骨干演员(合影前排左一)。他清晰地记得40年前汤洵老师等来指导《在酒楼上》排演的细节。他在国土资源局长任上退休,所以用他的职业眼光说了一个观点:杭大新村总共占地面积58.01亩,却产出了那么多大师级的先生,从单位土地的产出效益来说,恐怕除了清华园、燕园之外,很少有地方可以匹敌了。

78级的马华也是学生剧社的台柱子,当年的中文系学生会文艺部干事(合影前排右二)。大家的讨论勾起了他心底的回忆。他给文澜读书岛的书友们唱起了《在酒楼上》中的小曲:“正月里来正月正,家家户户挂红灯。”他感慨地说,我们在大学里不仅仅学知识、学文化、学文学,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情怀。4年大学生活,真正的专业学习没有留下很深刻的记忆,记忆最深刻的其实是业余的演戏生活。前几年我们78级要出一本书,我就写了一篇“我的大学文艺生活”。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记忆。

我很赞成马华的说法。在大学里,先生给与学生的,不仅仅有专业知识、学习方式和治学态度,更有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豁达。

杭大中文系素有演艺传统。汤洵老师就是60年代学生剧社的成员。他们演出的话剧《青春之歌》曾经登上省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他们告诉我们,学习戏剧,要到舞台上体验。学习文学,要到人生中感悟。从书本到书本,学不到文学和戏剧的精髓。这些理念和话语,我们至今受用无穷。

因为有像汤洵这样的老师,我们的大学生活是丰富的,快乐的。我们感悟到,中文系不是故纸堆,中文系的学子不该成为老夫子,而应该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

所以,在分享会上,我和陈红捷、马华,还有王自亮、余刚、卫军英、张子帆、徐敏诸位同学一起,为汤洵老师献上了一束鲜花。在老师面前,我们永远都是学生。

文首题字:沈强民

文末篆刻:孙新龙

(0)

相关推荐

  • (南师记忆)林 盛/难忘阶梯教室的灯光

    难忘阶梯教室的灯光 林 盛(重庆) 大学四载,陪伴我最多的是阶梯教室的灯光. 我们中文系是学校的大系,一个年级的学生在160人左右.英语课需在小教室分班上课:其余的课呢,几乎是一个年级集中在阶梯教室上 ...

  • 读书岛札记35:从新药研制里学习辩证法

    <新药的故事>是译林出版社刚刚出版的一本新书.中科院院士陈凯先评价说,"这是一本讲述科学研究的书,但是它又不限于科技本身,而是真诚.富有感染力地表述了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quo ...

  • 读书岛札记28:春天里我们探寻花朵的秘密生命

    三月的杭州,进入了最美的春天.运河边.钱江边,玉兰花在阳光下怒放.于是,朋友圈里也热闹了起来,到处是绚丽的花朵.在这样一个春意盎然的时刻,"读书岛"的书友们聚会在一起,分享讨论美国 ...

  • 读书岛札记77:阅读改变人生

    红五月,果然是火热的,不仅气温骤然飙升到30℃,而且到处都是返家和旅游的人群.因为没有料到购买5月1日高铁票的艰难,所以我们不得不在4月30日驱车前往宁波.往日两个小时的车程,居然跑了4个小时! 昨天 ...

  • 读书岛札记78:总有一种力量让我泪流满面

    昨天下午,杭州的气温升到35℃.冒着初夏的炎炎烈日,几十位书友来到火车东站边的杭州职工文化中心"植书+"职工书屋,参加文澜读书岛今年的第八场阅读分享活动. 昨天的活动有些特别,不仅 ...

  • 读书岛札记76:喜欢宋版书的N个理由

    世界读书日,活动一场接着一场,搞得书友们目不暇接,分身乏术.图书馆终于开始恢复往日的热闹,回到城市文化中心的位置上来. 文澜读书岛力图在世界读书日做一点特殊的分享,从书的印刷.出版.收藏里去看宋朝的文 ...

  • 几百万宁波人的曾经,都藏在这100张老照片里....

    古代艺术  过去一去不复返 唯有记忆永留心 这些记忆化成一张张老照片 又让往事浮现在眼前 今天我们一起来穿越时光,看看过去的宁波吧 建筑街景篇 1870年代宁波城门 清朝末年时期的宁波巷口 一个世纪前 ...

  • 读书岛札记75:宋朝果然活色生香

    又是周六,又到文澜读书岛活动时间.前天下午,挤过周末熙熙攘攘的人流,我又来到鼓楼脚下的南宋书房.上一次在这里做文澜读书岛阅读分享活动是去年的10月,分享的是吴钩的<风雅宋>.前天下午分享的 ...

  • 读书岛札记80:做有趣鲜活的红色阅读

    今年是建党百年,红色阅读成了潮流.于是,作为文澜读书岛的发起人,我想在潮流中出一点新意,努力做有趣鲜活的红色阅读. 今天下午的第80期文澜读书岛活动就成了"有趣鲜活的红色阅读"的第 ...

  • 读书岛札记81:历史是鲜活的科学

    昨天是杭州入梅以后雨水最多的一天,气温从前几天的30℃以上骤降到22℃.下午两点之前,我还担心人坐不满.可是,活动一开始,顶着淅淅沥沥梅雨的书友就陆续进来,把现场的座位都坐满了.以至于有书友在朋友圈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