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世界-补充】自罗马撤军后的不列颠早期历史

成为襄子特别读者
点击上方「襄子的箱子」→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摆脱历史的枷锁

才能获得未来

这是【西方大通史】第 177 篇文章

基督世界】第 31 篇文章

410年,哥特人阿拉里克洗劫了罗马,罗马自此从不列颠撤军,结束了对不列颠的统治。

从不列颠撤军,除了要回去保卫罗马之外,岛上的原住民也在不断驱逐来自罗马的官员。有考古挖掘显示,罗马撤军之后,在不列颠西部的一些地区先前的生活方式开始复苏,他们尽管依然仿效罗马人的生活方式,但经济却并没有好转。

而且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一群比罗马人更残暴的侵略者撒克逊人、盎格鲁人和朱特人即将入侵。这段历史没有可靠的文献记载,因此我们对此都是一头雾水。吉尔达斯是当时的一位作家,但也难以理出其中的头绪,不列颠人在巴顿山战役中击溃了来犯的撒克逊人,其中并没有亚瑟王的身影。过了近半个世纪,吉尔达斯才开始写《不列颠的毁灭》这本书,但这本书写得也很模糊。

大约从5世纪中叶开始,日耳曼人源源不断地前往不列颠。一部分人在首领的带领下,不断侵占原住民的地区,不久之后,不列颠东南沿海地区被称为“苏塞克斯”,意为“撒克逊人的南部土地”。到了527年,又一波撒克逊人抵达了伦敦的东部,将他们的土地称为“埃塞克斯”,意为“撒克逊人的东部王国”。与此同时,盎格鲁人也入侵不列颠,夺取了一部分土地,后来被称为东盎格鲁,或“东安格利亚”。

▲ 早期的盎格鲁-萨克逊人

不列颠原来的居民罗马凯尔特人逃到了西南部,这里本来是奥陶人和志留人的地盘,被盎格鲁人和萨克逊人称为威尔士,意为“外国人的领土”,还有一部分人一路向北,越逃越远。

原先英国(不列颠)原住民对罗马人没啥好感,但自从遭到外族人的侵略后,他们才意识到自己与罗马之间的紧密关系,并不断派人前去求救。当时还在高卢的罗马将领收到了他们的求救信,上面充满了眼泪,什么“不列颠人正在痛苦地呻吟”“那些野蛮人要将我们赶到海里”“但是大海将我们丢回来面对野蛮人,我们走投无路,进退维谷,要么被杀,要么淹死”。

罗马将军第一时间难以回应救援,因为他自己也自顾不暇,忙着抵抗匈人阿提拉的侵略。自从罗马军队将匈人的侵略赶出法国之后,才有了一丝喘气的功夫,一名罗马小将领回到不列颠帮助他们,他就是圣杰曼努斯。有意思的是,他告诉当地人,要在和敌人对阵的时候高喊“哈利路亚”。实际上,这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入侵者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不断扩大自己的地盘,其中还有朱特人,后来这些不同人种也就融合成了盎格鲁-撒克逊人,也就是英国人的祖先。到公元495年,第一批盎格鲁–撒克逊人已经在英格兰居住下来,他们王国的疆域已经覆盖了北至约克、西至南安普敦的大片区域。

然而,这些新人却没有多少文化,他们与占领了罗马的日耳曼人不同,他们与罗马帝国的距离很远,因此这段时期的历史也都是模糊的,因为身边没有人帮他们记载。关于这方面能够查到的相关文献,几乎都是来自外国的。

欧洲大陆上的蛮族,无论是勃艮第人也好,还是法兰克人、伦巴第人也罢,他们在原先罗马帝国的地盘上安家的时候,就已经受到了帝国的影响,后来罗马衰落了,蛮族强盛了,他们也就成了新的统治者,并没有撤销欧洲大陆的大部分罗马政府行政部门,而是完整地接管了它们,让它们继续保留原状。而不列颠岛上的情况却恰恰相反,罗马人走了,带走了他们的行政部门与管理手段,原住民几乎就没受到什么影响,就算他们从罗马人那里学到了一些生活习惯,也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来,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入侵又极为野蛮与血腥,就使得不列颠与欧洲大陆更加渐行渐远。

因此,这段时期的英国也被称为“黑暗时期”,直到后来欧洲大陆上差不多稳定了,才有基督教的传教士前来,才又将英国拉回了文明的范围,才又有传教士们记录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所见所闻。

到了6世纪末,不列颠岛上的势力范围已经成型,撒克逊人的王国永久地建立了,领土覆盖了英格兰的大部分区域,北境直达苏格兰低地。两个盎格鲁部落占领了英格兰东部亨伯河以北的土地。南边的王国称为德拉,面积接近如今的约克郡;在其北面是伯尼西亚王国,它的国土从蒂斯河一直延伸到福斯湾。

公元7世纪早期,德拉和伯尼西亚两个王国合并成了诺森布里亚王国。在它的南边是中英格兰王国,或称为麦西亚王国,它的国土西至威尔士北部边境,东边与盎格鲁王国接壤。它的南边挨着威塞克斯王国,即西撒克逊王国,由于他们的首领查乌林英勇善战,到7世纪早期,他们的领土到达了塞文河下游地区。

只有威尔士和英格兰西部地区仍保持独立,与撒克逊人对峙。康沃尔一直抵抗到了9世纪中期。与此同时,在北边,爱尔兰部落利用罗马人撤走后的大好时机,在皮克特人的地盘以西、罗马行省以北的地方,建立了苏格兰人的王国。这些人保留着传统的罗马基督教信仰,也从不给邻居英格兰看看,导致了英格兰只能从外国引入基督教文化。(所以说,苏格兰比英格兰是更为正统的不列颠原住民)

话说在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在位时期,有一次在罗马集市上看到了几个金发碧眼的奴隶小孩,于是就想起了曾经遥远的罗马行省不列颠尼亚,也就是英国。这位重塑罗马教廷的教皇非常伤感,觉得那地方普遍失去了信仰。当旁边的人告诉他这些小孩是盎格鲁人时,据说,教皇义正言辞地说:“他们不是盎格鲁人,他们是天使。”

当然,这段记载也不知道真假,多半是教会的夸张宣传。

不过,故事就算是假的,但教皇派出传教团重新前往英国却是真的。597年,一群传教士带着教皇的神圣使命,前往英国,劝肯特国王埃塞尔伯特入教,这位国王娶了信基督的法兰克女人为妻,这个女人的外祖父就是接受基督洗礼的克洛维。

当时的传教团团长是圣奥古斯汀,与罗马神学家奥古斯丁不是同一个人。他在前往肯特的时候,心理还不断祈祷,希望这位蛮族国王像克洛维一样听话,乖巧。埃塞尔伯特算是英格兰最为重要的国王,影响力很大,如果他皈依了基督教,那么对于基督教来讲也算是旗开得胜。

尽管使团没有携带任何武器,但国王依旧把他们看成了一群巫师,在接见他们的时候甚至要求在户外接见,且不能和自己走得很近,因为国王怕这些不明物种给自己下咒。根据当时的传统,如果在户外,在阳光的照射下,巫师的魔法会效果减半。

这些使团就像动物一样被国王围起来观赏,他们带来了教皇的礼物,一本《圣经》和一些珠宝。慢慢的,国王发现这些人并不坏,于是就让他们与王后见面。这些传教士不断跟国王说,就算贵为国王,也有生老病死的那一天,但是信仰基督却可以带来永生。这些“广告”说得国王心动不已,不久之后国王就接受了洗礼,底下的一万人跟着受洗。

在教皇使团的帮助下,616年,盎格鲁–撒克逊统治后的英格兰出现了第一部成文法典。不过这部法典是用英文而不是拉丁文写就的,与罗马不列颠人不同的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只会使用他们自己的语言。

▲ 英国早期的绘画风格,很喜感

自此,英国又重新回到了基督教怀抱,奥古斯汀修建了圣奥古斯汀修道院(肯特早期的盎格鲁–撒克逊国王都葬于这里),同时还建造了一座教堂,这座教堂最终发展为坎特伯雷大教堂。

但是,基督教在英国依然是非主流,自7世纪以后,英格兰境内除了肯特之外,其他大部分地区依然不信基督教。毫无疑问,一波又一波的传教士前往英格兰传教,其中尽管有一些浑水摸鱼之辈,但大部分还是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前来的。

以奥古斯汀为首的传教团众志成城,积极开展传教活动,再加上从爱尔兰和苏格兰等基督传统地区来的传教士的帮助,英格兰的基督化也迅速展开,整个过程用了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盎格鲁-萨克逊人也逐渐从野蛮、信奉“拳头大的是哥哥”的时代跨入了文明,他们愿意将孩子送往修道院学习拉丁语,也愿意让自己的下一辈接触古典知识,而不是让他们从小只会打架。

然而,基督教在一开始还很薄弱,需要强大的君主帮忙,616年,肯特国王埃塞尔伯特去世,他的儿子埃德博尔德却有一种回归传统的冲动。这位新国王非常讨厌基督教,导致肯特又陷入了异教状态。后来这位新国王在圣灵的召唤下又改过自新,又回归了基督教。谁也不知道这位国王经历了什么,基都教会中的记载太过玄幻。

肯特之外,诺森布里亚也成了基督教的第二个踏板,国王埃德温娶了已经信奉基督教的肯特前国王埃塞尔伯特的女儿,她嫁过来的时候,还带了一个聪明的修道士波莱纳斯,他给埃德温带去了很多从欧洲大陆来的宝贝,满足了国王的虚荣,再加上他本人对信仰的笃定,使得埃德温对基督教也产生了兴趣。

很快,整个诺森布里亚也基督化了,人们纷纷跑来受洗。

▲ 8世纪诺森布里亚的学者彼得

随着基督教传播的,还有各地的修道院,比如林迪斯法恩修道院,698年,这个修道院还带来了一份杰作,那就是《林迪斯法恩福音书》。这是《新约》四福音书的一个版本,有漂亮的字体和花纹,还有精致的插图。这些花纹既有凯尔特人的传统纹饰,也有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图案。英国的修道院大都修建于远离人群生活的城市圈外,这虽然保持了修道士的纯净,但也方便了不久之后入侵的维京人。当维京人洗劫修道院的时候,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阻碍。

▲ 林迪斯法恩福音书

欧洲的修道院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即部分代替学校的职能,也是一个图书馆,大量珍贵的手抄本藏于各个修道院中,但大部分都毁于维京人之手。这些被称为“野蛮人”的海盗压根就不懂得“知识就是力量”,他们只相信“拳头大的是哥哥”,就和还未经过基督教洗礼的原始盎格鲁-萨克逊人一样。

在英格兰不断吸收知识之时,这股力量同时传到了欧洲,反哺了法兰西,推动了查理曼的加洛林文艺复兴。

基督教的第三个跳板是麦西亚,在两位强大的麦西亚国王统治的近100年中,英格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当然,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很快,惦记这块肥羊的人来了,他们就是维京人。

793年,维京人将林迪斯法恩修道院洗劫一空,幸运的是,《林迪斯法恩福音书》保留了下来,目前被大英博物馆保存着。这是有记载以来,维京人第一次洗劫基督教世界,《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记载:“这是丹麦人派来夺取英格兰土地的第一批船只。”

▲ 丹麦人(维京人)使用的武器

接着,便是之前【基督世界】后期讲述的内容了,可以接上。

总的来说,英国早期的历史完全就是模糊的,就算进入了七国时代,也并非是一片和平,各个政权之间打来打去,抢来抢去的事情并不少见,但具体到哪国与哪国发生过什么战役,死伤多少人,战后签订了什么协议等,几乎都是一片空白,我们只能从那本编年史中找到一些大的趋势。

由于英国地理环境的特殊,尽管英格兰信奉了基督教,但他们依然保留了很多传统的习惯,这或许也是英美习惯法的思想来源。再者,早期保留下来的“部落土地税单”也为日后英国的土地申报、财产申报提供了有效的基础,就像是诺曼入侵时的《末日审判书》。

▲ 末日审判书

《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中还保留了早期国王的族谱,他们宣称自己才是正牌的后裔,这似乎意味着,国王的权力要得到认可才算数,特别是在过渡时期。这也为之后的《大宪章》提供了基础。

▲ 1215年,约翰一世签订《大宪章》

简单来讲,英国的历史如下:

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某处的小岛上生活着一批幸福的不列颠人,突然某一天,从海的对岸飘来了一群身穿铠甲的罗马人,罗马人在当地建立了统治,但很粗糙。罗马人到来400年后,这些人突然走了,因为他们自己的老家罗马要保不住了。不列颠人松了一口气,开始了自己统治自己的日子,但是不久之后,一群从大陆来的日耳曼人又杀来了,他们比罗马人还要血腥,还要残暴,他们是盎格鲁人、萨克逊人、朱特人等等。

这些野蛮人一路将原住民驱逐,赶到了苏格兰和爱尔兰,然后自相残杀,打来打去。

突然某一天,一些从大陆来的传教士来了,看着他们的样子,很熟悉,他们重新带来了基督教。一个世纪之后,英格兰人也逐渐平息下来,洗刷掉了身上的戾气,也开始知书达理,彬彬有礼。但各国之间的纷争依然没有停止,但比起以前来,文明了不少。

在基督教的洗礼下,人们变得平和,不再动不动就喊打喊杀,也不再一见面就挥拳头,这给这座偏远的小岛带来了一段繁荣发展时期,多座修道院也拔地而起。

但是,突然某一天,从海的深处又来了一群人,他们各个凶神恶煞,逢人就砍,没错,他们是维京人。

维京人不断入侵这座小岛,渐渐地也形成了自己的统治,正当维京人与当地人杀得难解难分之时,突然,从海的对岸又飘来了一群人,他们是诺曼人,为首的正是征服者“威廉”。

▲ 征服者威廉一世

从此,诺曼人成了征服英国的最后一个民族,再也没有一个民族从别处来入侵过它。这座小岛稳步发展,国王的权力不断受到制约。而海的对岸,国王的权力却不断在增强,你要问为什么岛上的人这么特殊呢?可能他们也不知道,仅仅只是来自祖先的回忆,或说习惯。

逐渐,这座小岛越来越大,成了大英帝国,曾长期占着地球海上霸主的茅坑不让。

到了今天,这座小岛风光不再,总是躲在暗处舔舐自己的伤口,回想那已成昨日的辉煌。

牛顿:完了?这就完了?谈英国历史竟然不提我?

达尔文:这个地球怎么就演化出了一个没有达尔文的英国?

波义尔:难道说我不配出现在英国的历史上?

简·奥斯丁:这绝对是偏见!东方人的傲慢与偏见!

培根:你和亚里士多德一样卑鄙无耻!

莎士比亚:Me, or not me? That’s a question!

亚当斯密:我的《国富论》都不提,你这辈子别想富了!

……

这里是【基督世界】,你们走错片场了,去【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里面待着排队去。

莱布尼茨:我不要和牛顿待在一起!

余襄子:放心,先讲你,后讲他。

胡克:【启蒙时期】里面怎么没有我的专属篇章?我记得我明明和牛顿他们生活在一个时代啊!

余襄子:哦,你在牛顿篇章里面。

胡克:WTF!为什么惠更斯、哈雷都有专属篇章而我没有?这不公平!说,你是不是牛托!

目前【西方大通史】已更完三个系列(点击文字可查看目录),请君品鉴:

1.【文明之初】

2.【光荣希腊】

3.【伟大罗马】

除此之外,本公号大系列希腊神话广受好评,请君品鉴:

【希腊神话】

感谢各位的支持,敬请转发点赞,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