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给了孩子哪些发展空间
“双减”政策实施后,家庭作业减少了,课外班不能去了,原本忙忙碌碌的孩子们一下子空余出很多时间。一时间,许多家长感到手忙脚乱,不禁发愁这多出来的时间怎么办。
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我们发现,学习类培训并不与孩子的学业成绩直接挂钩,而仅有好成绩的孩子未必快乐。要养育出身心健康、情绪积极的孩子,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保障孩子的运动、玩耍和劳动。因此,“双减”政策的出台,正是为了解决阻碍孩子健康发展的因素,使每个孩子都能有快乐幸福的童年,避免各种成长悲剧。
成绩好的学生 更喜欢兴趣培训
生儿育女,希望孩子优秀是人之常情,但要找到真正能让孩子优秀的秘籍。很多研究已经充分证明,大量刷题、超前学习并不能保证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更无法保证孩子有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018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北京、陕西、辽宁、江苏、广东和四川6个省份近4500名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把对成绩非常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两组学生比较后发现,满意组参加兴趣类培训时间比不满意组多69.35分钟,参加学科类培训时间比不满意组多21.19分钟。这说明成绩满意组用于兴趣类培训的时间更多。横向比较也发现,满意组暑期每周用于学科类培训的时间比兴趣类多45.19分钟,不满意组学科类培训时间比兴趣类培训时间多93.35分钟。这说明成绩不满意组用于学科类培训的时间更多。
可见,成绩好的学生用于兴趣类培训的时间远多于成绩差的学生,但是他们的成绩并没有因此下滑。参加学科类培训或许在短时间内有些许效果,但其持续性值得家长们认真审视。因此,在国家下大力气实施“双减”政策后,家长们切莫恐慌,少了一些作业和课外辅导,恰好可以给孩子留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读懂孩子快乐幸福的五个要素
“双减”之后,有的家长琢磨着换个战场偷偷给孩子补课,这种短视化、功利化的做法并不能使孩子的成绩真正好起来,更会远离家长希望孩子快乐、幸福的初心。
家长费尽心力、耗资巨大地陪读陪练,孩子感到快乐吗?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北京、广州、南京、成都、长沙、辽阳、阜阳7个城市近3500名小学生和初中生进行“少年儿童快乐成长指数”研究时发现,当被问到“如果满分是100分,你给自己的快乐打多少分?”只有64.4%的学生打90分以上,其次是80—89分(16.4%),还有7.5%打60分以下。分组考察发现,打90—100分的学生中,成绩上等占比72.2%,成绩下等占比47.8%,相差24.4个百分点;打60分以下的学生中,成绩上等占比4.8%,下等占比14.3%,相差9.5个百分点。可见,如果以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很多成绩一般或成绩差的孩子就会感到不快乐。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我现在使劲儿提升孩子的成绩,成绩好了他不就快乐了吗?现实生活中无数的案例证明,成绩好并不是快乐与幸福的决定性因素。复旦大学的硕士生林森浩,因为与室友的矛盾,把剧毒物质投放到饮水机里;西安音乐学院的药家鑫,开车撞人后因为怕被讹上就捅死对方;北京大学高才生吴谢宇,手段残忍地杀害了妈妈并藏尸家中……令人既为这些孩子惋惜,也为这些家长心痛。
因此,家长一定要深刻地理解孩子成长与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什么,了解孩子们到底想要什么。“少年儿童快乐成长指数”研究发现,孩子们认为幸福的五要素是有知心朋友、有温暖的家、健康、快乐、自由,快乐的五要素是考了好成绩、和朋友玩、被长辈表扬、上网、被同伴赞扬。由此可见,孩子的幸福与快乐来自家庭、朋友、健康、认可、休闲、自由等。
可惜的是,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太难得到快乐幸福了。对中美日韩四国高中生的对比研究发现,中国家长最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最不关注孩子的情绪和交友。但情绪和交友恰恰包含在孩子快乐幸福的要素中,也是孩子最容易出问题的部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合作研究还显示,7.7%的中学生存在高抑郁风险,5.5%存在重度焦虑,18.1%有过自杀想法。
没有家长愿意孩子有了好成绩但心理上出问题或走向违法犯罪。因此,要实现教育目标,还要从孩子幸福快乐的要素入手。
一定要让孩子做三件“无用的事”
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因素很多,合作、宽容、坚持、耐心、诚实、责任心等品质都是成功的要素,友情、亲情、自由、乐观、健康、自尊、品味等也是幸福的因素。这些品质、素养、情感的作用远远超过智商。国家这次“大动干戈”减轻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正是要直击痛点,留出时间来让孩子全面发展,让孩子从小有幸福的童年,长大有幸福的一生。
正写到这里,我收到好朋友的微信,一个12岁女孩跳楼前留下满满三页遗书,上面写道:“若有来生,我们不要再见面了。想想也没什么,你们爱的不是我,是冲进班级前十的我,是排名年级前二十的我,是考到满分的我”“是我太懦弱了,我不敢面对下一次的语文六十多分,数学七十多分和英语八十几分,我还是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好朋友跟我说:“有的家长不能给孩子快乐的童年,甚至要他们的命!”
为了不再让更多的孩子无助与流泪,不再让更多的孩子用生命去呐喊与讨伐,家长要拿出决心和勇气,安排好“双减”之后的生活,至少必须做三件事。
第一是运动。运动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重大价值。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3300多名中小学生的运动状况研究发现,运动时间是否充足与学习成绩高度相关。每天运动1小时—2小时的学生,成绩在班级属于上等和中上等的比例分别是19.1%和42.7%,不运动的学生属于上等和中上等的比例分别为10.1%和31.2%。另外,体育好的学生,学习成绩上等的比例为24.8%、下等的比例为5.0%。研究还发现,体育好的学生朋友人数更多,更愿意与伙伴一起玩,更善于沟通。因此,想让孩子提高成绩、有朋友、性格开朗、善于合作,就带孩子多运动吧。
第二是玩耍。孩子需要自由自在的时间,但玩耍、休闲常常在家长看来最没意义,孩子的休闲要么被忽略,要么被安排。家长更想让孩子阅读经典文学而不是欣赏电影、学摄影技能、研究考古发现,更想让孩子选择外语、思维、语文等课外培训而不是攀岩、滑雪、木工等活动。有的家长要求孩子玩耍也必须有意义,比如去郊游就被要求要写篇作文。
其实,“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很多看似无用的休闲时光,正是滋养孩子成长的精神养分。家长一定要给孩子能自主安排的时间,不干涉、不限制,让孩子自己放开了玩,让孩子的压力能得到释放,情绪能得到缓解,自主性能得到提升。
有的家长担心让孩子随便玩耍,他们就会玩网络游戏,玩了就可能沉迷。实际上,网络游戏不仅是这一代孩子的娱乐方式之一,也是他们的社交语言。研究发现,七成多中学生表示喜欢网络游戏,七成多认为网络游戏帮助他们减压,但是经常给孩子推荐游戏的家长却不足1%,经常陪孩子玩游戏的家长也只有一成多。而课余没时间做感兴趣的事、家长反对上网、家庭教养方式专制粗暴、学业压力大的孩子,反而容易沉迷网络。
第三是劳动。很多家长认为劳动并不重要,中考高考又不考。但是,劳动对于孩子一生的意义是奠基性的。劳动有利于促进手眼协调发展,减少感觉统合失调导致的学习障碍。这些障碍在12岁之前加以训练是可以纠正的,12岁以后往往难以改变。
眼里有活儿的孩子更善于观察,善于换位思考,爱劳动的孩子心中有他人,也更有责任心。这些都是孩子在未来发展中必须具备的品质。所以,让孩子小时候就做做家务,对孩子的视觉、触觉、听觉、平衡性、协调性、责任心、独立性、自信心等都有很大的益处。
“双减”政策深化了教育供给侧的改革,但需求侧若不改变,减负就无法真正有效。家长要尽快转变思维,在运动、玩耍、劳动、阅读、体验等看起来无用的小事上多发力,更好地成就孩子的人生。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1年09月12日第4版
作者:孙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