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呓语】之《岳阳楼记》课堂实录—— 微斯人,吾谁与归?(第三、四课时)
(三)奇文
北宋诗人陈师道语:“范文正公为《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
第一课时:通过“对语”,诵读全文,感受《岳阳楼记》语言美;第二课时:通过“时景”,研讨情景关系,品读范仲淹形象;第三课时:进一步分析景物描写与记叙、抒情、议论间关系,落实背诵任务,体会全文表达方式之“奇”。
我设计主问题:除了对语、时景,你还发现了哪些“奇”?
同时,分两个小问题提示学生:
1. 对语,即对偶,是修辞的一种,文章仅用了对偶吗?
2. 时景,即景物描写,文章仅用了描写这一表达方式吗?
第一个小问题,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解决,这里仅作为一个补充与引导性的存在。补充第一课时遗漏的修辞知识点,重点引导第二个小问题。
设计学生活动:探究全文表达方式的运用。活动方式:小组研讨,推举交流小组的发现。温馨提示:作好批注。布置完毕,我巡视学生活动。
接下来的课堂交流很顺畅,学生基本能判断分析全文表达方式。其发言解读如下:
第一段记叙,交代作记缘由;第二段描写巴陵胜状,岳阳楼大观;第三、四段是对称性的存在,前部分描写迁客骚人登楼所见,后部分抒发或悲或喜之情。第五段融抒情于议论,写出范仲淹的博大胸襟与政治追求。
学生分析到位,我依据学生发言,如上板书段落内容,标识表达方式,提醒学生笔记。
藉此,课堂学习,再次回应了陈师道点评:“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
最后,我们总结如下:
奇在修辞,有对语(对偶),有拟人、夸张、排比;
奇在表达,有时景描写,有感性抒情,有理性议论,甚至还有记叙缘由,全文融记叙、描写、议论与抒情为一体。
这一课时的学习相对宽松,但目标是要求学生依据本课所学,当堂落实背诵。还课堂与学生消化背诵。当然,其中一个班稍微前一课时上得紧紧巴巴,但连堂的上课,没有影响教学的推进。行至第三课时,下课刚好将背诵转为课后作业。幸运之至!
(四)奇境
第四课时目标:推进《岳阳楼记》的深度学习,通过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和陈与义《登岳阳楼》的比对性阅读,深入研讨范仲淹的政治情怀与思想境界。注意紧扣“奇境”一词展开。
课前“考一考”,热身并复习学生对《岳阳楼记》的深度思考。其设置问题如下:
1.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为何要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今人”指哪些人?
2. 范仲淹由岳阳楼、洞庭湖进而提到迁客骚人,滕子京与范仲淹是不是迁客骚人?
3. 范仲淹提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范仲淹眼里的“古仁人”与滕子京眼里的“唐贤”是一类人么?“二者之为”指的是什么?
4. 范仲淹感慨:微斯人,吾谁与归?请问“斯人”指的是谁?
以上问题在前三课的学习中,学生已有大体答案,此处再度集中展示,旨在帮助学生不断刷新并高度重视对课文的深度思考。
很显然,这些问题的提出是有价值的,学生并没有完全澄清其中的答案。再次的复习,铺开了学生对于课文的深度认知。
例如第一题:学生就有点发懵。
我提示学生联系当下作思考。要求学生推论:滕子京在巴陵郡实现了“政通人和”的治理局面。经济的崛起,必然会带来文化上的盛事。因此,重修岳阳楼,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顺理成章。但问题是刻“唐贤”诗文于其上,可以理解。还要刻上“今人”诗文,你认为在滕子京心中,哪些“今人”的诗文够格刻于其上呢?我调侃学生:你们想将自己的诗文刻于南麓书院上么?学生里立刻有了小骚动。情境式体验,让学生很快找到答案:滕子京想刻上自己和朋友范仲淹等人的诗文。其嘱托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即是明证。
滕子京与范仲淹是迁客骚人,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迁客骚人,他们不停留于个人成败的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努力将自我人生,向着“唐贤”,向着“古仁人”之思想境界进发。滕子京之于“唐贤”,范仲淹之于“古仁人”。他们在精神的世界里以“唐贤”“古仁人”为榜样,在现实生活中则互相砥砺,与“斯人”同行,与“斯人”同归。
学生认识至此,深度已具。我努力在课堂设计上拓开一笔,扩展学生对问题认知的宽度,将学生思维的视域再次打开。第四课时主问题设计如下:
思考:岳阳楼是江南名楼,古往今来,无数文人登临揽胜,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范仲淹未去过岳阳楼,却写出天下推崇之“奇文”——《岳阳楼记》。为什么天下人推崇其为“至文”,推崇范仲淹为“北宋第一人”?
我设计的学生活动一:
讨论问题1:“至文”的标准是什么?
讨论问题2:成为“北宋第一人”,须具备哪些条件?
在两分钟的讨论后,学生纷纷发言:“至文”的标准:写景身临其境;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对偶、夸张、互文、拟人、排比等修辞;要有想象力……这些答案,显然表明着学生对前三课时的学习内容,印象深刻,了然于心。
我有些担心学生提不到我预设的答案,但19班的学生给了我意外的惊喜。
他们提出,至文的标准,还要体现时代的呼唤;要能引起他人的强烈共鸣;立意要高远;境界要高……我一一将学生的回答板书白板上。然后我们尝试着删去其他文章同样也具备的优点,找出《岳阳楼记》独一无二的印迹,我们的板书上留下了:时代呼唤;强烈共鸣;立意高远;身临其境。
“至文”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我卖了个关子,告诉学生,我心目中的“至文”标准留到课堂最后揭晓。学生立时顿足,真是一群可爱的孩子们!
至于“北宋第一人”具备哪些条件,这个答案显而易见。学生们表示,是“以不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情怀。
我进一步引导表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最大的悲哀即在于:不认识不尊重时代与民族的英雄与伟人。范仲淹、滕子京的被贬,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历史性忧伤。我们对于英雄与伟人的认识,是在与常人,与卓越的比较中实现的。没有比较,没有伤害;有比较,才有鉴别。
如此,我引入三组诗文的群文阅读。
投影: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乃乾元二年(公无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诗。
提示:是“至文”么?说说你的理由。从内容、情感、境界三个维度来思考。
投影: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杜甫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妻儿,乘舟出峡以后,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
提示:是“至文”么?与李诗相较如何?从内容、情感、境界三个维度来思考。
投影:
《登岳阳楼》
宋·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陈与义,北宋末,南宋初年杰出诗人,专学老杜,是江西诗派后期代表作家。
提示:是“至文”么?与前两首相较呢?从内容、情感、境界三个维度来思考。
诗文 |
内容 |
情感 |
境界 |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
|||
杜甫《登岳阳楼》 |
|||
陈与义《登岳阳楼》 |
|||
范仲淹《岳阳楼记》 |
学习围绕此表格而展开。对诗歌的快速理解与把握,作为两个平行班学生而言,肯定是一个不小的难度与挑战。而控制上课的节奏,是我努力要做的。我采用了点拨式鉴赏。事实上,我还是低估了学生对诗的理解力,他们对诗歌中出现的名句作了精准的捕捉,而这也正是我所期待的。
我的点拨:同处安史之乱,李白停留于个人遭际的喜悦抒发;杜甫则不止于“亲朋”与“自我”的关注,其目光还投注到“戎马关山”之时局。李白之谓“诗仙”,其飘于现实的土壤;而杜甫之谓“诗圣”,圣人的悲悯永远凝注现实与百姓。背景小故事的穿插,学生很快意识到两首诗歌与诗人境界不同。陈与义《登岳阳楼》的解读,我提示:“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三年多难”,实实道出三年金人铁蹄下的中原惨遭蹂躏。诗人白头,自喻“老木”、“沧波”,不过是在“吊古”里“伤今”,抒发极致的现实“风霜”与家国之“悲”。
藉此,我投影出:王国维《人间词话》正编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学生观察比对四则诗文的名句发现:李杜诗文名句落在写景上,陈与义诗名句落在抒情上,唯范仲淹名句落在议论上,展现出政治情怀与政治追求。其境界奇高。
附投影:
李白: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陈与义: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比较以上四名句的境界,你更欣赏谁?最后的答案不言而喻。如此,我揭晓了“至文”的标准。投影出:
“至文”的标准:境界
“北宋第一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提示到:诗文的境界,充分展示了人的境界。通过比较,我们看到范仲淹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思想境界。在这里,我隐藏了我的另一个看法:李白、杜甫与陈与义,只是作为文学家、诗人的存在,而不是一个政治家的存在。故而其思想境界与政治情怀有所差别。这是两个不同类型的人生纬度。这一观点,我将留至《醉翁亭记》学习后,将欧阳修与范仲淹作比对阅读时揭晓。
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想视域,我引入了与范仲淹同时的张载名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为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让学生深度认知作为读书人的历史使命。
学生齐诵结语:惟大胸襟,大抱负,方成其为大人物。“至文”,“至”在表现出范仲淹忘怀个人得失成败,“至”在胸怀家国天下,“至”在为民忧乐。有大人境界,自然成为“北宋第一人”。
最后,我将祝福送给学生:期待熟诵本文之“奇”,追随希文之“境”,做南麓书院学生第一人,做中国第一流人物。
铃声恰当好处的响起,我们愉快结束《岳阳楼记》的全文学习。
我心里想,如果没有作业批改之扰挠,如果没有检查与监督学生知识点的落实情况,而仅仅只是上课,这还是一桩蛮幸福的事。与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不断重温先贤之教诲,忘怀现实之得失,洗涤自我之灵魂,提升自我之境界,我领悟:生命的成长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