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光明:木心,陌生又熟悉的老克勒 | 汽车有智慧

文/颜光明

走近木心,不是看他的画,而是看他写的书。与其说这是读文,还不如说是看他的人生。是时代的回溯,还是对当下的反思?

木心热已有很多年了。生前把他捧为“文学大师”,身后又给他建美术馆。这种荣耀,并不比同乡茅盾逊色,成了来乌镇不可不去的景点之一。

这是个很奇特的现象。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了解木心的人恐怕不多,即使在文学圈内的人也未必有多少认知,但他的名气在近十年里一路飘升,就像网红,窜得有点快。不过,喜欢他的人多数还是年轻学生。

有人说,这是一个被淹没的大师级文学家,写一手古朴有味道的文章,大有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文人学士的风格。我也曾慕名过。多年前,在住家附近的私人书店里买过他的书,有点赶浪潮。书的装帧有点书香味。正本书还附加一本小册子,用了封腰。其实,就是薄薄的一本集子而已。

说实话,读后并没有像介绍得那么好看和经典,比起鲁郭茅,巴老曹相继甚远,也没有丰子恺和吴冠中的朴实率真,只是在字句和行文中颇为老道而已。至于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毕竟他还是个画家。

我来乌镇就是想看他的美术馆。初看眼睛为之一亮,现代感强烈。细看之后,觉得与乌镇的古旧建筑反差很大,难以和谐。 从风水上来说,木心美术馆的位置是乌镇最好的,毗邻乌镇大剧院。它们共享能载乌篷船的河水。可想而知,其地位之高,当属乌镇标志性建筑之一,能与社戏,浆影、石桥等过往同构一幅水墨或影像,或帮你找到古镇的现代意识,走进正在变化的水乡。

乌镇让我想起了日本仓敷,以及大原美术馆。同样设在水乡。安静和惬意曾给我留下了独享的意念——可以与自己对话,独处,呆上半天,那才是愉悦的享受——来自西方并用重金买来的一幅幅名画,可以当作自己收集来的藏品欣赏。因其珍贵,也就格外珍惜。

出了美术馆就是“水乡”小镇。彳亍街头,有民宿,也有府邸,还有小巷和沿街的店铺,都是卖手艺品的小店,或是小酒馆。我很喜欢这些民宿和居酒屋。它能收拾疲劳,寄放红尘。我注意到,乌镇是静不下来了。转了一圈,心里空荡荡,木心美术馆更是找不到感觉。我问自己,这是为什么?

“来这里的人是来看建筑的。”

有人向我介绍,木心美术馆的设计很有特点,在视觉上很讲究,尤其是在 “自然光”和“水、植物”等方面引入室内花了一番心思。楼层不高,别有洞天。所谓的美术馆,就是木心的纪念馆。展出内容多半是手稿和出版的书籍,以及用品和看过的书,其余就是他的画作。

手稿不让拍照。这要比茅盾纪念馆严格得多。感觉庄重有余,亲和不够。木心的画作与他的文字一样,需要琢磨之后也未必理解。整个展馆上下三层,花不了多长时间就能看完了。除木心晚年在乌镇的影像之外,就是为数不多的画作。

据介绍,木心是作家、诗人、画家、还与音乐沾边。我想,木心是个画家,毫无争议,有画作证。诗人,也无异议,有人将其诗谱成曲,上了春晚。作家是大家公认的,以至于他的画家真实身份被遗忘。事实上,他的文字要比画出名,懂音乐是从他遗物中未发表的乐谱才被发现。这就有趣了。会作曲,不肯示人。

木心美术馆里有一个图书馆。这是个很特别的参观项目。进图书馆要脱了鞋才能进去。立面的墙被做成书架;用阶梯的台阶当作凳子,配有坐垫。阶梯对面就是落地的玻璃窗,可把外面的“自然”景色引入。还摆放一架钢琴,可供演出。

这里有木心的书,但不多,也就几格,其余都是别人的书。从底层到最高处,足有三米不止。高处的书没有楼梯可供登取。也就成了摆设。我问,高格上的书怎么取?工作人员说,对不起,不知道。仰头望了许久,无语。好在来此看书的人没有时间,更无闲心爬上去找书。

出了门有木心纪念品的专卖部。画作、书、明信片、 领带、钱包、文件夹、手袋(画的衍生品)……纪念品价格不菲,都是木心画作、人像、手稿的衍生品。在我看来,问津木心的书要胜过他的画册和纪念品。

有朋友问我,木心美术馆怎样?我说,没有期待那样出彩,就像乌镇,没有了原味,反而真的变得有点假,尤其是晚上,灯光亮起来后,就成了梦境。好看了,确实真了。同样,木心有一篇长达数千字的文章(哥伦比亚倒影)全篇仅用了一个句号。足以我称奇。也就是说,这是一句话文章,要比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来得真实。恐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真是望尘莫及,难以想象。

总之,走近木心,不是看他的画,而是看他写的书。与其说这是读文,还不如说是看他的人生。是时代的回溯,还是对当下的反思?木心反对“神”,却有人要把他捧成“神”。论吃苦受难,木心远不如张贤亮,而张贤亮却把苦难变成了自己的“财富”,融入了创作的底色,雄浑而又苍劲,如同西北汉子,没有任何装饰和矫情,将灵与肉化作了泥土。木心步其后尘,但留下的则是头戴礼帽,既陌生又熟悉的老克勒形象,业已久远的文化绅士……

2017年7月5日于江浦公寓

此文为汽车有智慧原创内容,特此声明

颜光明
资深媒体人、著名汽车记者。从1985年开始就与汽车行业接触并从事新闻写作,曾先后对汽车业界重大事件做过深度报道,发表观点性文章至今,勤于思考,笔耕不辍。长期关注汽车行业的发展变化,并参与了一些软课题的研究。著有《轮上风流》、《大国汽车》等书。

汽车有智慧


真实  |  启迪  |  睿智

虽然关注汽车,更关注

新能源汽车的另一种可能

关注Futurauto
拥抱新能源汽车未来

汽车有文化媒体集群

汽车有文化|汽车有智慧|周海滨微说|谈车工坊|我的汽车自驾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