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光明:“文化之旅”为何变味? | 汽车有智慧
“ 从苦旅的行走,到千禧之旅的投资考察,再到文化之旅的做秀,我们不难看到其背后的不同之处和区别。我举这三个例子想说明的是,行走才是旅游的本质,就像人们对徐霞客的尊重,没有功利的出游,为了读一本天地之书,再反哺人间,吃尽苦头,备尝艰辛。而车轮上的千禧和文化上的奢华多半是不靠谱的,因为商业的本质是驱利,所以噱头也就无处不在,它的迷惑性就在于打的是文化的旗号,行事的还是商业,问题是此风一开,也就没有了真诚。”
01
—
“文化之旅”,是企业招呼媒体?
近年来,汽车厂家打着“文化之旅”的牌子做营销几乎到了泛滥的地步。说白了就是一种小圈子的自驾游,或自娱自乐的关系游,要不大张旗鼓地招摇等,对品牌建设究竟能起多少作用,值得怀疑。企业招呼媒体在游山玩水之后,交上来的作业除了应景的图片之外,就是旅游资料的一大抄,或是公关稿子的转贴等。
都一目了然。
说实话,这种“文化之旅”还是不做的好,因为乏味,缺少意义,不管是组织的还是找上门的,尤其是打着高大上的名义就更有虚假的意味。郑也夫在《后物欲时代来临》中就不客气地说过,“如果把好生活当作人生观来鼓吹的话,商人必将成为这话语权的最终垄断者。”事实正是如此。不幸言中。
我曾与一位旅行家朋友聊起“文化之旅”的话题。他说,一本《文化苦旅》已经作了说明。他认为,旅游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实际上是件苦差事。这位旅行家告诉我,他所要去的地方,往往是没人去或很有少人去的地方,不仅交通不便,而且吃住都比较艰苦的地方,是真正的“苦旅”,过着苦行僧的生活。每次见朋友归来,聊起见闻时,总会有精彩的发现或独到的见解,总有新的启发,也会撩起我想做个背包族的心愿。
02
—
真正的“文化之旅”,是什么?
真正的“文化之旅”是什么?
正如余秋雨所说,是行者!就像张贤亮所论,“旅游长见识,行走即读书”。即“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千禧年,美国华尔街的一位投资家,拿着多家赞助,开着奔驰资助的越野车,装上卫星导航,带着女朋友转悠到上海。在陆家嘴的金贸大厦接受媒体采访时大谈全球投资考察。这也叫“文化之旅”(即千禧之旅),但浑身充满了铜臭。后来我买一本他写的这次旅行的书,证实了他是豪华游。十多年前,马静华刚到华晨宝马,针对宝马品牌的负面想做些社会公益活动来化解社会上的误解,由此想到了对“非遗”的资助,开创了汽车“文化之旅”的先河。作为见证者,我以为,最初还是有积极的意义,纯粹的民间行为。花了一番心思,在社会上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带动了人们对“非遗”的重视。
然而,近年来的宝马文化之旅就不敢恭维了。主要是流于形式,过于做秀,稀释了当初“抢救、扶持、挖掘‘非遗’”的初衷,变成了借“文化之旅”名义在做宝马品牌的巡游。这就失去了当初的单纯。由此,走调变味,成了品牌的商业宣传。当然,开着宝马行驶在大江南北,寻遍文化名胜,游遍大好河山,收尽美图,装扮宝马不是不可,问题是,真正的“非遗”发现了多少,抢救了多少,扶持了多少,挖掘了多少。对于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醉翁之酒不是没有议论过,而且对过度铺张奢华的大张旗鼓非议的也不少。然而,对于正处于膨胀中的宝马,可谓此一时彼一时,也许无视或根本听不进。我曾对时任宝马中国的总裁史登科提醒过,文化之旅固然是好,但不要变成媒体的文化之旅。
长期以来,我对宝马的文化之旅有过怀疑和困惑,尽管我也参加过几次。原因不外乎有三。首先是真诚。如果真心做公益,把“非遗”当作一项事业来做的话,就没必要虚张声势,唯恐天下不知;其次是务实。如果真做“非遗”,就应当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以挖掘和抢救为主,切忌走过场,蜻蜓点水;再是心态。如果真当文化来做,就应当体现一种精神价值,去“宝马化”,回归企业公民的自觉,而不是成了宝马车队的壮游。
我想,这不是对宝马的苛求,而是对它的爱护。我对宝马做文化向来支持,但走调和变味就不敢苟同。原因很简单,从大处讲,不能把中国文化仅仅当作品牌秀的附庸,而要尊重,毕竟不同于品牌体验,不忘初心,而应单纯,维护它的纯洁。从小处讲,不能移花接木,挂羊头卖狗肉,将豪华壮观的车队变成“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的重演,背离初衷。
从苦旅的行走,到千禧之旅的投资考察,再到文化之旅的做秀,我们不难看到其背后的不同之处和区别。我举这三个例子想说明的是,行走才是旅游的本质,就像人们对徐霞客的尊重,没有功利的出游,为了读一本天地之书,再反哺人间,吃尽苦头,备尝艰辛。而车轮上的千禧和文化上的奢华多半是不靠谱的,因为商业的本质是驱利,所以噱头也就无处不在,它的迷惑性就在于打的是文化的旗号,行事的还是商业,问题是此风一开,也就没有了真诚。
不过,车轮上的文化不是没有,如去年一帮退了休的北京老人自发组织驾车从北京去新疆,征服天险,钻山洞,走戈壁,过沼泽,穿沙漠,深入塔克拉玛干腹地,克服重重困难和艰险,就是为了寻找中国最原始的村庄,送去他们一份爱心和敬意,完成了一次“精神之旅”,感动了无数的人。相比之下,现在的宝马文化之旅就缺少当初的分量,难以引起社会的共鸣,这究竟是为什么?正如有人提出诘问:中国到处摆弄文化,但很多人心中搁着这个最根本的问题,没人回答。我想,这正是我之困惑所在。
摘选BMW中国文化之旅官微
—
一个崇奉蚩尤的民族
在中国现有的56个民族中,
有一个民族,
至今仍虔诚地崇奉蚩尤为自己的始祖神和远祖英雄。
据《山海经》记载,
蚩尤与黄帝大战于河北涿鹿,战争空前惨烈。
蚩尤九黎部落兵败后被打散,
有一部分人辗转迁徙到云贵川湘等西南边疆,
逐渐形成这个民族:
即古老的苗族。
2017“BMW中国文化之旅”湖南非遗探访来到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寨阳乡坪朗村,详细探访了苗绣,苗画,苗族服饰,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等苗族非遗项目。
苗绣
苗绣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服饰文化的瑰宝。苗绣历史悠久,据考诞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最早是由苗族先民画在身上,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慢慢发展出来,成为苗绣。
苗绣作为苗族历史的缩影意义重大,但是除了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以外,它还肯定了妇女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当善绣的妇女因绣品的流通而掌握了经济主权,她们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得到了提高。
苗学会会长龙文玉先生为我们从苗绣的起源,讲到了苗绣的价值和意义。
龙文玉先生还分享了许多有趣的小知识,他在讲到苗绣中的符号时说:“都说无字天书,无字是怎么成书的呢?苗绣中用符号说明了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八卦易经吧,这些符号是由原始的八卦九宫图演变出来的,你要找这个符号的源头,或许可以从苗绣中去找。”
苗画
苗画,脱胎于苗绣。
起初,苗家妇女一般是先将要绣的花样构思好剪铰出来,贴在布面上,再依样穿针刺绣。后来,有人直接在纸上把花样画出来供人绣,而且还在花样上加了颜色,使之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装饰品,“亦画亦绣”,美化人们生活。
苗画是苗族人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创造出来艺术形式,它古老、质朴且装饰性极强。
苗画折射出苗族文化的形象符号载体。苗画这种原生态艺术很好地将苗族文化信息、传统吉祥图形传承了下来。
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
这些多姿多彩的服饰图案还承载着本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具有文字表达功能,因此被史学家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作为苗族服饰的传承人,易华跟我们分享了她对苗服融入现代生活的理解。
她认为,民间工艺一定要注重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这样才能持续它的生命力。保护和传承发展并重,非遗才能走入现代生活。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苗族银饰的锻造全是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
在苗族坪朗村,“BMW中国文化之旅”见到了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传承人——向文军,他为我们展示了精湛的手工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