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口爆炸式增长,从1400万到4亿,用时200年,原因是什么?

说起清朝,相信大多数国人对它可谓是又爱又恨。恨它的人说它闭关锁国,盲目自大使得国家积贫积弱。爱他的人说它也有很多功绩,特别是极大地发展了国家的人口,200多年间,人口竟然从1400万涨到了4个亿,令人惊讶。人口暴增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探究竟。

封建社会最重要的资源——人口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人口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国家可以开辟更多的耕地,拥有更多的粮食储备与税收,进而大幅度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但是人口在天灾人祸面前又是非常脆弱的,尤其是在各个方面都非常落后的古代社会。根据史料记载,宋朝时期扬州爆发了一次瘟疫,这个三十万人的大城在瘟疫过后仅有两千人存活。再有就是宋朝末年,蒙古人大举入侵,攻破宋朝城池后大肆屠城,杀人无数。除了我们提到的瘟疫,战争,还有旱灾洪涝等原因都会对人口造成极大的破坏,需要很多年才能慢慢恢复。

当然提到古代人口问题就不得不提到新中国气象学专家竺可桢。根据竺可桢对中国古代气象变迁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从古至今经历了三个寒冷周期和三个炎热周期,寒冷周期与炎热周期会交替出现,在寒冷周期中,温度会一点一点降低,到最低点时进入炎热周期,然后一点一点变热,交替往复。这个理论在我们研究古代人口问题时提供了一种更全面的新思路。

竺可桢发现,历史上这两个周期互换的几个节点都是封建王朝交替之际,科学家的敏感让他觉得这件事情并不是巧合,在深入研究后他从气象学角度出发对封建王朝兴衰乃至人口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他认为在由寒冷周期进入到炎热周期的这种时期,由于天气逐渐转冷,北方草原牧场环境更加恶劣,游牧民族无法维持自己的生活,只能选择组团南下进行掠夺。

而同时也由于寒冷,庄稼连年歉收,再加上封建王朝发展多年后,剥削层层加码,日益繁冗,底层人民无力交税,朝廷财政捉襟见肘。在这种情况下中原王朝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粮食歉收造成的饥荒,内部农民起义进行的战争,都会对封建帝国与其人口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人口数量会一直减少直到与极端气候下可提供的资源能够匹配得上。历史上比如东汉末年,唐末,明末都属于这种情况。

由炎热周期进入到寒冷周期的这种时期,炎热的天气通常会导致极端气候的出现和传染病的流行。在这个时期经常会出现洪涝灾害,旱灾乃至蝗灾,赤地千里,饿殍满地这种情况在这个时期非常常见。而在这个时期草原上的水草最为丰美,北方游牧民族争霸中原之心最强。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对中原封建王朝统治造成极大负面影响,战争也会伴随而来,人口数量在这一时期也会大大减少。由此可见在古代,人口数量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人口资源作为封建王朝最珍贵的存在本身就是十分脆弱的。

清朝建立之初人口状况

明末便是一次标准的寒冷周期向炎热周期的转换。明末官府对百姓的剥削十分严重,加上气候严重变冷,根据广州府府志记录,当地在十月份就能飘下鹅毛大雪。在这种情况下庄稼收成自然遭到毁灭性打击。此时处于王朝末期的中央财政也捉襟见肘了,崇祯皇帝甚至开始向大臣们伸手借钱。东北方向,女真族部落发现极端寒冷的东北地区似乎不再适宜他们居住,望向山海关内的大好河山蠢蠢欲动。饥饿,起义战争,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都使得人口数量锐减,明朝巅峰人口数量可达7185万,到了清朝建立之初,官府统计国家人口时,仅剩下1400万,正好相当于目前我国上海市一个市的常住人口数量。

剩下的这1400万人口中自然还有一部分的老弱病残,青壮年的数量严重不足,这将会导致国家税收,国防乃至综合实力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清朝统治者开始了一系列措施来发展人口,那么他们都做了哪些努力呢?

清朝统治者增加人口的一系列努力

尽管说清朝统治者很早就意识到了人口问题对于他们的统治非常重要,但是清朝的人口提升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虽然顺治时期清朝统治者就开始使用很多前朝快速增加人口的办法,如大幅度提早结婚年龄,鼓励一夫多妻制,并且给予多子家庭一系列税收优惠等,但是效果却不明显,直到雍正年间才有了大幅度进步,其中主要原因便是清朝建立之初根基不稳,内忧外患不断。雍正之前的皇帝需要解决更急迫的问题,例如准格尔部,沙俄和国内的藩王等。在这种情况下,战争不断,而古代战争由于后勤补给非常困难,对国家财政和粮食消耗极大,很多青壮年也应征入伍,甚至战死沙场,无法繁衍后代增加人口。

直到雍正年间,清朝统治者才能真正放开手脚促进人口增长。雍正皇帝顶着各路势力的压力强力推行摊丁入亩的政策。原本的税收是根据人头来的,家里每多一个孩子就要多交一份税,老百姓都交不起税,也就更不敢再生孩子了。摊丁入亩的意义就是按照家里开垦的耕地面积进行交税,在新法下百姓们交的税也远远小于之前,不过各地乡绅,朝内大臣肯定都不乐意,因为这大大地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新法的推行自然受到了很大的阻力,很多乡绅阳奉阴违。不过就像我们之前说的,人口是封建王朝繁荣的基础,阳奉阴违之辈就是在与国家作对。雍正皇帝采取了雷霆手段,冒着杀头的风险,乡绅再也不敢不执行新法,摊丁入亩正式开始施行,在这一基础上,清朝的人口也开始了快速增长。

在新法的作用下,到了乾隆年间,中国人口已经快速增长到了1.4亿。但是与此同时快速增长的人口也带来了另外一个大问题——食物。众所周知,我们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以种植小麦和稻米为主。这两种植物的种植条件都比较苛刻,产量特别容易受到环境影响继而大幅度下降。且二者都不太容易储藏,无论是米饭还是面条,在存放几天之后都会变质腐坏。主食的这种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人口的发展。但是明朝万历年间,从西洋传入的马铃薯,成功地解决了上面提到的那些问题,成为了促进人口增长的“宝贝”。

马铃薯竟是人口增长的催化剂

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有着长达几千年的种植历史,当地的印第安人对其进行了几千年的驯化与培育。后来十六世纪中期,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把马铃薯带回欧洲。马铃薯特点十分突出,可以在更冷,海拔更高,坡度更陡,更干旱,更贫瘠,有盐碱的地区生长,而且不像传统的小麦稻米一样怕鸟类和虫子偷食。欧洲人快速地将它大规模种植在欧洲大地上。到了十七世纪,也就是中国的明朝末年,马铃薯又随着海上与陆上贸易传入中国。但是一开始,比较坚持传统的中国政府并没有关注到马铃薯的这些优点,马铃薯独特的口感也让吃了几千年米面的中国人民很不适应,并没有在中国大面积种植。

而清朝统治者们发现了马铃薯的优点,他们先是在内蒙,陕西这些土地不是很肥沃的地区首先推广马铃薯,这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粮食产量。要知道在以前,这些地方的农民由于土地贫瘠,可能早晚只能喝粥,中午能吃一顿干饭,遇到年景不好的时候,可能完全靠喝粥度日。虽然还是不太能适应马铃薯的口感,可总好过饿着肚子干活。马铃薯得以在这些地区大面积种植。

在税收上清朝政府为了推广马铃薯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之前的朝代,农民缴纳的赋税品种都有严格规定,清朝政府在之前的基础上把马铃薯也涵盖在内,这相当于从官方角度确立了马铃薯作为中国人民口粮的合法性。另外在清朝政府的主导下,找了很多厨师专门研究马铃薯的烹饪方法,帮助马铃薯更好的本土化。在这一时期也诞生了很多我们如今经常吃的家常菜。

在清朝政府的大力推广下,再加上马铃薯本身就具备很多优势,它开始在中国的土地上大量种植,在它的加持下,中国人口再一次实现了飞跃,到了清末,已经从乾隆年间的1.4亿人发展到了4亿人口!

人口的增加也确实奠定了中国的国家实力,哪怕是在百年屈辱时期,我们没有像印第安人和澳洲土著一样消逝在历史的长流中。众多的人口也成为了我们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重要资本。最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共产主义。中国四亿人民终于找到了正确的领导者,我们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抗击侵略,让西方帝国主义胆寒!而今天我们依然刻苦奋斗,为中国从世界大国向着世界强国发展而努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