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财不走急,富不去偏,穷不走南,富不去北”,是什么意思?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罗万千,其中的一个分支,便是俗话。俗话是古人对于日常生产生活的一种总结,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很多俗话流传至今,有其存在的意义。俗话表面上读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而实际上,有些俗话是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并不是那么简单就能理解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谈及俗话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更多的是被各种网络用语所取代,而俗话的生命力,在于传唱,如今留下的俗话,也是一代又一代人口口相传至今的。无可置否,俗话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不如以前了。

今天,要介绍的这句俗话,叫“财不走急,富不去偏,穷不走南,富不去北”,你知道这句俗话是什么意思吗?

这句俗话前半句还是比较好理解的,而难就难在后半句的“穷不走南,富不去北”

第一、财不走急,富不去偏

钱财,是每个人在社会活动中,赖以生存的基础,虽然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是现实中确实是没钱万万不能。大多数人都爱财,这本没有错,但是得注意古人的一句训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赚钱的事情,有时候并不能完全把握,简而言之,就是急不得,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如果因为赚钱心切,而误入歧途,甚至是走入邪门歪道,毁掉整个人生,那就破不值得了,是一不划算的买卖。

总而言之,这句俗话的前半句,是一种警示,告诫人们,赚钱得稳扎稳打,要走正道,不能剑走偏锋。

第二,穷不走南,富不去北

很多人对于这句俗话的下半句就不理解了,北上广深,有三座城市位于南方,南方属于东南沿海一带,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迅速,人们都往南方闯,怎么这句俗话却说,穷不走南呢?

其实,理解俗话,不能用现代人的角度去解读,而是要站在古人的视角,代入俗话的历史背景。这句穷不走南,富不去北,说的其实是清朝的北京城。

从清朝开始,北京城就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话,叫“东富西贵,南贫北贱”。东富,源自一条运河,是元代忽必烈一朝开通的北京城唯一一条运河,名为通惠河,自此之后,进入北京城的货物,从城东边,自通惠河运入,因此,带动了城东经济的发展,那里成为了商人的聚集地,出现了所谓的“倒爷”,因此称城东为东富。

至于西贵,则是清朝时期,城西是达官贵人的聚集地,众所周知,清朝一朝共有十二家王府,而这十二家王府,超过一半都在城西。因此,称城西为西贵。

南贫,可以指代贫穷,准确地说,应该是指代平民百姓,城东被商人占据,城西被达官贵人占据,那么老百姓只能聚集在城南了,相对而言,城南更具有烟火味,人情味。至于北贱,城北便是前门大街,过了前门大街,则是茶馆、戏院、曲院,这里聚集了社会各界人物,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可以说,城北是一个娱乐城,当然,城北也是戏子的天堂。

如今称之为“艺人”,备受“粉丝”追捧,而在封建社会,这些都是称为“戏子”,是不入流的,因此称戏子的聚集地,为北贱。

明白了这些,才能解读出这句俗话。如果贫穷,则不应该往城南贫穷之地,而是应该去城东富贵之地谋生计,于是就有“穷不走南”的说法,如果富贵有身份,那么自然不是去城西当达官贵人,则是去城东做贸易,怎可居住在城北与戏子合流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