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课程——请把机会留给非著名教师

做真实教育 过原创人生
所有文章均为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您分享到朋友圈。

草根课程——请把机会留给非著名教师

新修订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规定: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学时用于开设学科实践活动课程,1—8年级共拿出453学时用于学科实践。这453学时“由市、区县、学校三级采取1:2:2的模式共同组织落实,市级建设课程占学科实践活动总学时的20%;各区县、学校建设的课程分别占学科实践活动总学时的40%”。

这一规定的出台对一线教师而言是个机会,当然也是一份挑战。他们终于拥有一份实实在在的课程建设的自主权。因此我很担心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而导致他们的这一权利被剥夺。

虽然国家一直提倡赋予学校和教师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但实际上开出的是一张空头支票。因为课程计划是统一的、教材是统一的、教学参考是统一的、考试评价是统一的,所以学校和教师自主的空间非常有限。实际上他们只是课程的被动的执行者。在长期的被动执行的过程中,教师的实践智慧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的创造性受到压制,从而表现出创新的低能和进取的惰性。这453学时的学科实践活动的40%由学校说了算,学校将如何处理,会不会怀疑教师的能力而再次把他们排除在课程建设之外呢?我很担心。

市级负责的20%课程和区县负责40%课程可以说都是“专家课程”,是市和区县相关部门组织相关专家开发设计的课程。就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而言应该值得信任。如果我们过于追求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而把学校负责的40%课程再次交给相关专家,或是交给学校少数的所谓的骨干教师来开发设计的话,那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的最普通的一线教师再次与课程建设失之交臂,他们将再次沦为被动的执行者。

身处教育其中的人都清楚,课程的育人效果关键在于执行,甚至可以说“三分设计,七分执行”。方案设计得再好,执行过程不给力,最终的效果也绝不会好。一线教师会因为在课程设计时的缺位,导致他们在课程执行过程中的消极和不理解、不适应,最终的效果大打折扣,我们所寄予厚望的学科实践活动将会成为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因此笔者建议,学校要大胆的把这40%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完全的交给一线教师,交给那些最普通的教师,使之成为教师们自己的课程,是区别于“专家课程”的“草根课程”“原生态课程”。具体操作是:由教师或其自由组合的团队,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实施,学校只需要留出课时并提供相应的条件。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当“草根课程”“原生态课程”在校园里显露勃勃生机的时候,教育的活力将因此焕发。

相对于“专家课程”而言,一线教师设计开发的“草根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可能会存在缺陷。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无所谓。一是因为这部分课程所占的比例很小,即使是不完美的也不会影响大局。而力求完美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二是因为这部分课程是教师自己的课程,他们会像关心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这些课程,高质量的执行会弥补低水平的设计。如果把课程看成学校为孩子提供的营养大餐的话,“专家课程”是看着很美的大餐,而“草根课程”是味道很好的大餐。课程大餐毕竟是用来吃的,而不是看的——这点我们要时刻牢记。

教师会不会因为存在畏难心理而拒绝承担此项工作呢,答案是肯定的。而这个时候学校只需要做到两点,一是信任,绝对的信任;二是赋权,赋予他们绝对的权力。真正支撑教育大厦的是最普通的一线教师,不相信他们,不赋予他们权力,教育大厦终难以巍峨矗立。

所以,请把机会留给最普通的教师;也请最普通的教师珍惜这宝贵的机会。

真实 原创 有趣 有味
微信号:jiaoyu_rensheng
长按下面二维码识别即可快速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