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课堂”的三维坐标

“生命课堂”的三维坐标

作者:李广生

以实践范式定义“生命课堂”固然可以避免在概念和词语上的纠缠,避免打口水战,但必须依照实践的逻辑回答“生命课堂”的愿景和路径。我们可以认为“生命课堂”不是一个严谨的、规范的、学术的概念,可以把“生命课堂”解释为一种理想、价值和追求,是对现实的、传统的课堂的突围,但是,它究竟要实现什么,又如何实现呢?其实,这才是实践者最关注的问题。

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

“生命课堂”的第一大愿景。“生命课堂”把师生至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生命的怀抱中,他们相互呵护,相互陪伴,相互支持,共同追求着、实现着生命的生长。焕发生命活力,绝不是以牺牲教师的生命活力为代价,教师不仅仅是奉献者,也是收获者。在实践“生命课堂”的过程中,他们付出了智慧和激情,收获着快乐和幸福;在帮助孩子赢得美好人生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更加美好的人生。同样道理,孩子既是收获者,也是奉献者。他们在享受“生命课堂”的同时,也为之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认真的倾听,专注的思考,积极的表达,不仅仅是证明自己,也是在创造集体智慧。课堂是师生共同演绎的一首生命之歌。

压抑或放纵,当前课堂常在这两极摇摆,要么死气沉沉,要么沸反盈天,要么不让教师讲,要么只让孩子听。课堂教学改革一会儿在形式上大做文章,为多讲和少讲纠缠不休;一会儿又抛弃形式的创新和探索,声称回归课堂的本质,却一下子把课堂的本质禁锢于课程的本质和知识的本质。经常听到有人这样质疑:这还是语文课吗,这还是数学课吗?但是,很少听到有人这样思考:这还是教师的课堂吗,这还是孩子的课堂吗?课堂的基本属性或是说课堂的本质——是课程,还是师生;是知识,还是生命?——到了一个需要我们决断的时候了。所以,“生命课堂”把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作为第一大愿景。

既不压抑,也不放纵,让师生的生命活力在最自然的状态下生长,像种子发芽一样,这是“生命课堂”的追求。因此,“生命活力”这个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也经常被人们误解和曲解的词语,“生命课堂”从三个维度进行定义:1.积极而专注,2.自信并自律,3.融入且创造。焕发生命活力因此有了参照,减少了盲目性和随意性,不至于沦为一句空话或是美妙的幻想。积极而专注给人带来快乐,自信且自律是自主发展追求幸福的支柱,融入并创造给生命带来尊严。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就是让师生在课堂上获得快乐、幸福和尊严。

探寻课堂的生命意义

“生命课堂”的第二大远景。行走在课堂上,教师和孩子结成旅伴关系,他们互为摆渡人,在这方天地里,探索寻觅与生命有关的一切。课堂究竟意味着什么?老教师对课堂的怀念,离开课堂,甚至带着伤痛离开课堂的孩子,他们对课堂的追忆,说明了什么?爱因斯坦有一段被广泛引用的关于教育的论述:学生离开学校后,把学到的东西都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当初我们多么怕他们把学到的东西忘掉,想尽各种办法与遗忘对抗,但最终败在了遗忘的手下,难道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获得了真正的教育?

常年工作在课堂,喜怒哀乐、得失成败系于课堂,我们自以为掌握了课堂的所有秘密,能够熟练的驾驭课堂,轻松的处理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意外,但是,我们真的洞察到课堂的生命意义吗?黑板上写下的字迹随着板擦的挥动而灰飞烟灭,它们真的消失了吗,为什么多年之后还会出现在早已经不是孩子的那些人的记忆里,而且不是作为知识的表征符合?孩子把手臂举得高高的,积极回答问题,他们是要证明什么,还是要争取什么?今天的课堂与未来的社会存在什么样的联系,今天在课堂所经历的,将会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什么,留下什么印记,是一往无前的勇气还是驱之不散的阴影?我们熟知课程之间的关系,还有课程内部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但是,我们有没有意识到课堂中还有一种关系——人际关系——超越了传统意义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谆谆教诲孩子如何做人,但有没有指导他们如何与人相处?我们鼓励他们竞争、支持他们取胜,但有没有引导他们合作、接纳他们失败?……

课堂不仅是学习共同体,也是生命的共同体。课堂是有生命的,是诸多生命体构成的生命共同体,生活在这个共同体中的每一个师生都为它注入能量也从中汲取营养。探寻,不只探寻知识的奥秘,更要探寻生命的意义。备课,不只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教学,不只教课程,更要教生活;学习,不只为今天,更要为明天。课堂是一艘生命之舟,教师和学生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实现知识的生命价值

“生命课堂”的第三大愿景。“生命课堂”不是轻知识的课堂,也不是惟知识的课堂,它高度尊重知识,但更加看重知识的生命价值。我们总希望从浩如烟海的知识中挑选出最有价值的知识让孩子学习。这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未来变化莫测,谁也不敢保证今天被挑选出来的知识明天还有价值或不被淘汰;挑战还来自于知识的急剧膨胀,学习的速度似乎永远也赶不上知识更新的脚步,人们不得不为过时的知识而耗费大好青春年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多少年来人们为这一问题而煞费脑筋。

一般而言,知识有两种价值。一是知识的本体性价值,也可以说是知识的学术价值,指的是知识作为学术成果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知识的应用价值,也可以说是知识的实用性价值,指的是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所产生的效果和效益。知识一旦进入课堂,便产生了第三种价值,即知识的教育性价值,指的是知识对于促进人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所以也叫做知识的生命价值。课堂教学中,不仅要理解知识的学术价值、掌握知识的实用价值,更要把知识的学习与生命的生长联系起来,实现知识的生命价值,让孩子们学习有生命的知识。

从小学到中学,孩子们学习了那么多的知识,最终能够被记住有多少,那些知识哪去了,是谁把它们偷走了吗,有谁把它们藏起来了吗,为什么藏起来,又藏在何处?知识的学习如果不能与生命的生长发生碰撞,不能融入到生命之中,极有可能变成垃圾,而被早早的抛弃,或是成为“死知识”,毫无意义的占据大脑的储存空间。

知识的生命价值不仅是等待发光的金子,而且是一座等待开采的金矿,需要教师基于人的发展的立场去发现、挖掘。当我们意识到孩子们正在学习的知识,不只使他们的学识更加丰富,还让他们的生命更加丰盈,那我们就会像勇敢的探险者一样,带领孩子深入到冰山的下面和内部,全面认识冰山,而不是沾沾自喜于看到冰山一角。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一分钟有多长?一分钟有60秒。孩子熟记这个结论意义何在?如果不仅让孩子知道一分钟有60秒,还让他们体验到60秒对自己意味着什么,能够做什么,让他们感受到人生包括很多也很有限的60秒,知识的生命价值便得到实现。

教什么和怎么教是教师经常思考的两个问题,在这两个问题之前其实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教。真的只为了学习那些注定要被遗忘、或终生得不到应有的知识吗?为什么教、为什么学,教师需要反复追问自己。知识的生命价值,或是说知识与生命融合沉淀,形成素养。所谓素养,就是知识之于人的意义。

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探寻课堂的生命意义、实现知识的生命价值,是“生命课堂”的三大远景,也可以称作三大主张。追求这三大远景、遵循着三大主张的课堂就是“生命课堂”。事实上它为“生命课堂”建立了一个三维坐标系,从师生的生命活力、课堂的生命意义、知识的生命价值这三个维度描述和建设“生命课堂”,毫无疑问,三维坐标的原点是——生命。

课堂是立体的,课堂是有生命的。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