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和巴结

 

作者:李广生

今天上午,在一所幼儿园参加教师研修活动。这是我本学期第二次走进幼儿园。第一次活动结束后,我向园长询问周边房价,想让自己的孙子或孙女在这里接受学前教育。这次活动结束后,我坦言:越来越喜欢学前教育,越来越敬重幼儿教师。
我曾有十几年中学工作经验,那时候我有点瞧不起小学教师,认为他们的工作太小儿科了。随后因为工作变动,我进入小学教育的领地。近十年的工作经历,以及整天和小学教师摸爬滚打在一起,改变了我对小学教育的认知。我曾和同事说,小学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但自以为是的臭毛病没改,我又开始瞧不起幼儿园教师。“不就是哄孩子玩嘛。”我心里这样想。
这两次活动让我意识到自己的狭隘和无知,更让我意识到偏见的顽固。在我眼前,是一群多么可爱的孩子!他们笑的是那么灿烂,玩的是那么开心;他们是那么友善,伸出小手向我表示欢迎;还轻轻的握住我的手,大眼睛忽闪忽闪地与我对视。那一刻我的心也变得柔软了。在中小学校园,经常有学生向我问好,但很少有人与我对视,他们像完成任务一样,问候一句匆匆离开。孩子们充满自信,真诚,真实,毫不掩饰自己。两个小男孩自始至终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表现他们对音乐的理解,没有人用异样的目光看他们,给他们压力,没有人让他们觉得另类。老师也参与到他们古怪的行为中,那一刻,他们真的是在一起了,而不仅仅是玩在一起。他们还没有学会察言观色,还不懂得顺情说好话;他们的思维是那么开放,那么灵动,那么鲜活,那么的富有创造性!老师问孩子:这首音乐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一个孩子说,像海浪一样柔软;一个孩子说,像父亲的怀抱一样温柔;一个孩子说,像白天鹅的羽毛一样温暖;一个孩子说,像骑在马背上一样轻柔;一个孩子说,她想到了摩天轮……我有点惊呆了。多么美妙的、神奇的、不可思议的答案。可是,一两年之后,他们进入学校,开始了正规的学校教育,这些美妙的答案就会逐渐消失。他们很快学会寻找标准答案,那个唯一正确的答案,那个藏在老师心里的答案,于是他们也学会了揣摩老师,揣摩老师的语言和神态。与此同时,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烟消云散。他们不会再去全身心的感受音乐、感受律动、感受音符与心灵碰撞带来独特体验,而是去绞尽脑汁说出一个连自己都莫名其妙的标准答案。
幼小衔接正在成为研究的热点,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那么多家长,投入那么多时间和金钱,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出来,送到社会上的培训班,接受一种对孩子来说可谓是残酷的训练,学习那些对孩子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的知识。真的忍心吗?学会了汉语拼音、认识了若干汉字、会算加减甚至乘除、甚至还会说几句英文,对孩子而言意味着什么?这是人们很少思考或是不想思考的问题。人们只看到了收获,却没有意识到为此而付出的巨大代价。为家长的焦虑买单的是孩子的童年,是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感受生活的能力。
衔接,如果仅仅考虑或是重点考虑知识的衔接的话,必然是低学段向高学段靠拢,因此导致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情况愈演愈烈,则形成“剧场效应”——一个人站前起来,后面的人也跟着站起来,结果大家都站了起来。本来都可以坐着舒舒服服的看演出,却变成了都站起来挤在一起看演出。谁都怕输在起跑线上,人人都要“抢跑”,起跑线一再前移,谁都没有占到便宜,却把压力转嫁给那些无辜的孩子。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但每个人都是始作俑者。
衔接,不仅是知识上的衔接,还有人的成长与发展上的衔接。如果从育人的角度来看,学段的划分本身就是荒谬的、武断的,因为人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过程。既然为了便于教育的实施,人为的强制性的划分出学段,那就必须要做好衔接工作,必须要从育人的角度设计衔接,尽量弥补人为的伤害。因此更要关注高学段向低学段靠拢的衔接。
在我看来,高学段向低学段靠拢,帮助孩子在已有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发展,才是真正意义的衔接。所以,小学教师要沉下去了解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已经获得了什么经验,以此为起点促进孩子的发展。漠视孩子的已有经验是教学的大忌,正如奥苏贝尔所言: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高学段教师不要傲慢的站在学段的起始点上,趾高气扬的对学生说:从今天开始,你们都要听我的,按我说的做!幼儿园升入小学、小学升入中学,都不是人生的转折,都不是重打鼓另开张;它们只是人生的延续,成长的继续,不过是从一个台阶爬上了另一个台阶。
低学段向高学段靠拢,不是衔接,是巴结。确实,从教学内容中的知识含量来看,低学段比不上高学段。小学教师教的那些知识,在中学教师眼里不值一提。中学教师教的那些知识,在大学教师眼里也是如此。即便这样,低学段也没有必要“巴结”高学段,上赶着打听高学段要学什么、怎么学。因为在育人的立场上,低学段的重要性一点不比高学段差。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人的成长与发展来说,低学段的教育更加重要。这就像盖楼一样,首先要把地基打好。低学段教师,他们做的是奠基的工作,这是他们需要坚守的使命和责任,而不是去讨好巴结高学段,把本应该他们做的工作提前替他们完成。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有效的衔接。万丈高楼从来不是平地起,参天大树也不是拔地而起,它们之所以成为万丈高楼和参天大树,是因为有坚实的基础和庞大的根系。虽然看不见、摸不着,深埋在地下,但正是它们支撑起大楼和大树。事实上整个社会也是如此。所以,我们要积极倡导向下的衔接,而不是向上的巴结。如果有一天,我们都崇尚向下衔接、克制向上巴结,整个社会将会更加美好。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