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咏叹】容子:寒山寺的新年钟声
总第1285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
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曾经流行的歌曲《涛声依旧》,把许多中老年人的怀旧思绪,像浪涛拍岸那样拍响了无眠之夜的回忆。这首歌的歌词充满了中国文学的元素,它既有古诗名句的意境,又有现代歌曲词作者的“乡愁”情怀。它总是让我想起涛声依旧的太湖水,“枫桥”边的寒山寺。歌词里的“客船”,似乎就停靠在江南的某个地方。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诗张继的《枫桥夜泊》,以其空灵旷远的意境传达出诗人清寂孤单的羁旅愁怀,不但在我国流传极广,在日本也称得上是家喻户晓。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使苏州的寒山寺成为名寺古刹,被无数佛教弟子奉为圣地。据日本学者考证,早在日本南北朝时期,《枫桥夜泊》就风靡于当时的知识分子阶层。元朝时《枫桥夜泊》被收录到《三体诗》中,被来中国游历的五山文学僧人中岩圆月等携带归日,对五山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由此在日本广泛传播。日本江户时代,唐风盛行,《枫桥夜泊》愈发受到日本国人喜爱。到了晚清时期,此诗连日本儿童都已耳熟能详。而到了当代,《枫桥夜泊》则被收录到日本中学教材中作为日本学生的必读作品之一,可见此诗在日本的影响力。由于《枫桥夜泊》在日本的影响,日本游客对寒山寺心生向往,许多人特地前来苏州瞻仰心中的圣地。
我曾多次陪同外宾游览苏州郊外的寒山寺,而1990年冬新年元旦到来前夕,陪同日本客人到寒山寺游览的情景尤为印象深刻。
那几位日本软件专家,到达上海后说:希望利用周末工作之余,去苏州寒山寺参观,因为他们曾在中学时代的教材里学习过中国唐代《枫桥夜泊》,至今还能用日语背诵此诗。于是,领导命我作为翻译,陪同这几位客人去了苏州。那时没有高铁,我们乘坐上海至南京的普快列车前往苏州。在软座车箱里,几位日本专家按耐不住兴奋的心情,一遍遍地用日语朗诵《枫桥夜泊》。
日本人信奉佛教,到达寒山寺后,见到黄墙黑瓦的寺院大墙,一行人便立刻肃然起敬。接待我们的是当时掌管寺院的楚光长老,这位七十岁老人曾东渡日本,与东瀛佛教界人士进行过交流。楚光长老拿出他在日本时拍的照片,博得日本客人赞叹不已。接着,长老的徒弟们铺纸研墨,长老挥毫题字,为日本客人写了书法条幅。最后,楚光长老写了条幅赠我,四个大字:“寒山钟声”,落款是“庚午冬月 苏州寒山寺七十老人楚光”。那时,我家唯一的书法真迹,就是这个挂在客厅墙上的寒山寺长老赠送的书法条幅。
岁至年末,时近元旦,楚光长老请我们一行前去撞钟。若到了元旦前夜,蜂拥而至的朝拜者将纷踏山门,迎接新年的“夜半钟声”将通宵达旦响彻“姑苏城外”。我们来到寒山寺的钟楼,推动撞钟的木桩,提前敲响了迎接新年的钟声。“咚——咚——”,浑厚的古刹钟声响遍了寺院内外,演绎着楚光长老所书“寒山钟声”的意境。
在《枫桥夜泊》诗中,寒山寺的钟声传递出空寂悠远、苍茫清冷的愁绪。未见寺院而先闻钟声,钟声打破夜的寂静,寒山寺显得神秘幽远。诗中的钟声并非一种可感的听觉体验,而是诗句营造出的寂寥感伤的审美意境。这种淡淡的孤独、飘零之意、含蓄朦胧之美,正是日本人所推崇的审美意趣,因此日本人对这首诗给予极高评价。而现实中,寒山寺的新年钟声,除了传递出古老的诗意,带来元旦即将来临的快乐,同时也勾起远道而来的日本客人思乡团圆之情,提醒他们新年将至,海外游子该归乡了。
走出寒山寺,日本客人要找“枫桥”,当地导游告知:唐代枫桥现已不在。张继作诗之时,这一带还很空旷,离寒山寺不远的地方有座“枫桥”,晚间的江风传来涛声,寺庙的钟声远近可闻,停泊枫桥边的客船在幽静深远的夜晚,陪伴着“月落乌啼”。而如今,这个景致看不到了,日本客人无不遗憾,他们不甘就此而归,于是赶往太湖,去听“江枫渔火”的涛声。
时隔十年,2000年5月,我再次来到寒山寺,想见见楚光长老,但寺院里的和尚告知:他老人家已退休离开了寒山寺。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哦,涛声依旧,故人难见。
2020年12月31日《新民晚报》APP发表
容子,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外事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员。于1985年在《特区文学》发表日本中篇小说译文《破产制造者》等;1991年合著出版《中外文艺家及名作辞典》;2013年出版“母女诗歌集”《远方的梦》;2014年出版散文集《走出国门》(海外篇)、《守望家园》(国内篇);2019年10月出版散文集《故乡在何方》。在多个报刊和新媒体上发表过散文、随笔、纪实文、短篇译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