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熬”过去
“熬”过去
在一次高三班会上,我要同学说说这一年的计划和打算,多数同学乐观地表示,持之以恒,迎难而上,砥砺前行,一定会迎来属于我们的艳阳天。有一男生却简短地说了一个字:熬!听得许多同学目瞪口呆,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我稍作思考即刻打破沉默,说这位同学说的太对了,简短有力!看似戏谑的口气,却道出了人生哲理。试想:人生不就是一步一步“熬”过来的么!多年媳妇熬成婆,这过程本身就是人生成长、历练的过程。哪一个人的成长不是“熬”出来的呢!
就说鲁迅吧,他弃医从文的过程,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其实就是“熬”。先生第二部小说集命名《彷徨》。他写道: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像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在《<呐喊>自序》里记述他苦闷彷徨时候的情形。寂寞无聊的时候抄古碑,回到古人那里去。后来在朋友的启发下,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了就有了十余篇。”于是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有了鲁迅这位“文学大家”。
鲁迅的成长是如此,史铁生更是经历了难熬最终熬过来的人生历程。当他活得狂妄的年龄时,二十岁年纪忽地残废了双腿,有谁能经得住这样的打击?有整整十五年的时间,他在沉思、在思考人为什么要活?最终明白了“死是不必急于求成,迟早要到来的一个节日。”最终在文学上撞开了一条路,成为作家中的作家。其实,史铁生的创作过程也是极其艰难的,因为他的残疾,需有一个特制的轮椅,写上两个小时就要将身体吊在半空,过一段时间,放下来再接着写,这是常人很难做到的。因此,人们评价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这种勇气和执著,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只是他的坚持更多了“熬”的成分,激励我们在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熬过去,前面是一片天。
人生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顺,在不顺心的时候同样需要“熬”过去。在疫情肆虐的日子里,居家隔离,生活的秩序打乱了,行动受限,有的手机健康码变黄的住户,门上还要装上监视器,私自外出一次,居家隔离的日子重新计算。必须满足14+7的日子,才能解除隔离。在这时候需要的也是“熬”过去。有一条抗击疫情标语非常好地道出了这样的心情:“为了长远的健康,忍一时阵痛。”熬过去,前面是一片艳阳天,疫情总会过去,天朗气清的安定日子一定会到来。
在这段防疫的日子里,我们感触更深。在疫情还没有爆发的时候,我们一行八人到新疆旅游,到了目的地才听说南京发生一例感染新冠,当地防疫部门对南京来的游客格外关照,每到一站,来自南京的游客下车,接受核酸检测。著名的景点还不准南京人参观,我们只好下车,眼睁睁看着其他游客按照之前的规划进行旅游,我们只能待在乌鲁木齐,让我们参观大巴扎,那富有民族风情的场景让我们眼界大开,但著名的景点没有去,来一趟新疆也不容易,心里总是别扭。有同行的人,愤愤不平地说,我们来的时候是九号,发现疫情是十号,如果我们知道,还来新疆干什么?特别是有一次检查,把我们南京来的游客身份证收掉,心情顿时坠入谷底,哪还有旅游的兴致?后来做过核酸检测以后,又发还了身份证,可是那一天都没有旅游的项目了。
最后两天没有心情游山玩水,只求能够顺利回到家里。十六日乘飞机,到达禄口机场回家,终于舒口气,平安到家。可是二十日,南京禄口机场防疫失守,一下子检查出9名保洁人员感染新冠病毒,全城迅速投入抗击疫情的战斗。又是我们经过禄口机场之后几天,但我们成了重点检查对象,要求居家隔离,我们之中有的人家门上被装上监视器,行动受限,有的手机健康码变黄码,出门更不自由。不断有人电话询问我们夫妻,在禄口机场停留多长时间,有没有上厕所。派出所一天三次查询,原单位负责防疫的人天天追踪,查问,有无出城历史。那几天,我们夫妻俩简直成了电话接线员了,一天三顿饭都吃的慌慌张张,生怕错过一个电话。一天深夜,接到乌鲁木齐的电话,问你来我们新疆旅游,现在情况怎样?做了核酸检测没有?只好恭恭敬敬地回答,做了。妻子第一次做核酸检测,整整排了一天队,中饭都没有吃,最终我们夫妻做了八次核酸检测。日子就是在这样的紧张忙碌中一天天过去。那些天,妻子成了我们家疫情播报员,每天新增多少,哪些地区被划归中高风险区,一直到新增感染病毒为零,她才有所放心,防疫成了我们的日常。心里明白这是抗击疫情大事,必须响应号召,居家就是爱国,不出南京就是为全省作贡献。可是,那些手机健康码变黄码的人员连出门都受限,心里怎不添堵,但不管怎么添堵,总不能给国家添乱。终于熬到了新增感染病例为零,心情也随着好起来。
回到开头的话题上来,高三学生复习迎考的日子,就是苦打苦拼苦熬的日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是激烈的,即使再聪明的学生,也要付出才有回报,付出的过程不就是“熬”的过程么!所以那位同学的一个字“熬”,含义却如此丰富,不仅激励自己也激励其他同学,最后这位主张“熬”的同学,终于考取了本科大学,一扫父母心头的焦虑,胜利的花儿绽放在全家人的脸上。他的“熬”字多么富有哲理的概括,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要“熬”过人生难熬的时刻,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只有熬过去,才能迎来柳暗花明的美好境界!
插图/网络
作家简介
张达富,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高中语文特级教师。在《中国教师报》《教师报》《江苏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散文二百多篇。作品大多抒写亲情、人生感悟,为学生示范作文,形成了亲和、平实的文风。散文《教书的日子》(团结出版社出版)《不是为了告别的追忆》(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