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禾馆汉字繁简体研讨

远山之巅,星穹之下。
邂逅君子,温其如玉。
嘉禾馆汉字繁简体研讨
天吴、步堂、诚敬、冷公、升龍 、周薇、雨季
参与人员
天吴
现在都喜欢用繁体,真懂文字演变原理的,不会这么刻意。简繁皆可,何足道哉。
升龍
对,懂演变其实都一样的,但是不懂的最好用繁体
天吴
还有个原则,不懂繁体的最好用简体,因为“不诚无物”
不懂繁体而又用繁体,就是在装了。
升龍 
诚如是
步堂
可惜現在聯合國所用中文已被改用宮體字,正體字被迫退出國際歷史舞台,東方教主真的是一統江湖,而且可能要千秋萬代了
天吴
简化是正道。而且很多简化字都来自古人。问题是本朝的简化方案有很多不合理之处
最不合理的就是把一个字简成了不相关的另一个字。纯属乱来。比如聽听之类,聽居然从口了,如此甚多。
冷公
听,大概民国就有了,最不合理的是几个不相干的字并成一个字,其次是不相干的偏旁合并成一个。
诚敬:
对于文字繁简方面的情况,我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拙见。
最初,他是一个自然的体现,是一个写实的体现。
任何事物都是前修未密,后出转精,不断发展逐渐完善的,文字也是如此。
从文字的发展、创造的规律,实际上是遵循自然写实的原则。比如一些象形字,无论繁简都是描摹具体事物的一些真实体现。比如说鹿、马,自然它的形体就复杂一些,对于日、月,它自然就简单一些。
刚才讲到文字最初并没有一定要繁或者一定要简这样的意识。都是写实的,都是把具体的事务形成可以记录的符号。
因为甲、金骨文字,它的形体是不统一的。它的大小,是不一致的。我们在甲骨文在一些传世的金文上面都可以看到。
到了后来,相当一部分文字有趋繁的这种特点,但这仍然是在古文字时期。比如籀文好重复;比如最初的时候一些象形字,到了后来就成了形声字。因为由象形字成为形声字,加了声符。必然,在形体上是多了,比如牙齿的“齿”,古文字是牙齿下边的那个形状,就是他的一个象形。在小篆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加了止这个声符。由此而言,他的形体确实是去繁的。
随着后世事物、制度的繁多,文字逐渐的应用广泛。起初的这些文字的形体都不足以用了。既然大量使用,就会讲求便捷,讲求利于传播、利于书写这样的原则,就是许慎所讲的意去简约。
当然一些字仍然可以通过形来解意,但是整体而言,文字的形体系统改变了。
因此在秦代,就综合古文字、大篆等,对汉字进行整体的一些改良,成为小篆。由大篆到小篆是趋简的。由小篆到隶书、楷书也是遵循趋简这个原则。趋简的依据就是文字已经走入群体广为应用了。首先就要解决使用书写传播是以简约为原则。
逐渐固定下来,承传千年,直至简体字推行之前。
大小不统一、方向不统一、位置不统一,形体不统一,怎么能够广为传播、能够经邦致世呢?这是很难做到的。所以秦统一六国,自然文字进行统一、进行改革,这是历史的一个必然,绝不是仅仅是人为因素。
到了小篆,形体固定了。该简约的,简约了,可以说是达到了成熟。虽然小篆形成的时间很短,但他确实是文字成熟的代表,他是古今文字的一个参照,也是结合古今文字的一个中间的一个标准。
刚才讲到文字最初是写实的、是自然的。后来为了便于区分,为了能够指明读音是去繁的。籀文、一些古文字,都是可以看出来的。再后来为了应用,已趋简约,那整体是趋简的。
然后是近代以来的汉字简化。
虽然趋简,但是是有底线的,不是一味的求简。底线就是不能够简化到破坏了文字的笔意。我们看小篆,虽然是形体统一,虽然是一些象形字经过体式的改变,象形的意味减少了。但仍然是可以看出他的象形特征的,是可以窥探出造字意图的,就是他的笔意仍然保留。
到了隶书,虽然也是遵循简约的这个原则,但是笔意已经被破坏了。由笔意转为笔势,只是形体笔画的组合,如此而已。楷书是成隶书而来,自然也是这个系统,是笔势系统不是笔意系统,所以就难以普遍的以形解义了。
我们说文字是智慧的符号。实际上这是指小篆以及古文字这样的形体来说的,并不是说现在的楷书任何一个字拿来分析,不是这个概念,很多人分析文字之所以错误,就是因为以楷书为说。比如有的人解释,朋友的朋,什么是朋友呢?认识两个月就成朋友了,他看到朋字是两个月组成的,所以他认为两个月就成朋友了,这就是比较典型的,以楷书为说,穿凿附会的特点。
汉字简化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汉字简化不是目的,只是达到目的的一个过渡,目的是废除汉字,以西方的拉丁文字母代替汉字,汉字简化只是一个中间过程,没有像原先想的继续向字母发展而已。
第二种:仍然是遵循以趋简约这样的原则,认为繁体字形体过多,不便识认。简化之后,便于书写,能够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这个识字问题,能够扫盲。
简化字,从现实情况上,从某种意义上也确实达到了便于使用、便于传播文化的这样一个效果。
凡事都是有两面性。有一时之用,有长久之用。有一时之弊,有长久之弊。有一时之用,但是长久是有弊的,有一时之弊但长久是有用的。
当然一些字仍然可以通过行来介意,但是整体而言。是啊,文字的形体系统改变了。
那么逐渐就固定下来啊,承传千年啊,以至于文字啊,改革之前。我们这个啊,简体字推行之前。
然后呢,是近代以来的汉字简化。
我们看西方国家,很多的战争,都是由宗教的不同的派别,不同的宗教生发的,难以调和。
对于文化的传播而言,他的持续性是最为重要的。只有持续才能够言传不断,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能够长盛不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文字记录系统是不变的,进而带来了我们的经典系统等等,他是整体稳固的。
如果文字系统骤变、繁多就会导致对经典、对文化的解说各有不同,进而就会产生争执,观点的不同,乃至难以调和,甚至产生一些分析,大的分歧就产生了争斗,进而产生战争。
因为文字记录系统的繁多,西方国家就导致文化的差异,那么久而久之,就越来越坚固,从文化属性上就分崩离析了,具体的国度上也就划分为不同的效果。
我们中华民族虽然在某些朝代有外族执政,也遇到一些分崩离析,但整体是维持大一统。虽然有小的分裂,但最终是和和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文化的整体性、言传的不变性、记录的稳定性,尤其是文字的固定。
比如像北魏、元代、清代等等,一些少数民族无论最初是出于执政目的也好,是为了统治人民也好,他都要学习中国文化,要尊孔,书法呀各个方面。或许有他的政治目的,但实际而言,确实久而久之也被中华文化同化了。这是不争的事实,这就是文化的一种教化性。
汉字简化以至于今。其中,这个汉字还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简化。确实不成样子,就遭到了大众的自然反对,也就难以推行了。纵然是政治因素在推行,也难以实施。这说明什么呢?一些的这个,这种文化的推行,不完全取决于政治因素,都是自然而然的。
综上所述,文字的最初的自然,趋繁到最后的趋简。整体的趋简,这都是根据人们的需要,自然形成的,不是哪个人强制约束的,也非一个人能约束的了。
从目前来看,这些障碍困难由此产生的文化割裂,都是显而易见的、普遍的。
这个并行原则如同方言和普通话的并行,民族服装和现代服装的并行。都是可行的,也应该这样做。
如此一来,就各取所需,各得其利,传统能得以延续保留。
很多人讲,简体字比如爱无心、亲不见等等,这种形体的缺失,带来文化的缺失。以我来看呢,无论是简化字,还是没简化前的正体字也好,隶书也好,他都称为笔势系统。它的文字系统都是笔势,换句话说都不能够作为以形解意,不能作为说解来用的。说解就一定要以小篆、甲金古文字为参照,所以从这一点来讲简化字和正体字是一样的。
简化字,我们从长远意义上、从文化传承上来讲,他的问题在哪里呢?就在于简化字割裂了千年传承的、固有的、稳定的文字记录系统。大家学了简化字,没有学繁体字、正体字,读古书因为文字形体的不一致,要不重新学,要不就看不懂。
遵循兼容并包,两者并行这样的处理方式,是比较客观的,也是容易实施的。
具体将来能发展到什么情况,我相信历史、大众一定会体现出自然的选择。
这不是一部书、两部书的问题,是整个文字系统经典、我们古籍系统的问题,在这点上是严重的割裂。没有整理的古书占大部分。所以说,从小学简体字不认识繁体字的,对于中国文化的学习、传承、深入,都会造成客观上的困难和障碍。
而对于历史而言,一些事情无论是好也好,不好也好,总之他已经产生了,已经形成影响,人为是不可逆的。对我们当今而言,讨论这个问题不是说,一定要恢复,或者硬要废除,怎么样的,这都没有意义,很难做到。而是提出可行性的办法,这是最重要的。行之有效的办法,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一些指导性原则,这是重要的。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都是兼容并包的,他的融合性很强,无论是汉代的佛法,东传。还是先秦各种学术的融合,都能被中国文化所包容,所以我们的文化是具有兼容并包性的,不是唯一性的。
以这样的文化属性来看,我们对待繁体字简体字。不必急切的出于保护的原则,一定要恢复繁体字,要废除简体字;也不必一味以否定传统的角度,说繁体字就坚决不能行,一定要简化字。前者是做不到,后者肯定是错误的。
那怎么办呢?在讨论中,我和奚兄的观点是一致的,不妨并行,并行而不悖。各取所用,一则从普及而言,一则从传承而言。所以呢,两者都要同行,不必人为禁止,也很难禁止。
以上的是在下的一些拙见很不成熟,还望诸位高贤多指正多发表高见,感恩大家。
步堂
探討漢字簡化運動所謂利弊,首先必須明確幾個前提:
第一,其動機源自西方勢力,相對中國普通民眾,西人無異於十足之文盲,無論正簡二體,一概不能辨認,故其原初目的在於最終消滅漢字,實行拉丁化,以便傳播耶經教義,達成其文化殖民之陰謀,而非真正爲中國民眾謀求福祉。
第二,自秦始皇書同文及漢代武帝獨尊儒術以來,中國文化思想及傳播形式已臻成成熟厚重,除非絕大之外來勢力及絕高之陰謀手段,不足以動搖其根基及生機。即使殘暴如蒙古,狠戾如滿族,亦莫能外。但使同處一洲陸之內,交流較量日久,必爲漢字同化(此即所謂漢化),由此亦可反證漢字文化之生機活力。惟遠隔重洋,異文異種之歐美耶教國家,以其隔山觀虎鬥,不得親與交流較量,加上時日尚暫,未及得以同化而已。
第三,漢字文化自具完足品性,其層面等級多樣而普適,隨宜自得,但視學者自身資質如何耳,非必限於普遍大眾交流。譬如偕往登山,體健者先造其顛,弱者後焉而至,但使不息跬步,終歸可達標的。即使不能,亦已盡力而為,畧無遺憾,不必強求一致,尤不可降低山峰海拔,務俾全民達標。其實峯巔平臺狹迫,安可容納廣眾。
第四,筆畫之繁簡,絕非識字程度之必然障礙。漢字自有基本結構,得形聲會意二法,殆可盡之。蓋合文爲字,如合人言而爲信,合止戈而為武。故説文則可以解字,百姓觀摩日久,自可心知其意,毋待人爲干擾。惟文欲簡而字欲繁,非簡不足爲文,非繁不足成字,此漢字繁衍之自然機理也。
所可冀者,後出轉精,後生多識,新陳代謝,來日方長。他日自然沙汰無存,不復礙人觀瞻,如西夏之造文字,蒙元之頒聖旨。所謂因時代而產生者,亦必隨時代而湮滅,泥沙俱下,無足惜者。
诚敬
@步堂 说的好!历史自然会去伪存真
周薇
帮郭老师整理了一下发言,受教。其中的隶楷为笔势系统不太明白,请郭老师再解释一下可否。
诚敬
感恩您的辛苦整理!隸楷筆勢,是指其形體已經失去造字的意圖,只剩下筆畫的體勢了。
周薇
明白了,多谢郭老师!
雨季
听了以上各位老师的介绍,大致了解了汉字繁简的演化发展历史。我特意看了一下《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其中:第五条 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等出版物的报头(名)、刊名、封皮(包括封面、封底、书脊等)、包装装饰物、广告宣传品等用字,必须使用规范汉字,禁止使用不规范汉字。看来网文不在此规定范围内,主要针对出版物。第三条:本规定所称不规范汉字,是指在《简化字总表》中被简化的繁体字;
一些文章中有英汉混用,针对汉字繁简《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第七条 规定这几种情况可以用繁体字,(一)整理、出版古代典籍;(二)书法艺术作品;(三)古代历史文化学术研究著述和语文工具书中必须使用繁体字、异体字的部分;这样看我们应当期待从事古籍文化工作者,在繁简应用中,为未来探索出更好的方法。
另外普通人有本繁简对照表,学习一周,从此一生阅读繁体古籍不是问题,从这个角度说对传承文化应当影响不大。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字做为交流信息的工具文化的一部分,演变是必然的,中华民族的精髓在古籍的思想,在博大精深的文化。
编者:
以上文字不代表本公号观点,文责自负。本文尊重个人习惯,繁简合用,求同存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