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的北美“捕鲸人”,没有冰箱,那么多鲸肉能吃完吗?
你想不想知道,17世纪的北美殖民者,是怎么在大海里捕鲸的?他们又是怎么处理鲸肉的?今天这篇文章,咱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
(20世纪初的南极捕鲸站)
1620年12月6日,刚刚登陆北美大陆没几天的“五月花号”上的殖民者,派出了一小队人,去考察是否有更合适的定居点。
这群人划着小船,沿科德角内侧的海岸向西而行。傍晚时分,他们看到岸边有十几个印第安人,正围着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忙活着。看到殖民者的小船越来越近,这些印第安人加快了动作,跑前跑后的在收拾什么东西,然后就钻进树林不见了。
殖民者把小船拉到岸边,因为不敢在黑暗中行动,所以就在旁边随意搭建了一个小营地过夜。第二天一大早,殖民者来到印第安人忙活的地方,发现“沙滩上躺着一条体型巨大的死鱼”,而前面的小海湾里,还有两条同样的死鱼。这种鱼“大约五六步长,身上有大约两英寸厚的脂肪层,肉质和猪肉差不多”。
(殖民者与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已经把鱼肉切成一条一条的,其中一些因为慌乱还留在原地。欧洲人给这种大鱼取了很多名字,它就是现在人们熟知的领航鲸。这是一种体型相对较小的鲸类,它们肯定是不小心搁浅在这里的。
17世纪初的北美东海岸,可以看到大量的鲸类。但是,最初的殖民者却没有选择捕鲸。
其中的原因很简单,这些清教徒根本没有携带什么渔具,连捕捞鳕鱼都成问题,更别说鲸类了。在这之后很多年时间里,都没有北美殖民者捕鲸的记载。一直到17世纪中叶,他们才开始在近海区域进行捕鲸。
下面具体看看,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捕鲸的。
(17世纪欧洲的捕鲸者)
按照目前学者的推测,北美最早的捕鲸者应该是印第安人。何塞·德·阿科斯塔在1590年出版的《西印度群岛历史》中,详细描述了佛罗里达海岸附近的捕鲸活动。书中说,当印第安人发现鲸之后,就会划着独木舟靠近,其中一个印第安人会直接跳到鲸的身上,同时“向鲸的鼻孔(喷气孔)……里插入一根锋利坚硬的木桩”。此时,鲸就会痛苦地翻身、拍打海水、向深处游去,但很快又会浮出水面——神奇的是,那个印第安人能紧紧地扒在鲸的身上,直到它再次浮上来。
紧接着,这个印第安人又把第二根尖木桩插入鲸的另一个喷气孔,这样它就彻底无法呼吸了。然后,印第安人就用绳子拴住鲸的尾巴,拖到浅水区切开食用。
这种捕鲸方式是不是很离奇?确实很夸张,作者很可能只是道听途说,所以即便是当时,大多数读者也是不相信的。
17世纪北美真实的捕鲸过程,是这样的。
(捕鲸者)
人们在岸边搭建了高高的平台,专门有人轮流在上面值班。一旦发现海面有鲸的身影,他就会立刻向附近的捕鲸人发出信号。在每年的11月中旬至次年的4月中旬,会有很多人等待捕鲸,一看到信号,他们就会立刻跳上小船,朝发现鲸的方向划去。
一般情况下,一艘小船上有6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当小船划到鲸的附近时,船员就会安静下来,用桨非常轻柔的划水,避免把鲸吓走。此时,鱼叉手已经做好了准备,举起鱼叉摆好姿势,等待最佳时机。
(捕鲸场景)
鱼叉通常都是铁制的双头叉,叉头长约0.6米,被固定在一根硬木小树干上。小树干的粗细要正好让一个成年人单手抓握,表面经常连树皮都保留着,可以防滑,其长度能达到1.8米左右。
鱼叉要绑上绳子,正常情况下绳子长度为200米左右,团成一团放在船里的大盆里。鱼叉手必须要小心行事,不能慌乱,最好也不要提前投掷鱼叉。捕捉鲸离得越近越好,这样鱼叉手才能使出最大的力气,让锋利的叉头深深扎入鲸的身体里。
身手灵活的优秀鱼叉手,还有可能扔出第二根鱼叉,更加保险。
(捕鲸者)
鲸一旦受了伤,就会扭动身躯,用尾巴拍打水面。有些时候,那些扎得不深的鱼叉,就会被甩掉。不过此时捕鲸人要担心的不是鱼叉,而是自己的性命——因为距离暴怒的鲸太近,那巨大的尾鳍可以轻松把小船拍得粉碎,如果被拍中的是人,十有八九会当场毙命。
此时,船员的捕鲸工作才刚刚开始,因为受伤的鲸会带着鱼叉游走。有些时候,捕鲸者会在绳子的这一端绑上一块巨大的浮木,这样鲸就很难潜入深水,会慢慢耗尽力气。不过小船必须紧跟着浮木才行,一旦跟丢了就意味着白干一场。
(捕鲸场景)
还有一些捕鲸人,会把绳子直接绑在小船上。这样的好处就是船员会紧跟他们的猎物,而危险就是他们的小船可能会被拖入深水中——所以有一名船员要手握斧头,一旦情况不对立刻砍断绳子。
接下来就是等待了,一直等到鲸耗尽了力气,捕鲸人才会拉着绳子慢慢接近。此时,专门有一位船员,手持非常锋利的长矛,朝着奄奄一息的鲸猛刺下去。这一击必须十分用力,才能刺穿鲸的肺部,彻底终结它的生命。
之后,船员们就会看到鲸的喷气孔里喷出大量的鲜血,捕鲸人会让小船稍微退后一些,因为垂死的鲸会最后挣扎一下。
此时,猎杀一头鲸的工作就完成了。船员们只要再把绳子绑在鲸的尾巴上,慢慢拉回岸边就行了。
下面的任务,就是处理这头鲸了。
(鲸油广告)
当一头鲸被拖到沙滩上后,专门负责切割的人就开始工作了。他们用非常锋利的刀,把厚厚的鲸脂切成一条一条的,然后用绳子拖到远离海水的地方。之后,再割下鲸的嘴唇,把鲸须剪下来。
这个工作说起来容易,但干起来却费时费力,非常辛苦。有时候,遇到一头搁浅在沙滩上几天的鲸,处理起来更困难——尤其是在夏天,时间一长鲸的尸体就会恶臭难当。没有及时处理的鲸,尸体会因为腐败而内部充满了气体,会专门有人负责去戳破这样的鲸尸,其危险和痛苦程度可想而知。
鲸须的初步加工比较简单,晾干以后就可以运走。之后,它们主要会被加工成女士裙装的裙撑,或者束紧腰身的胸衣,这在当时的欧洲十分流行。而大量的鲸脂,则被炼成鲸油。
(鲸油)
鲸脂在提炼点会被切成小块,投入到大铁锅中“提炼”。高温让鲸脂熔化成油,就像炼猪油一样,锅里也会剩下一些皮和肉渣——这些废料有时候会直接扔掉,有时候会成为工人的食物。
总之,因为一头鲸体型庞大,早期小规模的提炼点必须加班加点,日夜不停的提炼才行。一般情况下,提炼一头鲸的鲸脂,可能要花费几天时间。冷却之后的鲸油会被装在木桶里,之后运走销售。
实际上,提炼鲸脂虽然利润巨大,但工人的工作环境十分糟糕。分解之后的鲸脂到处都是,再加上不分昼夜的加热油脂,提炼点附近全部弥漫着恶臭,一般人根本受不了。
这项工作回报巨大,因为不管是欧洲还是北美殖民地,人们都非常缺乏鲸油。鲸油的主要作用,就是照明。燃烧木材会产生大量的浓烟,而其他动物脂肪做成的蜡烛,又比较昂贵。所以,鲸油成了最好的选择。
最后的问题是,鲸肉呢,怎么吃?
(切割鲸脂)
很明显,印第安人是吃鲸肉的。早期的欧洲人,也是吃鲸肉的。目前的研究者相信,希腊人、罗马人、腓尼基人,都吃过鲸肉。中世纪的时候,巴斯克人会把鲸肉腌制或者风干,在欧洲各地进行售卖。
但不可思议的是,17世纪北美殖民地的人们,竟然把鲸肉全都扔了。
专门负责切割的人,把鲸脂取走之后,剩下的其他部分,包括大量的肉,都直接扔进水里,任其腐烂。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因为没有冰箱保存?在那个时代,就算没有冰箱,也完全可以风干和腌制鲸肉,供人们长久食用。他们也不可能害怕鲸肉,因为北美殖民者的祖先,食用鲸肉已经有很长一段历史了。
难道是北美殖民地物产丰富,殖民者根本不屑于食用鲸肉?当然不是,最初的殖民者生活艰难,尤其是面对寒冷的冬天,缺少过冬食物并不罕见。把这么多优质的鲸肉直接扔掉,也太浪费了吧。
(捕鲸站)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17世纪的北美殖民地,只有极个别人会食用鲸肉。英国捕鲸人威廉·斯科斯比后来说:“对于提高了口味的近代欧洲人来说,把鲸肉作为食物会让他们感到厌恶。”
这种解释似乎在说,鲸肉是属于比较低等的食物,殖民者不屑于食用。这个解释似乎有一点道理,因为腌制或风干的肉类,尤其是鱼类,虽然在欧洲有很长时间的食用历史,但基本都是底层人的食物。
贵族阶级喜欢更为新鲜的肉类,风干或腌制的鲸肉,主要的顾客可能是穷人。举个例子,同样在欧洲历史久远的腌鳕鱼,17世纪曾被大量运到加勒比海的种植园,作为黑人奴隶的食物。而在西非,鳕鱼干可以直接交换奴隶。
所以,属于腌制和风干的鲸肉,也许同样被早期殖民者认为是不上档次的食物,不屑于食用。
总之,早期的殖民者并没有留下确凿的证据,能告诉后人他们为什么不喜欢鲸肉,这也算是一个谜团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