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出来混要学会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你可以不做,但不能不会

鬼谷子原文: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审定有无,以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实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
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明审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鬼谷子这段话是说:人难免会有贤良和不肖、聪明和愚蠢、勇敢和怯懦的分别。对待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对策:或开放或封闭;或提升或辞退,或轻视或敬重,都要顺乎自然地加以驾驭。
审察对方有什么,缺什么,以了解其虚实;通过分析他的嗜好和欲望,以摸清其意愿;适当排贬对方的言论,捭开其中的矛盾,加以诘难,以便探察实情。
采纳和质疑对方的言论以便抓住有利时机,让对方先封闭而后开放,使对方一步步袒露心灵,最终达到我的目的。
说知人之后,我有两种选择:或敞开心扉直言,或关闭心扉沉默。与对方情感一致,则敞开心扉,与对方心意不同,则关闭心扉。
至于敞开心扉与否,取决于是否研究清楚对方的计谋,了解对方与我在本质问题上的差异。无论选择哪一种,都必须有主见,并区别对待,也要注意跟踪对方的思想活动。
树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不可能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据此,鬼谷子认为,我们就要学会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能做到这点就需要全面的了解别人,只有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别人,才能“无为以牧之”,更好地实现“求其利”的目标。
有这样一则寓言:讲的是农夫养了一只狗和一头驴子。有一天,他外出吃饭,带回了一些食物。一进家门,他就把这些食物扔给狗吃,狗愉快地摇着尾巴迎上去。主人高兴地抱起了狗。
驴子非常羡慕狗,心想:“为了让主人高兴,我是否也可以这样呢?这对我来说很容易办到。”想着想着,驴子也跑了过来。
它摇着尾巴,抬起一只丑陋的前蹄,欢蹦乱跳。主人大喊道:“哎呀,这驴子一定是疯了,快拿棍子来!”结果,驴子被打了一顿,还被拴在了马槽边。
显然,驴子的错误在于它忽略了自己与狗的区别。在现实生活中,同一件事不一定适应不同的人。
因此,对于不同的人,应该采取不同的对策。聪明人善于根据别人不同的特性,采取完全不同的对待方法。
春秋末期,齐相田常说服齐简公兴兵伐鲁。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形势十分危急。孔子派子贡前往齐国斡旋。
子贡见到田常,洞悉了田常蓄谋篡位,欲借战争铲除异己的心理,于是以“忧在外者攻其弱,忧在内者攻其强”的道理,劝他不要让齐国攻打弱小的鲁国,而应转而攻打强大的吴国,借此才能达到隐秘的目的。
田常虽然认为有理,但因齐国已作好攻鲁的部署,找不到借口转而攻吴。子贡说自己可前往吴国,说服吴王夫差救鲁伐齐,到时齐吴交战就顺理成章了。田常高兴地同意了。
子贡赶到吴国,见到野心勃勃的夫差,就说:“若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大增,必将伐吴。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联鲁攻齐,吴国不就可成就霸业了吗?”夫差心动,但又担心老对头越国乘机进犯,一时间犹豫不决。
子贡又马不停蹄前往越国,说服越王随吴伐齐,解除了夫差的后顾之忧。子贡游说三国,已经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他又想到吴国战胜齐国之后,定会要挟鲁国,鲁国到时必须有所依靠。
于是他又悄悄来到晋国,向晋定公陈述利害关系,劝他加紧备战,以防吴国进犯。后来,吴王夫差果然率十万精兵攻打齐国,越、鲁两国也派兵助战。
齐国大败,只得请罪求和。夫差大获全胜之后,立即移师攻晋,却被早有防范的晋国击败,只得请罪求和。
夫差大获全胜之后,立即移师攻晋,却被早有防范的晋国击退。子贡充分利用齐、吴、越、晋四国的矛盾,抓住主要人物的不同心理,区别对待,巧妙周旋,既击败了齐国,又灭了吴国的威风,使鲁国从危难中解脱出来,显示了高超的纵横之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