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辂为汾口余志道先生建堂屋
商辂为汾口余志道先生建堂屋
明朝,淳安里商村商辂三元及第,入朝成为宰辅。商辂在朝为官廉明,在家平易近人,商辂故事在淳遂民间广泛流传。平日喜欢看点淳安姓氏谱牒,商辂作序颇多,可见其威望和人格在乡民中很是受到敬重。汾口《璜(王堂)余氏宗谱》有道朝家余志道世系生平及汪乔年《光裕堂记》,记录了商辂为恩师余志道先生捐款构建堂屋的故事。商辂让人敬重的缘由可见一斑。
汾口中学旁边有个村落叫大福基,南宋时出了一名进士名叫余德明,官至翰林编修。德明子孙遍及各地。明朝,其曾孙余祥智娶了遂安县四都村坑村方氏,遂侨居四都上岸。这里靠近武强溪,与淳安县接壤。余祥智曾孙余志道,小时聪明,壮年明道,考取岁贡,曾经设教严陵(建德梅城),一时俊彦皆出其门。商辂以戚属连襟,亲炙门墙,亲受先生之教泽。后来三元及第,入朝为官。景泰年间,商辂为皇帝经筵侍讲。但先生数奇不第,没有考取举人进士。商辂曾经想为先生谋个仕职,可先生安于林泉,坚辞不起。景泰元年,武强溪洪灾,上岸不宜聚居,余志道祖居大福基,遂迁徙居住到大福基近地前畈,建竹屋而居。
景泰三年,商辂省亲回里商老家,特地驱车过访余志道先生。见其竹屋湫隘,简陋不堪,实在不适宜老先生居住,于是捐款委员督工建造堂屋一业,名为“光裕堂”,并为之作志,以铭师恩,以表先生里居。地以人重,前畈后来更名为道朝家,光裕堂也成为道朝家余氏宗祠。
商辂为余志道先生建造堂构的故事载在谱牒,流传不息。明朝赤川口村进士云南道监察御史余四山,即余乾贞,就为光裕堂题赠浮柱,有云:祖德契三元,燦燦图书昭翰墨;宗祠冠六邑,绵绵世泽绍璜(王堂)。余志道是汪家桥明朝进士三边总制汪乔年的太外祖,因此,汪乔年详细写下了《光裕堂记》。
宗谱世系:岁贡余志道,字世家,娶张氏孙氏,生子七:大经、大纶、大纯、大缙、大绅、大纪、大缉,皆训以一经,闻诗闻礼,人皆钦之。文毅公于景泰三年壬申(商辂三十九岁)秋吉,委员董事,建光裕堂,赠志云:先生幼而颖异,声驰泮序,壮而明道,望重显舆,设教严陵,一时俊彦皆出其门。辂以戚属连襟,因拜门墙,由经筵得佐治平,皆先生教泽之力也。先生数奇不第,每欲上征辟之书,强之筮仕,而先生僻志羲皇,以林泉老矣。数念先生祖居璜瑭,近徙前坂,竹屋湫隘,非所以居先生,因捐俸委员季孜督工建造光裕堂一业,非以铭恩,实表先生之里居云。门生商辂百拜志。公寿九十六而终,偕二氏卒葬土名徐家后山眠犬形,系垂字一千九百二十九号内坟山贰厘五毫有墓图。
光裕堂记
进士总制汪乔年
夫事有出于已而可以传诸后者,亦有不必出于已而可以传诸后者。然传诸后而不必出于己,而溯厥由来,则亦有未始不出于己者。若予太外祖,讳志道公是己。其先世祥智公于元至正年间由大屋基侨居四都上岸,与淳接壤。文毅公钦其道范,亲炙门墙,不数年三元联捷。滋其化雨者至矣。且按之谱牒,翁与文毅公分居师弟,更戚属联襟,礼节往来匪朝伊夕是。翁之交孚于文毅公者何深耶。厥后,景泰元年洪水冲溢,上岸难以聚居,公卜归故里,居前畈。时文毅公正持相业,征求先生,公辞曰富贵非吾愿,士各有志,无相强也。坚辞不起,未几文毅公丁艰家居,念绛帐恩,驱车过访,目击前畈村落竹屋湫隘,非所以居先生也。因捐俸以为堂构,委员督造。堂成而颜之曰光裕。则斯堂之成文毅公为之也。文毅公之所以为此堂,道公为之也。壬戍之秋,予叨春捷,获拜光裕堂诸表为予谈及昔时人事,心窃慕之。继又睹四山先生所赠浮柱,有云:祖德契三元,燦燦图书昭翰墨,宗祠冠六邑,绵绵世泽绍璜瑭。亦以志公道德之光。则公之光前何如,裕后又何如。诸表勉之哉。聿修厥德以续古人则二公之后未必不复有二公,又何必事之尽出于己而究不必不出于己哉。因为光裕堂记之特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