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天里的消息
午后了,外面的天光居然还不耀眼,光线居然还不灼人,这在本埠这样环境恶化严重的地方,是极其罕见的。
老天爷就这么好了一下,好到让人心虚的地步。
这样的好,其实不是上天多么垂顾,而只是说上天多么顽强:不管怎么污染,居然还没有被污染死。尤其是赶上还留着一点点昨天大风之后的上一个好天气的影子,雾霾还没有完全遮蔽西山,还能看见起伏绵延的山脊线朦胧的轮廓,那个轮廓从灰霾中挣扎着露出来的颜色,几乎还有那么一点点黛青的底色。在十一楼的窗口遥望着,在阴凉的天色下,便真真的有了一种超脱于既有的无法超脱的现实的美感了。
与世界上的主流话语里的喜欢阳光灿烂正相反,没有阳光的日子,没有那种经过无数的雾霾颗粒散射以后的含混而强烈的阳光的蒸烤,这里的生活的质地就稍微好一些,不那么躁,不那么乏味,即便是错觉也欣然地感受到了更接近于湿润的清凉,甚至能产生一点点小小的诗意,让人想起了歌曲与音乐,想起了遥远的河流与森林。
这种北方越来越干旱、越来越燥热的天气里的难得的阴天,实在是让人可以喘息一下的间隙,是不至于一条线地让人跌落到了崩溃去里的持续高温路程上的偷安。
这时候传来的消息却是,105岁的杨绛先生去世了。
从来寿命过百者,只有几百甚至上千分之一。这个岁数的人去世,民间用一种粗疏而自欺的态度称之为喜丧,微信圈里的话头则说:“我们仨”在那边聚齐了。不过即便是喜也终究还是丧。到了极致上,人的一生,也就这么长。杨绛以自己的格式臻于人生的极致,让后来者又是艳羡又是叹息。
其实活得长是一方面,更让人追无可追的是那种“火萎了,我也该走了”的从容达观。这样的从容达观,在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以最美的形式完成了一个人的百年圆满。
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人该如何面对世界、面对人生的问题。在肯定有着太多不理想甚至磨难的自己的百年里,怎么才能排除外在因素对自己内心的干扰和折磨,怎么才能让自己有所事事而又豁然于诸事之上,常在身心愉悦之境,多为于人间和自然有益之事,顺乎天意,不落纠缠?
钱钟书杨绛夫妇的答案是沉浸到学术与翻译之事中去,将现世的繁华简化到近乎于无的地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故纸堆里、在文字和文字之间,钻研无边无际的奥义、舒展仅作己知的情怀。他们以这种方式规划了自己的人生,既有传统的章法痕迹也充满了他们的百年里的现实制约。
他们不仅给自己的同龄人竖立了一个标杆,让所有济济于功名利禄、现世繁华的人都不能望其项背;也让一代代的后辈从此有了一个心中的偶像,怎么活才是活得有价值、才是成功的偶像。
在大多数时候都并非满意的环境里、年轮中,应该如何安排我们自己的生命,如何归置我们生命中的时间?这是阴郁的层云下、遥远的悠长里最费琢磨的迷茫,也是这个阴天里的诗意终将落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