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笔记:作为水乡古镇的沙溪
沙溪硕果仅存的老街老巷,沿着一条河的两岸分布着的小桥流水的古老人居格局,被时代的旅游业作为“水乡古镇”资源重新利用起来以后,就有了与周庄同里甪直千灯等等水乡古镇一样的名号。实际上,沙溪的新城区,随着历史发展而逐渐扩大开来,显示着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样式与建筑格局的新城区,面积要远远大于这一点点长条形的“水乡古镇”的区域。仅仅是因为它们还没有进入到现代旅游的传统审美的眼光里,所以没有资格入选。
而在这一带,所有的水乡古镇都是类似的,小桥流水和高脊瓦房,贴到地面上没有门槛的门口,花生粘之类的小吃,还有成群结队的游客;林林总总,都是题内之义的必然物象。
作为一种独一无二的生活格式,怕的不是雷同,而是不典型,是不能符合从干旱地区来的人们,从大城市里来的人们对于水乡古镇的通常的想象。本来旅行就是寻找差异性,但是商业化的引导和所谓主流旅游话语的构建,已经让这种差异性本身形成了固定的格式。这是旅游的悖论,也是不能个性化旅行的旅行者的另一种意义上的自我设限。这种自我设限也许连自己都未必明了,而完全是随波逐流而已。
廊桥上照例是照相和坐下互相观看的好地方,桥下的流水不管是脏还是不脏,对于初来乍到者来说都是新鲜的。表达这种新鲜感的方式是买各种小吃,是照相之余来来回回地走上几遍。还有意犹未尽者,也许还会住下,住在经过现代化改造之后的小桥流水之侧。上午起来的时候将门窗大敞,将雪白的被褥和慵懒的男女都映到游客们熙熙攘攘的喧嚣里去。
有点特色的是街道核心位置上的两层楼的新华书店,还是七十年代水泥抹面不事雕琢的朴素样子。看介绍知道,当年只有太仓、浏河和沙溪有新华书店,这里被称为书刊流转中心。现在书店里卖的东西似乎还停留在那个时代,连环画居多,似乎主要是为了一种情调,而不是为了把书卖出去。
它作为一个景点而存在,卖不卖书无所谓。所以看起来不怎么进货,只要有这么些书装点着门面即可。坐在门口低头看书的人也是博物馆里的管理员身份,而不是售货员。
成群结队的旅游者,多是上海来的中老年人。从上海来这里既是到外地,又只有短短的距离,实在是方便。他们男女搭配,十几个人一伙儿,叽叽喳喳地飚着上海话:“猪油爆米花饼,多少钱?”
“十五。”
“十块钱一包,每个人要你一包。”
“你都要了也没有那个价儿。”这个回答里的对于还价的不满甚至可以说攻击性已经很明显,不过上海女人的应对也熟练:“白给我也没地方搁呢!”一边说一边已经紧紧地走掉了。
沙溪古镇和所有的江南水乡古镇一样,是小桥流水的格式。石头垒出来的桥和店面里出售的东西,都如出一辙,不过是换了个地方而已。但是对于本地人来说,这就是让他们安身立命颐养天年的地方。
如果你稍微离开游人聚集的地方,稍稍向着居民区,正常的居民区移步,就可以体会到花树之下的岸边人家的安静安闲的生活脉络。那种整条街都用广玉兰作为护道树的道路格局里的悠闲怡然,与大城市形成的巨大反差,就是这些所谓古镇的价值所在。它们是作为对照而存在的,对于旅游者来说其旅游价值就在“对照”两个字上。
古镇游的要点是要离开商业区,到古镇人的日常生活状态的街区里走一走看一看,如果不能住一住,那能坐一坐效果也将是最佳。这时候来了一阵雨,实在是锦上添花。可以让人心安理得地安静下来,咂摸此间生活味道的细节。
这突然一阵的太阳雨,细密的雨线哗哗啦啦地在天地之间拉上了一条一条数不清的连接线,水泡在地面上开锅一样地不断冒起来,冒出来的却不是蒸汽而是温热的味道。
沙溪古镇的庆祝某某活动展览展室里空无一人,正好可以进去躲雨。墙上的字画都是本地爱好者的手笔。正抬头品评之间,门口传来异响;一跃而入的脚步声响中伴随着自言自语的“下大了下大了”的呼叫。然后就问,谁在里头。听口气就知道是这里的主人,看馆的管理员。
这是一个四十来岁的健壮女子,脸上粉中透白,气色很好。话语连珠炮一样滔滔不绝,自说自话的同时还就你的问话搭话进行漫无边际的演绎:吴晓邦故居啊,他根本就没有在那儿住过,那是以前的大资本家的宅子,解放的时候给人家分了。硬给辟出一片来做吴晓邦故居,太阴,太吓人。一天两天可以,一个月两个月待下去,实在受不了。我在那里实在受不了,就老是跑出去,跑到街道上去。后来领导知道了,就把我调到这里来了。这里好,都是拆了旧房子新盖的,不阴,没有过去。你们哪里来的,你们像是上海来的;北方来的,山东的东北的,口音都很重……既然来这里旅游的,那就再去看看浏河,还有双凤。雨小了,太阳出来了,嗯嗯,再见再见……
雨后的沙溪桥头,开始有卖菜的农妇摆摊。她们粘了菜地里的湿泥的雨衣还没有来得及脱下来,就已经殷勤地招呼着过往的游客来买菜了。让人感到有点意外,但是想想又在情理之中的是:旅游者来旅游的时候买上一把菜,居然已经很是时兴:比城里新鲜,比城里便宜,大约算是所有旅游商品里最实惠的一种。
既往的与自然贴合的生活格局,成为一种旅游资源。不单是因为稀缺,更因为其中所蕴含的现代生活格局里所没有的,与天地贴近、与季节同步的生活样式。是它,勾起了我们永远也回不去了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