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笔记:作为水乡古镇的沙溪

沙溪硕果仅存的老街老巷,沿着一条河的两岸分布着的小桥流水的古老人居格局,被时代的旅游业作为“水乡古镇”资源重新利用起来以后,就有了与周庄同里甪直千灯等等水乡古镇一样的名号。实际上,沙溪的新城区,随着历史发展而逐渐扩大开来,显示着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样式与建筑格局的新城区,面积要远远大于这一点点长条形的“水乡古镇”的区域。仅仅是因为它们还没有进入到现代旅游的传统审美的眼光里,所以没有资格入选。

而在这一带,所有的水乡古镇都是类似的,小桥流水和高脊瓦房,贴到地面上没有门槛的门口,花生粘之类的小吃,还有成群结队的游客;林林总总,都是题内之义的必然物象。

作为一种独一无二的生活格式,怕的不是雷同,而是不典型,是不能符合从干旱地区来的人们,从大城市里来的人们对于水乡古镇的通常的想象。本来旅行就是寻找差异性,但是商业化的引导和所谓主流旅游话语的构建,已经让这种差异性本身形成了固定的格式。这是旅游的悖论,也是不能个性化旅行的旅行者的另一种意义上的自我设限。这种自我设限也许连自己都未必明了,而完全是随波逐流而已。

廊桥上照例是照相和坐下互相观看的好地方,桥下的流水不管是脏还是不脏,对于初来乍到者来说都是新鲜的。表达这种新鲜感的方式是买各种小吃,是照相之余来来回回地走上几遍。还有意犹未尽者,也许还会住下,住在经过现代化改造之后的小桥流水之侧。上午起来的时候将门窗大敞,将雪白的被褥和慵懒的男女都映到游客们熙熙攘攘的喧嚣里去。

有点特色的是街道核心位置上的两层楼的新华书店,还是七十年代水泥抹面不事雕琢的朴素样子。看介绍知道,当年只有太仓、浏河和沙溪有新华书店,这里被称为书刊流转中心。现在书店里卖的东西似乎还停留在那个时代,连环画居多,似乎主要是为了一种情调,而不是为了把书卖出去。

它作为一个景点而存在,卖不卖书无所谓。所以看起来不怎么进货,只要有这么些书装点着门面即可。坐在门口低头看书的人也是博物馆里的管理员身份,而不是售货员。

成群结队的旅游者,多是上海来的中老年人。从上海来这里既是到外地,又只有短短的距离,实在是方便。他们男女搭配,十几个人一伙儿,叽叽喳喳地飚着上海话:“猪油爆米花饼,多少钱?”

“十五。”

“十块钱一包,每个人要你一包。”

“你都要了也没有那个价儿。”这个回答里的对于还价的不满甚至可以说攻击性已经很明显,不过上海女人的应对也熟练:“白给我也没地方搁呢!”一边说一边已经紧紧地走掉了。

沙溪古镇和所有的江南水乡古镇一样,是小桥流水的格式。石头垒出来的桥和店面里出售的东西,都如出一辙,不过是换了个地方而已。但是对于本地人来说,这就是让他们安身立命颐养天年的地方。

如果你稍微离开游人聚集的地方,稍稍向着居民区,正常的居民区移步,就可以体会到花树之下的岸边人家的安静安闲的生活脉络。那种整条街都用广玉兰作为护道树的道路格局里的悠闲怡然,与大城市形成的巨大反差,就是这些所谓古镇的价值所在。它们是作为对照而存在的,对于旅游者来说其旅游价值就在“对照”两个字上。

古镇游的要点是要离开商业区,到古镇人的日常生活状态的街区里走一走看一看,如果不能住一住,那能坐一坐效果也将是最佳。这时候来了一阵雨,实在是锦上添花。可以让人心安理得地安静下来,咂摸此间生活味道的细节。

这突然一阵的太阳雨,细密的雨线哗哗啦啦地在天地之间拉上了一条一条数不清的连接线,水泡在地面上开锅一样地不断冒起来,冒出来的却不是蒸汽而是温热的味道。

沙溪古镇的庆祝某某活动展览展室里空无一人,正好可以进去躲雨。墙上的字画都是本地爱好者的手笔。正抬头品评之间,门口传来异响;一跃而入的脚步声响中伴随着自言自语的“下大了下大了”的呼叫。然后就问,谁在里头。听口气就知道是这里的主人,看馆的管理员。

这是一个四十来岁的健壮女子,脸上粉中透白,气色很好。话语连珠炮一样滔滔不绝,自说自话的同时还就你的问话搭话进行漫无边际的演绎:吴晓邦故居啊,他根本就没有在那儿住过,那是以前的大资本家的宅子,解放的时候给人家分了。硬给辟出一片来做吴晓邦故居,太阴,太吓人。一天两天可以,一个月两个月待下去,实在受不了。我在那里实在受不了,就老是跑出去,跑到街道上去。后来领导知道了,就把我调到这里来了。这里好,都是拆了旧房子新盖的,不阴,没有过去。你们哪里来的,你们像是上海来的;北方来的,山东的东北的,口音都很重……既然来这里旅游的,那就再去看看浏河,还有双凤。雨小了,太阳出来了,嗯嗯,再见再见……

雨后的沙溪桥头,开始有卖菜的农妇摆摊。她们粘了菜地里的湿泥的雨衣还没有来得及脱下来,就已经殷勤地招呼着过往的游客来买菜了。让人感到有点意外,但是想想又在情理之中的是:旅游者来旅游的时候买上一把菜,居然已经很是时兴:比城里新鲜,比城里便宜,大约算是所有旅游商品里最实惠的一种。

既往的与自然贴合的生活格局,成为一种旅游资源。不单是因为稀缺,更因为其中所蕴含的现代生活格局里所没有的,与天地贴近、与季节同步的生活样式。是它,勾起了我们永远也回不去了的记忆。

(0)

相关推荐

  • 苏州印象一水乡篇

    苏南地区地势平坦低洼,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因能处处见水,故有江南水乡之称.当地建筑依水而建,巧夺天工,因水有桥.船.台阶.码头..廊棚.绿树,塑造了极富韵味的江南水乡民居的风貌和特色.当然有商业气息修缮 ...

  • 太仓《沙溪》古镇

    太仓<沙溪>古镇 朵拉 05-31 阅读 1344 关注 来自话题 #去小镇旅行 1.3万篇 沙溪古镇位于太仓市中部,是一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沙溪古镇区内保存着明清临水建 ...

  • 太仓沙溪在世界出名了……

    不得了,太仓沙溪上了CCTV了 竟然还是国际频道 CCTV4频道 完整视频就在此! 建议在wifi下观看,没流量可以看下面文字版 [下面为文字版本] 沙溪古镇篇章以 "以退为进,海阔天空&q ...

  • 太仓笔记:江南的春天已近尾声,舒适依然

    梁东方 从拥挤燠热的车厢里走出来,不仅有一种终于下车了的解放感,而且还因为外面的空气温润香甜而来的额外的兴奋.站台上还带着春天意思的黄绿色的香樟树(因为春天漫长,春天的颜色可以保持更久),就是这样的兴 ...

  • 太仓笔记:河边的一片树丛

    梁东方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景,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人与自然相处的方式.江南的水乡格式是这一方水土上的典型形象,其在本地人看来也许熟视无睹的模样里有从北方的角度看到的异样中的兴致高昂.端详每一种植被,细 ...

  • 太仓笔记:立夏时节的夜晚骑车穿行乡间

    梁东方 骑车穿行城厢镇与上海相邻的农业保护区.这是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城市群中人居环境最好的乡间,其环境指数实际上远高于包括龙头老大上海在内的所有城市. 离开建筑高耸的城市,乡间从城市边缘骤然开始. 其间 ...

  • 太仓笔记:这个季节,温润的气候

    梁东方 温润是这个季节太仓气候的主调,不论早晚,这样的丝丝入扣的滋润无孔不入,在任何一个角度和任何一个位置上全方位地包容着包括你自己在内的万事万物. 这种细致的温润正是一次次让你在早晨起来,在夜晚蔷薇 ...

  • 太仓笔记:南郊村的早市

    梁东方 马路上有高高的围挡,看不见已经拆除了大半的南郊村.几个月后再来,绕过围挡,从村口上那一家没有围墙的院子边经过,看着草地上密集地开着的白色小花和白色小花后面稀疏的建筑之间的窄窄胡同,总感觉少了点 ...

  • 太仓笔记:我在有风的黄昏里的漫步

    梁东方 风吹麦浪的黄昏 高天上的流云突然失去了阳光的色泽 阴凉的云更适合这样眼目的怡悦 更适合我远远的徒步 徒步走在上海和江苏的边界上 因为行政界限而被保留为农业用地的广袤里 正有习习的风 吹来大地上 ...

  • 太仓笔记:蚕豆季

    梁东方 江南物产的丰富性,有一种体现就是随着季节上市的农副产品种类很多.很密集:这种本质上是农业社会天人合一,大地为人类的耕作所用的同时也依然保持着自己自然生态下的物产特征的现象,其共同特点就是只有这 ...

  • 太仓笔记:电站村外的麦地景观

    梁东方 印象中江南只吃大米,实际上现在多有一季麦子一季稻子的轮作,这使我这样的外人很惊讶.从发现江南也有麦地那一刻开始,我就对江南的麦地和北方的麦地的区别饶有兴致,就一直想长时间长距离地在江南的麦地里 ...

  • 太仓笔记:金仓湖外的麦田和树林

    梁东方 以前慕名而至,在金仓湖景区里游览的时候,经常会站在只有河没有围墙的边缘上,瞭望景区外的田野道路和大地景观:在平畴沃野河湖遍布的江南大地上,阡陌纵横之间的道路上车辆无声地滑过,沿着林荫路可以抵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