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而无味是为味
过年的一大主题,仍然是吃。
饺子不可少,大鱼大肉不可少,蔬菜水果干鲜果品瓜子花生小吃零食应有尽有。这时候的食物既是食物,同时也是仪式和寄托。
春节不仅是家家在吃,电视里放的也都是吃。每年必重播的《舌尖上的中国》,果然又在重播,还增加了一个新的第三季。
不过,《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吃片,为了形式主义的美感而牺牲了大部分的生活里的真实,将仅存的犄角旮旯里的厨艺展示出来的过程中,只字不提它们实际上已经在现实生活里基本上消失掉了的事实,让人误以为它们还普遍存在于普通的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人们调侃地模仿其中的句式的现象,实际上已经说明了大家对这种毛病的普遍认识。一味地用一种遮遮掩掩地虚假的平和诗意与传统源远流长的口气说话,与现实的反差实在是太过巨大。人们在形式主义的盛宴结束以后,甚至还在其中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了其相当程度上的荒谬。
在吃上精益求精固然是没有错的,但是在普遍事实中存在的问题却也不好回避。匮乏时代的记忆,实际上去之不远,还在起着潜移默化的补偿作用。不用说年纪更大的人了,即便是自己小的时候,不是也非常羡慕国营畜牧场的牲口吗!仅仅因为那些骡马驴牛,不仅可以吃带着棒子的整棵玉米、顶着缨子的胡萝卜、开着紫花的苜蓿,还经常能吃到像是过期点心一样硬硬的豆饼。
牲口可以吃到那样的美食,人却不能。孩子们经常性地处在一种对食物的无限渴望状态中,垂涎三尺,不可自拔。正是因为这样的心理记忆或者叫做心理创伤,从八十年代开始,过年就已经普遍形成了各种美食极大丰富的饕餮大餐的格局。
尽管现在中国也和国际接轨,逐渐有了所谓穷人胖、富人瘦的趋势,但是即便那些过年胖三斤的人,实际上也是在幸福地抱怨。这至少说明家庭关系良好,过年没有生气,没有龃龉,顺心畅意,顿顿吃得香,也就是生活在幸福中。
而穷人胖富人瘦的说法中,所谓穷人并非真的穷,而仅仅是不限口福,胡吃海塞;而所谓富人,则是知道爱惜身体、讲究养生之道,更主要的是有除了吃之外的更多追求。
穷富之别,其实不单纯是胖与瘦,更是表情。表情中那种似乎是幼稚的纯洁,那种积极向上的近于质朴的专注和真诚,正是这个时代里在世界舞台上真正的富人、懂得生活的人才有的特质。
为了中和过年好吃的太多太集中的问题,特意拿了些窝窝头来做主食。窝窝头的优势是,你可以尽情吃,不管怎么尽情一般也都只是吃一个而已。因为它不像大米白面那么光滑,难以下咽;因为它质地坚实,比重很大,咬一口是一口,绝对没有膨胀起来充数的巨大形式;也因为上述原因会吃得比较慢,慢了以后也就饱了,不会有什么吃东西的时候那种刹不住车的惯性。
而且蒸窝窝头的时候还有个好处,那就是可以将平时吃不下去,做不了的莜面豆面之类的东西掺到玉米面里去,真正做成对身体有益的杂粮窝头。在窝窝头的硬乏味中,我体会到了一种淡而无味是为味的快乐。
正是因为日常饮食之中的低盐低油无辣的清汤寡水状态,才使我们的味觉变得异常灵敏,使我们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一种婴儿式的纯正,来面对世界上的五花八门的味道。只有将自己做到无味,才能感受到世界的丰富。这个悖论经常被世人荒谬地反其道而行之,以为自己尝尽了人间的浓烈味道才不枉活一世云云。
这实际上在过年的时候会有比较集中的体验:肥甘厚味多了,集中了,反而让人心生厌恶,不仅减低了食物对人的吸引力,还让人陷于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慵懒与荒唐中,不能自拔。
而如果能坚持一段时间的淡而无味的饮食,整个人就会跟着变得清爽起来。就会重新世界对人生兴致盎然地津津有味:清空我们自己,纯正我们自己,使之不受任何味道的污染,正是让人身心健康、感受丰富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