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额书法对字体有何要求?王垿书法哪些特点与之契合?
遍观内府珍藏书画名迹
王垿是馆阁体书法家中之佼佼者。他曾任实录馆副总裁,清朝历代《实录》皆贮于乾清宫东暖阁内,王垿因此得观内府珍藏的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之真迹,眼界大开。其中尤以明代文徵明小楷,董其昌的楷书、行草,邢侗、张瑞图、王铎等人的草书真迹引起了王垿极大兴趣。前贤名作对王垿书法蜕变形成“垿体”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原清宫藏唐孙过庭《书谱》 现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馆阁体书法家群体
民国以后,在旧京馆阁体书法依然受到一定群体的推崇。擅长馆阁体的书家不乏逊清遗老、遗民、前清官员及受过馆阁体训练的士人,他们纷纷在各大南纸店、古玩铺悬润鬻书,像皇室成员溥儒、溥侗、溥伒,遗老朱益藩、陈宝琛、华世奎,末代状元刘春霖,名士宋伯鲁、邵章、冯恕、潘龄皋等。因此王垿书法亦其中代表人物之一。
遗老朱益藩行楷七言联
融汇诸体之长
细致分析,王垿最初习书从欧、虞、颜、柳入,自幼刻苦临习,后师从清末状元曹鸿勋,曹氏亦为清末擅长馆阁体的书法大家。受其影响,王垿所作楷书看似平和,却是常年临池和学养积聚所至。他的楷书虽有千字一面之不足,但亦是融汇颜体之厚重、欧体之法度、虞体之风韵、柳体之筋骨,故能熔铸成自家面目。
匾额题写对字体有何要求?
王垿题“同和祥”
王垿最见长者为榜书,故其所书匾额颇多,他深谙题匾之法,旧京中好的匾额一般喜用正统的颜或欧体楷书,一是楷书容易辨认,二来饱满的楷书象征着物阜年丰。而匾额对字体也有严格要求,一般为榜书,书写时要注意三个要点,一是笔划要粗,显得饱满,二是要横、竖、撇、捺相对寸楷要短而有力,三是字体中心部分比例要大,这样的字体雄壮、凝重、适宜匾额书写要求。
华世奎题写“正兴德”匾额
王垿书法契合了题匾的需要,加之他常年书写榜书,将欧、虞、颜、柳四体结合,用笔宽博而苍劲,飘逸而具法度,真如“凤凰展翅、芝兰秀出”,无怪乎时人也把王垿的书法誉为“垿体”。
世人对王垿书法的评价
除楷书外,王垿的行书取法二王,对《圣教序》致力最勤,但受欧书影响较深,即使手录诗稿,也一板一眼,无丝毫懈笔。
王垿行楷七言联
他还偶作隶书,但特点不甚分明,似取法邓石如,风貌与清人杨岘略有几分近似。
对于王垿的书法,民国时也并非人人推崇,如民国学者瞿宣颖对王垿书法就认为“实则陋劣不能成字也”,坊间也对王垿题匾字有“肥粗醒目,大小一致”之讥,这也代表民国时人对此种书法的另一种看法。
瞿宣颖像
如今,王垿书法已经变得不为人知,这种看似“千字一面”的书体似乎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被置于故纸堆中,但笔者认为其书法无论是在功力还是气度上都是不错的,且不谈他的风格有多么惊世骇俗,然而确是代表着清末官员、学者真实的书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