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迎旭教授治疗大肠癌用药规律的回顾性研究
大肠癌作为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生物学特性具有高复发和远处转移的特点。手术切除仍然作为治疗大肠癌的首选方法,同时现阶段临床常用的还有化学、放射、靶向、内分泌、基因、生物疗法等辅助治疗方法。中晚期大肠癌患者通过化疗可对其生存期起到明显延长作用,发展至今,已经有了伊立替康、奥沙利铂、卡培他滨等多种化疗药物,同时随着近年来贝伐单抗、西妥昔单抗等靶向药物与化疗药组成联合化疗方案,目前大肠癌中晚期患者化疗的有效率已得到明显提高,但化疗中原发和获得性耐药现象普遍,且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较大,这些都给大肠癌的治疗带来诸多困难。对预防大肠癌的根治术后复发和转移方面,中医治疗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已成为大肠癌综合治疗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放化疗毒副作用起到减轻作用,使病人生存期得到延长,同时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亦有明显的优势。 本论文包括文献综述和回顾性用药研究两部分。 文献综述从中晚期大肠癌的西医化疗以及大肠癌的中医治疗概况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回顾性用药研究方面,在建立门诊电子病历的基础上,收集郝迎旭教授接诊的38例大肠癌术后患者的有效处方,一方面使用频数法研究其临床常用药物及功效类别,回顾性分析郝迎旭教授的用药规律,总结其治疗大肠癌的学术思想和诊治经验。另一方面使用相关评价标准,应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类资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检验。所有统计结果当P<0.05时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以此观察使用郝迎旭教授的中药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和发生复发及转移的情况。 目的:分析郝迎旭教授治疗大肠癌的处方用药规律。 材料与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郝迎旭教授接诊的38例大肠癌术后患者的有效处方,使用频数法研究其临床常用药物及功效类别,回顾性分析郝迎旭教授的用药规律,总结其治疗大肠癌的学术思想和诊治经验;使用相关评价标准,应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类资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检验。所有统计结果当P<0.05时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以此观察使用郝迎旭教授的中药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和发生复发及转移的情况。 结果:本次研究收集病例38例,共172张处方,使用中药82味,涉及15个中药类别,总计用药2805频次。归纳出使用频率最高的32位中药,并对中药功效类别进行分析,总结居于前10位的中药分类。患者服用中药治疗后,临床症状不同程度改善,经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治疗后腹痛、排便异常、乏力、食少(P<0.05)缓解显著,有统计学意义,使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观察阶段仅2例发生复发,2例出现远处转移。 结论:郝迎旭教授从整体观出发,认为大肠癌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而非仅仅是局部的病变,更强调正气亏虚是本病发病的根本,针对于大肠癌的致病特点,郝迎旭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辨证经验和用药特色。总的原则是以辨证为基础,兼顾根治术后、化疗后或者放疗后的不同时期特点,组方用药。其中针对病因特别强调重视扶正培本,在顾护正气的基础上进一步祛邪抗癌,努力做到驱邪而不伤正的目的。
具体是补虚以补气养血为主,祛邪以活血化瘀、化痰散结、解毒抗癌为主,做到病证结合,攻补兼施,标本同治。郝迎旭教授运用中药治疗中晚期大肠癌术后患者,在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有效减少肿瘤复发及转移,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生存质量,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