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批国保--古遗址(1)
国务院已经先后于1961年、1982年、1988年和1996年公布了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次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我国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达1268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1年06月25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共518处。分6大类。
一、古遗址(共计144处)
*********************************
1.金中都水关遗址
金 北京市丰台区
2.泥河湾遗址群旧
石器时代 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
3.南庄头遗址
新石器时代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
4.西寨遗址
新石器时代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
5.代王城遗址
春秋至汉 河北省蔚县
6.井陉窑遗址
隋至清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
7.元中都遗址
元 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
8.柿子滩遗址
旧石器时代 山西省临汾市吉县
9.东下冯遗址
新石器时代至商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
10.晋阳古城遗址
春秋至五代 山西省太原市
*************************************
1.金中都水关遗址
金中都水关遗址是迄今所发现的唯一一处完整的金中都建筑遗址,建造年代约在1151—1153年间。遗址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外玉林小区,今凉水河以北50米处。水关遗址全长43.4米。
金中都水关遗址跨城墙而建,木石结构,水流经水涵洞由北向南穿城而出,流入护城河。现存的遗址主要有水涵洞地面铺石、两侧的残余石壁、进水口的“摆手”即城墙夯土等。
金中都水关遗址是迄今国内所发现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一处水关遗址,为金中都城和中国古代城市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2001年06月25日金中都水关遗址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泥河湾遗址群
泥河湾遗址群包括马圈沟遗址,小长梁遗址,侯家窑遗址,虎头梁遗址。位于河北阳原县东部,桑干河北岸,化稍营镇泥河湾村境内,位于桑干河上游的阳原盆地。在1978年被挖掘发现,距今约177万年前,远古的人类就活动在这片土地上。泥河湾标准地层记录了第三纪晚期至第四纪地球演化和生物、人类进化的历史,受到国内外地质、古生物、古人类及史前考古专家的极大关注。
1935年,法国考古学家步日耶来到中国,目的是想寻找亚洲的古人类化石,在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村被称为更新世早期的“泥河湾组”地层的下部采到一块石头。经他研究,确认为石器--“粗糙的手斧”。同时,他还观察了与石器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他认为其中有些骨骼有人工打击的遗迹,有些兽骨的额骨也残留着人工工作过的痕迹,有的鹿角,像是人工有意识地制成匕首。于是他将这些材料整理成一篇论文,发表在法国出版的古人类学杂志上,文章中推断,当时泥河湾一带曾经生活过北京猿人,甚至更早的人类。但是,在步日耶研究上述材料的同时,另一位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也在中国看见过这些标本,却不同意步日耶的论点,认为不是人工的痕迹,写了一篇发驳的文章,也同时刊登在同样的杂志上。这两位专家的争论,曾引起人们的很大兴趣,但由于一时之间找不到更多的材料参加讨论,这件公案也就慢慢地被学术界遗忘了。
直到197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两名年轻的研究人员沿桑干河调查旧石器遗址,在泥河湾之西700米的下沙嘴“泥河湾组”的粗砂层内找到一件具有清晰的人工打击痕迹的石器。1978年8月21日,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第四纪组的研究人员又进入泥河湾盆地考察,于阳原县官厅村的小长梁找到一处内涵极为丰富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泥河湾组"下部的地层中,称之为小长梁遗址。
2001年06月25日泥河湾遗址群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南庄头遗址
南庄头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南庄头村东北约2公里处(即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北庄头村与南庄头村接壤处),南庄头遗址发现于1986年,萍河与鸡爪河之间。泥河湾、周口店、山顶洞等古文化遗址环绕着它,是中国北方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距今10500~9700年左右,己发现的遗迹有5条灰沟、2座灰坑和2个用火遗迹。
出土遗物丰富,种类有石磨盘、石磨棒、骨锥、骨针、种子和少量的夹砂深灰陶、夹砂红褐陶片、石片以及水沟等人类活动的足迹,另外还有鼠、鸡、狗、狼、猪、鹿等动物骨骼,其中部分骨骼有烧烤、切割的痕迹。
2001年06月25日南庄头遗址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西寨遗址
西寨遗址位于河北省迁西县东部滦河北岸台地上,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年代距今6000余年。西寨遗址是一处集祭祀、居住、制陶、制石、渔猎于一体的大型史前遗存,反映了滦河中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及演化序列。遗址平面呈椭圆形,面积9.62万平方米,年代距今6000余年,发现有祭祀地、房址、器物堆积群等重要遗迹,出土遗物近5000件。遗址分两期,一期遗存年代稍晚于兴隆洼文化,而与上宅中期早段和新乐下层文化相当;二期遗存年代与赵宝沟文化大致相同。
1988年8月为配合大秦铁路建设工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唐山市文物管理处对遗址又做了详细调查、勘探,在铁路建设区内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为800平方米。其中T31、T32在T1—30的东南部,相距为200米。遗址发掘过程中共发现烧土面一处,灶一个,灰坑5个。
2001年06月25日西寨遗址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5.代王城遗址
代王城遗址位于河北蔚县代王城镇。城廓筑于周朝(大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56年)现有大约高2米,宽3米,周长9.7公里的城墙遗址,城址北为浅山丘陵区,壶流河由西南向东北绕城流过。
古代城就建在壶流河盆地之中,城内有金波泉、密河二水,均向北流出城外,汇入壶流河,城西部为盐碱滩地,东部城墙内外均为耕地。代王城、马家寨、北门子、城墙碾四村则坐落在古城遗址之上。
2001年06月25日代王城遗址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6.井陉窑遗址
井陉窑是历经隋、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的一处大型瓷窑址集群,遗址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中北部和井陉矿区,是一处分布面广、烧造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的古窑址群。井陉窑遗址对中国陶瓷工艺发展状况的研究有重要价值。在距2011年1300多年前的隋代,井陉窑已烧造了成熟的白瓷。井陉窑遗址于1989年被发现后重见天日,划定并公布了保护范围。
井陉窑有其独特的魅力。在其烧造历史中,均以烧制白瓷为主,绛釉、黑褐釉、黑釉瓷次之,也见有少量的天目釉、绿釉、黄釉器。白釉无论时代早晚,细瓷均为纯白,中粗瓷则白中泛青,到晚期(元代)则呈浅豆青色。
在第一次发掘中,五代层中还出土有代官字款的细白瓷盒片,第二次发掘中发现了金粉装饰的白瓷盘。在发现琉璃构件的同时也发现了烧制三彩器的线索。通过对井陉窑特征的确定,可以得知,山西的平定窑和盂县窑都属井陉窑系列。井陉窑烧造具有定窑白瓷印花风格的器物,井陉窑烧造品种以白釉瓷为主,一般采用盘碗里心刮釉叠烧法,具有典型的金代风格。从总体上看,所烧器物质量略逊于曲阳定窑瓷器,但其精品与定窑难分伯仲。
2000年冬天,有“中国古陶瓷鉴定第一人”之称的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在考察后提出井陉窑完全可以与邢窑、定窑、磁州窑并列为“河北四大古窑”。2001年井陉窑遗址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7.元中都遗址
元中都遗址元位于河北省张北县馒头营乡,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与当时的元大都(即今北京)、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齐名。它的建造者为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孙元武宗海山。元末明初明军在元中都设置兴和所。元中都由内、中、外依次相套的三重城组成,即外城、皇城、宫城。内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2360米。
***************************************
8.柿子滩遗址
山西吉县柿子滩旧石器时代遗址是中国目前距今2万至1万年间现存面积最大、堆积最厚、内涵最丰富的一处原地埋藏遗址;是山西省文物局“十五”计划重大主动性研究课题之一。2000—2001年选择了20个地点进行了定量阶梯式探沟发掘,水平清理、出土物的三维空间记录以及文化层沉积物的过筛和淘洗,基本搞清了遗址群内石器文化的分布范围、分布高程、分布密度、地质成因和遗址的埋藏性质。
2001年柿子滩遗址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9.东下冯遗址
东下冯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埝掌镇东下冯村青龙河两岸的台地上,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夏商时期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的典型遗址,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二里头时期城墙等遗迹的发现,显示出东下冯遗址具有的特殊意义。其年代经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1900~前1500年左右。公元前21世纪,夏禹之子启建都于此,即今东下冯遗址。史载:夏朝君主启率众从阳翟西迁到夏(华夏族故地),建都安邑。
1974年发掘,遗址内发现有灰坑、房屋、墓葬、水井、沟槽、陶窑等遗迹。出土物包括陶器、骨器、蚌器、铜器、石器、卜骨等。此外,还发现有二里岗时期的城址,城址南部呈曲尺状,城墙保存较好,城外还环有护城壕。
2001年东下冯遗址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晋阳古城遗址
晋阳古城遗址是中国一处重要的都城遗址。是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文物局重点关注的大型城市遗址保护展示项目。遗址面积大约20平方公里。遗址内以自然耕地为主,西高东低,是一处春秋至五代时期的遗址。遗址分为古城遗址和寺观墓葬遗址两部分。以晋阳古城遗址为中心,周围依山势分布众多的寺观建筑,同时在西山脚下缓坡地带,广泛分布着墓葬遗址,总面积达200平方公里。
晋阳古城创建于春秋中晚期(公元前497年),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北齐时的陪都、北汉的都城、唐代的北京。城址有西城、东城、中城、太原府、晋阳宫城、大明宫城、仓城、罗城等。三家分晋、西汉戍边、东魏霸府、北齐别都、盛唐肇基、五代战乱,历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都和晋阳古城有着密切的关系。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灭北汉,一炬焚烧晋阳,继而引汾水灌之,古城被夷为平地。
1955年,考古工作者在古城营村附近发现了三十余件石刻造像,造型别致;1962年,考古工作者在晋阳古城地区发现了数段古城墙和三座小城遗址。一是罗城村附近的罗城遗址,相传为北汉所建;二是晋源镇西北古城墙出土唐代遗物;三是南城角村和古城营村一带的古城址,相传为大明城。
发掘已确定的宫殿、城门、道路、里坊区等重要的建筑遗迹,可以采取地下封存、地上抬高原址保护展示。对出上后更适宜保护的建筑遗址,可以采取搭建保护棚进行原址原貌保护展示的方法。
2001年晋阳古城遗址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