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藩 治慢性肝炎经验
徐景藩 治慢性肝炎经验 (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 414人已读
慢性肝炎以病程长,症状迁延,肝功能不同程度受损为其特点。徐老认为,论治肝病需顺其体阴用阳之性,重视扶正祛邪,尤其对慢性肝炎更要注重柔肝养阴,使阴血充足,方能化气为用,职司疏泄之权。而阴虚则火旺,火旺则液亏,正不御邪,病难痊愈。慢性肝炎多呈阴虚邪恋之候,阴虚则病长,阴足则邪退。一般慢性肝炎常由湿热邪毒久羁致病。热为阳邪,亢盛每易伤阴;湿郁经久生热,亦必伤津耗液,况慢性肝炎多由急性病毒性肝炎转变而来,病之早期,或因过用苦寒,或多用辛燥,亦常导致伤阴;也有素体阴虚之人,初感湿邪亦易从热化,故慢性肝炎表现为阴虚证型者甚是多见。
一、养肝阴以柔润为先徐老认为,肝阴宜养,法在柔润,取药宜甘。盖阴主内,性静,喜柔。“柔”者缓也,柔能制刚;“润”可生津,津液足则血有泊;“甘”能补能守,其性和缓,能缓肝之急,助肝之用,益肝之体。 关于养肝阴之法的运用,临床以见头晕耳鸣,目涩口干,胁肋隐痛,夜寐多梦,尿黄便干,舌红苔薄,脉细或数,肝阴亏虚者,用之为妥。但若未见上述症状,但大便不溏,苔不腻,湿不重者,亦可辨证用之。而若肝阴明显不足,养肝阴后依然未效者,为难治之候,预后不佳。徐老所用柔润以养肝阴之方,主要是一贯煎和费伯雄调养敛肝饮加减。常用药物有:当归、白芍、枸杞子、女贞子、穞豆衣、北沙参、石斛等。
二、病机复杂,重视整体配伍用药徐老认为,慢性肝炎的治疗除了应重视柔润以养肝阴之外,因肝病病机复杂,一般都会出现多脏器的功能改变,故在临床用药时,还应注重整体,善以配伍用药。原则上则体现:养阴不忘调气,治肝不忘实脾,扶正不忘祛邪。具体配伍方法如下:
(1)养阴配以调气疏肝:肝体阴用阳。气郁化火则伤阴,阴亏血少则气滞。气行则血行,气和则阴顺。慢性肝炎兼气郁之症,宜柔中兼疏,以使气血调和,同时亦可避免养阴而碍胃。取药轻疏柔和而不伤阴,常用有:郁金、合欢花、绿萼梅、生麦芽等。其中,生麦芽甘咸微寒,既可疏肝又可健脾胃,药性平和,为徐老常用之药。
(2)养阴不忘益气健脾:肝主疏泄,脾主运化,乃气血生化之源。肝之阴血赖脾之资生,养肝之药需脾之运化吸收,故在养阴之际,配伍健脾之品,是为常法。药有:山药、太子参、白术、炙甘草、大枣、鸡内金等。其中,山药甘平,既益气又养阴,健而不燥,补而不腻,为补虚要药。大枣既益气又能生津、和阴、调营,亦为配伍之佳品。
(3)配用清热解毒:慢性肝炎病理过程表现为邪正之间的斗争及其消长变化,存在着虚实兼夹的矛盾。临证应扶正祛邪,而不是置邪恶于不顾。当虚多邪少时,以扶正为主,佐以祛邪,遇到邪实反复为主要矛盾时,还当以祛邪为主。常用清热解毒剂,药有:蒲公英、凤尾草、紫草、夏枯草、石见穿、半枝莲、败酱草等。并根据病情之不同,选用其中的三、四味药。如此养阴用甘、清热用寒,既可生津又能清热,柔中有刚,补不忘泄,促使邪去正安。
【病案举例】 朱某某,女,25岁。1983年1月10日初诊。 患者乙型肝炎2年余,肝功能反复不正常,HBsAg持续高滴度。虽临床症状不明显,但舌质红少苔,脉细弦。肝功能检查:麝浊11IU,谷丙转氨酶328IU,锌浊16IU,HBsAg滴度1∶512。辨证为肝阴不足,余毒内恋。给予养阴清泄剂,药用:当归、白芍、生地、石斛、蒲公英、凤尾草、紫草、泽泻等治疗,服药20剂后,肝功能复查正常,HBsAg转阴。后以此方加减运用,肝功能持续正常,HB?sAg未再反复。
刘献琳 调补为主治慢性肝炎经验 (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 549人已读
刘老认为慢性肝炎多为虚实夹杂证,而且以虚证为多,又因肝之病多以肝之疏泄失调为其主因,故治疗上应以调补法为主。以下就是刘老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
一、健脾舒肝法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性喜条达,为疲极之本。慢性肝炎多以肝郁脾虚,肝脏肿大、质韧,肝功能、血清蛋白异常为特点。临床上常可遇到,有些医生见到患者肝大质韧,常喜用活血化瘀软坚药进行治疗,但用药愈多肝功能反而愈坏,病终不得解。其实质是不知肝功之所以能保持正常值,与其他脏器的互相调节是紧密相关的。华岫云说:“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以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指出肝脏之功能正常,是有一定条件的,任何有关一脏发生障碍,均可影响到肝,而使其功能失常。故应强调整体的治疗,使各脏功能协调,临床症状自然消除,肝脏功能就会修复。慢性肝炎以虚为多,实证少,临证既久,逐渐发现肝功异常,有其一定的辨证治疗规律可循。如凡硫酸锌浊度及麝浊、麝絮试验异常或血清蛋白电泳γ球蛋白升高者,均是脾气亏虚,正气不足之证。其临床表现多为肝区胀痛,肝脏肿大,质软或韧,倦怠乏力,食欲不振,食后腹胀,舌质淡胖有齿印,苔薄白,脉弦细。病机为:肝郁脾虚,正气不足。治当:舒肝健脾,益气扶正为主。药用:当归、白芍、柴胡以养血舒肝;黄芪、党参、白术、茯苓以健脾益气;香附、木香以理气止痛;佐陈皮、半夏、三仙以和胃助消化。黄芪、党参用量需大,一般为黄芪30~40g,党参15~24g。坚持服之,1个月即可见肝功能好转或恢复正常,最多3个月肝功能就可完全恢复。
【病案举例】 王某某,男,50岁,1983年3月12日初诊。 患肝病已数年,近3个月来,肝功能越治越坏,3个月后有出国任务,心急如焚。陪同大夫出示一处方,药用:当归、赤芍、川芎、鳖甲、三棱、桃仁、红花等相杂为方。询其状,则倦怠乏力,肝区胀痛,脘闷纳呆;诊其脉弦细无力;查肝在胁下二横指而质韧;察其舌淡胖有齿印,苔薄白;肝功能化验谷丙转氨酶正常,碳酸锌浊度20IU以上。诊为:肝郁脾虚,胃失和降。治以:舒肝健脾,益气和胃为法。药用:当归15g,白芍9g,柴胡9g,云苓15g,白术12g,香附12g,木香9g,黄芪30g,党参24g,陈皮9g,焦三仙9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2次服。共服24剂,连服6天停服1天。服药1月后,症状减轻,复查肝功能好转。又按原方继服1月,肝功能完全正常,自觉症状也全部消失,遂按期出国,返回后又来复诊,言在国外非常劳累,回国后工作亦十分紧张,但复查肝功能仍正常。
【评按】 这种舒肝健脾,肝脾并治的方法,对于治疗慢性肝炎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黄芪、党参是纠正血清蛋白异常的有效药物。 除此之外,肝硬化腹水之症,多为慢性肝炎转归而来,除腹水征外,多以血清总蛋白值低及白蛋白/球蛋白倒置为特征,纠正方法仍按上述原则进退用药,扶正与利水并施,务使其肝功能恢复正常,疗效才能巩固,否则,徒利其水,不扶其正,腹水很难消除,即或腹水得减,亦必不能巩固。为此,刘老在临床上,多以当归、白芍、柴胡养血舒肝;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健脾;茯苓、泽泻、猪苓、车前子、玉米须利水;佐陈皮以和胃。黄芪、党参仍宜重用。兼夹阴虚者,重用沙参、麦冬以清肺养阴亦可。
二、润肺养阴法一般认为,肝硬化腹水当以阳虚为主,故多从肾论治,或滋阴利水,常用方药为六味地黄汤或猪苓汤加减。但事实上,肝硬化腹水兼阴虚者大有人在,若用上方治疗,疗效往往不够理想。刘老也认为,滋肾不如润肺,因肺为水之上源,肺之清润肃降功能恢复,则通调水道的功能自然增强,每重用沙参30g、麦门冬15g以养肺阴,确能提高疗效。
【病案举例】 张某某,男,42岁,农民,1984年秋会诊。
腹如抱瓮,小便短少,肝区疼痛,疲倦乏力,脐突如拳,阴囊肿大,明亮如晶,腿脚浮肿,足心已平,缺盆亦平。唇部色黑,脉象弦细,沉取稍滑,舌质红少苔。肝功能化验:谷丙转氨酶正常,硫酸浊度20IU以上,白蛋白1?8g%,球蛋白3?2g%,选用活血利水药治疗,病情不减,反愈来愈重。水肿病以唇黑、脐突、阴囊腐、足心平、缺盆平、脊背平为六绝。今六绝已占其四,证属难治,预后较差。但尚有两个有利条件,一为年龄正当壮盛;二为第一次腹水;据此尚冀一戈。诊为:肝郁脾虚,阴虚水阻。遂以:舒肝健脾养阴逐水为法,药用:当归15g,白芍9g,柴胡9g,白术15g,茯苓、茯苓皮各30g,泽泻18g,猪苓18g,玉米须30g,黄芪40g,党参30g,北沙参30g,麦冬15g,陈皮9g,甘草3g。水煎第一遍开锅后再煎40分钟;第二遍开锅后再煎30分钟,每日1剂,连服6剂,休息1日,嘱服1个月。查腹水消去大半,肝功能好转。又嘱其按原方继服1个月。患者来信云:腹水全消,肝功能化验结果:1年多来蛋白倒置第一次转为正常,惟硫酸锌浊度为16IU。遂去淡渗利水之品,仍按上述治慢肝机理。月余后患者登门复诊,面色红润,饮食行动如常,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遂调理以巩固疗效。
三、滋补肝阴法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每以谷丙转氨酶升高为特点。据临床观察,转氨酶之所以升高,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肝经湿热, 其舌苔多黄腻,治以清化肝经湿热为法;药用:柴胡、黄芩、山栀、龙胆草、板蓝根、半夏、云苓、陈皮等。湿热去、舌苔退,谷丙转氨酶自会下降。二是肝阴亏虚,多舌红苔少或无苔,治以滋养肝阴为法,药用:沙参、麦冬、生地、当归、乌梅、川楝子、五味子等。肝阴复,舌苔生,谷丙转氨酶自会下降。
【病案举例】 许某某,女,47岁,1977年7月11日初诊。患者言1977年3月3日因患急性肝炎入某医院治疗,5月3日临床治愈出院。刻下见右胁痛10余天,昨日发烧,体温38?5℃,恶寒,脸部红赤轰热,口苦,胃纳一般,大便稀,日2行,便前腹痛,小便黄,口渴欲饮水,脉弦细,舌质尖红,苔白腻。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348IU,硫酸锌浊度试验正常,白细胞16700/ml,中性占86%。诊断:急性肝炎复发。辨证:肝经湿热蕴毒,横逆脾胃。治以疏肝清热利湿解毒为要。药用:柴胡12g,黄芩9g,杭芍15g,半夏9g,云苓18g,陈皮9g,白术12g,龙胆草6g,板蓝根30g,秦艽15g,金银花30g,连翘15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2次服。服6剂,发烧退,恶寒止,便前腹痛亦除。惟恶心乏力,上方去金银花改龙胆草9g,加藿香、木香各9g。于1977年8月12日五诊,诸症已除,复查谷丙转氨酶亦正常。随访8年未见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