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52周教练指南》第114天:与问题生活
阅读
你要学会与问题共同生活,而不是去解决问题。等你到我这个年纪的时候,你的身体就会到处都是问题,如果你不想被问题所扰的话,那你就得躺在棺材里了。(彼得.德鲁克对话吉姆.柯林斯,1999)
解读
这段对话发生在德鲁克90岁大寿的前夕,就是在这一年,德鲁克先生写下了那本经典之作《21世纪管理挑战》,吉姆.柯林斯(财经作家)就在这一年有幸跟彼得·德鲁克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长谈。现在回顾起来,那天的对话相当精彩。柯林斯说“大多数的经理人都被问题所扰”,德鲁克回答说:“你要学会与问题共同生活,而不是去解决问题。等你到我这个年纪的时候,你的身体就会到处都是问题,如果你不想被问题所扰的话,那你就得躺在棺材里了。”
一句朴素的对话牵引出一个不同的思路,我们常常满脑子想的都是:“我们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德鲁克告诉我们说:“经理人真正该知道的是,如果没有问题存在,他们也就不能存活了。他们不能老是想着把问题解决掉。”他以90岁高龄的角色来告诉大家:你不需要解决所有问题,你要与问题共存,然后把注意力放到机会上。
于是再次想起了以色列,这个人口仅有全球总人口的0.2%的国度,却出了16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占诺贝尔奖总数的20%的国度,科技对GDP的贡献率高达90%以上。犹太人终生都和问题生活,问题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前不久一位同事前往以色列,为我印证了一个事实:我们中国学生回到家里,家长都问:“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知识?”犹太学生回到家里,家长却问:“你今天问了什么好问题?”前者的落脚点是“学知识”,而后者的侧重点是“提问题”,这正是其与问题共同生活的态度最鲜明的表达。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袁振国先生在《反思科学教育》一文中写道:“中国教育注重解决问题,教育是要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了,以没有问题为旨归。而西方教育注重提出问题,教育是看学生能够提出多少问题,以产生问题为高效。因此,中国教育越往后去,问题越大。”
思考
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最常见的问题是什么?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困扰着我?
如何要把这些问题当做生活的一部分,我的视角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如果可以跳出问题的视角,我从中又可以发现什么样的机会?
彭信之
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德鲁克创新工坊
微信号 : Druckershuodedui
新浪博客、知乎、喜马拉雅:@彭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