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战绩一般,后世文人为何会将战功少的李广,塑造成悲情英雄?
李广在七国之乱中就身居行伍,而卫青则是以外戚之身得居军队总指挥之位,所以这也可能是李广愤懑不平的地方。而与其说卫青幸运倒不如说汉武帝幸运,他在战争中抽到的第一个外戚是卫青,而不是李广利。
在找不到敌军主力前提下,卫青通过军事常识,加上情报分析,和军事直觉果断分兵,长距离索敌,由于各部均是经验丰富的老将,所以分兵索敌就是准备与敌人决战,而且情报有误卫青确实不清楚自己面对的是匈奴王庭主力,但不管如何从后世唐名将做法可以看出,各路都会互派斥候进行联络,所以决战时卫青压根不怂,只要自己稳住,两翼合围,就是鹤翼阵。匈奴主力就会被吃光,而卫青部都会有功,可以封侯,增益,结果仗打完了李广才姗姗来迟。
李广自己性格有问题,过于疏狂,卫青霍去病从不迷路不是一局自带gps能解决的,他两战前情报准备足,带着匈奴向导,甚至军队有不少匈奴人,花了很多心血。给李广配了张骞,他甩下人家带着小部队跑了,一头进了包围圈。同样是莽,霍去病在敌人大军中来去自如,从没被包围过,李广出去四次,两次被包围两次迷路,作为野战将领显然是不合格的,他就擅长防御守城。
汉朝一个农耕文明弄骑兵有多难吗,也就汉武帝这种狠人敢耗尽国力干这事,而贯彻武帝战略最彻底的就是卫霍,以快打快,以机动打机动,对于想创建功业下了难么大本钱武帝来说,只能把主力交给有才能的人。李广只适合做守将,能做到千里奔袭,一击必杀的只有卫霍。
历史上那些那些文人把李广塑造成一个悲情英雄,主要还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怀才不遇,认为自己跟李广一样,有才华但不受重用。文人傲气作祟看不起那些当朝掌权者,认为他们是靠媚上才能坐上高位的,所以就有意无意的贬低卫青,认为他是靠外戚的身份才能成为大司马大将军之位,而李广却应为不会媚上才不受重要,难封侯。
不自觉地把自己带入了李广的角色,所以就写诗歌颂李广。加上太史公当年有意无意的抬李贬卫,更给了后世文人歌颂李广的来源。其实说句实话,中国历史上哪朝哪代不管昏君明君,能爬上高位的哪个不是大风大浪经历过来,后世说是名臣奸臣也好,哪个的政治能力,政治手腕,政治智慧都比那些自认为怀才不遇的诗人强太多了。
他们看不起卫青,看不起当朝那些媚上的掌权者们,却从来没有想过,卫青为什么能成为大将军,不止他姐姐是皇后,他取得了汉武帝时期第一次与匈奴大规模作战的胜利,开启了大汉武对外用兵时代。或许不是他们没想过也可能是不愿去想,所以就跟当年玄宗当年赐金放还李白一样,玄宗何等人也,身上流着的可是千古帝王模范李二凤和第一女帝武则天血脉,开创了开元盛世的男人,李白这种人写诗天下无双,至于做官很有可能为祸一方。
其实中国历史上最顶尖的诗人大部分都是这样,才气无双,饱读诗书,可是政治智慧太差了,所以写诗的就让他去写诗,给这个世界给后世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至于政治就别掺和了。就像李广箭术无双,可是一到打仗就不行。但是后世那些诗人就不知道或者说知道但也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就有了所谓的卫青运气好,李广运气不好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