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vs美的课后作业

我是在2015年股灾后买入格力的。并在2018年末前后,将格力全部换成了美的,并持有至今。

由于持有了两只公司的股票几年时间,也就自然了解了一些零散的知识。这次借唐朝老师留作业的机会,尝试整理总结一下。

第一部分:股东回报

年收益率

首先是回溯公司上市后给股东带来的回报。

我猜唐朝老师应该是使用从祖师爷巴菲特一脉相承的方法,在计算时,通过将每年的分红全部买入股票,来分析整体的收益情况。

但我打算尝试另一种方法,把每年的收益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股价上涨的收益,一部分是分红的收益。其中分红的收益即股息率,使用“当年股息率 = 当年每股分红 / 当年年末股价”的方式计算。

我觉得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更直观的看出分红对投资收益的影响。

由于2013年美的集团吸收合并了原上市公司美的电器,为了能稍懒一点,我统计了最近7~10年的数据。

首先,格力、美的两家公司,近年来给股东的回报都非常可观,格力在年化27%左右,美的稍高一些,在年化37%左右。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格力、美的这两家公司与常见的其他企业不同,股息率非常高,格力在4%左右,美的在3%左右,都接近了理财收益。

也就是说,投资这两家公司,如果股价没涨,那么靠着分红收益就相当于存了理财;如果股价上涨了优秀公司的平均值12%,那么算上分红收益,就达到了15%的投资小目标。

分红

说到分红,企业分红的多少,应该是由需要留存多少资金为未来投资决定。有项目需要投资花钱,而账上现金不多的情况下,应该少分红。反之没有重大投资,而账上现金充足的情况下,应该多分红。

另外,因为“股息率 = 每股分红 / 股价”,如果企业能够在股价低迷的时候多分红,在股价高涨的时候少分红,则可以给股东创造更大的收益。

那我们就看一下两家企业的分红占净利润比重,以及账上现金、市盈率PE的关系。

格力的现金状况一直很好,2016年之前一直保持着高分红,但从2017年开始,分红占净利润比一直在30%左右的低水平(2018年的48%是年中和年末各分红一次的总和,年中分红实际上是相当于补发了2017年的分红),这与上千亿的现金放在一起看并不合理。

之后,2020年,股价相对历史来说已在高位,但公司决定以106%净利润的比重进行分红。不仅2020年格力赚来的钱全部都分给了股东,还额外多发了12亿分红。

为什么2020年分红突然这么慷慨了呢?

2021年6月20日,格力公布了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各高管、核心员工可以按50%的价格认购股份,其中董明珠拟认购8.3亿元,另外6位高管各认购1660万元。只要通过股东大会决议,就可以立即获得浮盈100%。

不能说有直接关系,但2020年分给董明珠的1.8亿元分红、珠海明骏的35亿分红、京海的20亿分红,多少能帮助董明珠交纳点认购资金吧。

因此,我认为从分红上看,格力近几年有些不合理,或许实际资金有些特殊使用的情况,也或许是管理层的个人意识太强了。

而相对来说,美的则是每年保持着40%+的分红比例,中规中矩。

经营情况

公司的股价涨幅,又是由公司自身的净利润增长及市盈率两方面推动的。

近5年,格力的净利润年增长12%,市盈率年增长9%;

美的的净利润年增长14%,市盈率年增长18%。

两家公司都达到了优秀公司的增长水平。

按每一年的情况细看一下,可见美的的净利润增长很平稳。

国内空调近几年市场不如之前持续增长,而美的早早就开始布局国际化,而且小家电的规模也做的很大了,所以经营情况很稳健。

这大概也是其更受市场青睐,市盈率长期高于格力的原因。

相比来看,格力的增长起伏比较大。

一方面,格力主要的收入是来源于国内空调的销售,因此营收受国内空调销售情况影响很大;

另一方面,则是受董明珠的个人风格影响。董明珠喜欢制定目标,为了达到目标,会在某些年份强行增加营收,导致后面年份动力不足营收下滑。

第二部分:空调

对格力和美的来说,最重要的产品都是空调。2020年,格力空调营收占了主营业务的90%,美的空调营收占了主营业务的43%。

2020年,格力空调营收1179亿,同比-15%,毛利率34%,同比-3%;

美的空调营收1212亿,同比+1%。毛利率24%,同比-8%。

格力空调作为国产高品质的代表,毛利率常年高于其他同行。

美的空调营收经过几年的稳步增长,在2020年首次超过了格力的空调营收,而格力空调已经是连续2年超过10%的下降了。

说起空调的需求,一般有新安装空调和更新换代两种情况。

新安装空调,主要是购买新房后的需求,一般会在装修时安装,房间数量越多,安装空调的数量也越多。当然也会有一些购买二手房后添置空调的情况,以及气候变化给北方地区带来的新需求,但这些需求相对来说应该占比不大。

那我们看一下空调营收与购买新房的关系。空调营收采用格力、美的的数据。购买新房情况,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商品房销售面积的数据。

可以看出,空调营收的增长情况,基本上晚于商品房销售面积一年的时间。

例如2014年商品房销售同比-8%,2015年格力、美的空调营收同比-29%、11%;

2016年商品房销售同比+22%,2017年格力、美的空调营收同比+40%、43%。

那么自2018年起,商品房的销售增长几乎保持停滞状态,因此空调行业2019、2020年处于停滞甚至下滑的形势。

而根据国家目前对房地产的政策预期,未来几年的房地产市场不会出现火爆的情况,所以新安装空调的数量应该也不会有大幅增长。

从空调的更新换代来考虑,受这么几种特性影响。

1、空调的技术变革很慢,十年前的空调,和现在的空调,在制冷方面一样使用,甚至很难感受到多少区别。

2、空调的质量大多很好,尤其是大厂出品的空调,损坏的概率很低,一个空调用十多年很正常。而且现在空调的重要部件压缩机,格力、美的都保修6~10年,也侧面体现了空调的质量过关。

3、空调的安装相对其他电器很麻烦,拆卸旧空调还要收拆机费,所以能用的情况下,一般人不会主动去更新换代。

因此,一般来说,只有在空调达到寿命时,才会换新机。那我们可以按照大致的寿命10年左右来考虑。

据产业在线提供的国内空调总销量数据,空调在2010年~2016年,销量在每年10000万台左右,较2009年前的6500万台相比,有约4000万台的提升。

目前这个年段的空调逐渐进入更新换代的时间,因此更新换代的空调数量应该会逐渐上升,毛估为每年新增700~1000万台左右,大概可以带来5~7%的年销量提升。

因此,总体来说,未来几年的空调销量,应该会有一个5%~10%的年增长。

然后,我们尝试计算一下空调单价的变化。

由于格力和美的都不披露各自的空调销量情况,那我们只能利用产业在线提供的国内空调总销量数据模糊计算一下。

国内空调总销量2011年为10912万台,2020年为14146万台,十年时间上涨了30%。

格力的空调营收2011年为748亿元,2020年为1179亿元,十年时间上涨了58%。如果假设其销量上涨了30%,则单价上涨了158%/130%-100%=22%,相当于年化上涨2.2%。

美的的空调营收2011年为638亿元,2020年为1212亿元,十年时间上涨了90%。如果假设其销量上涨了30%,则单价止涨了190%/130%-100%=46%,相当于年化上涨4.3%。

因此可以得知,空调单价上涨幅度基本在年化3%左右,与CPI接近。

综上所述,从未来的销量和单价考虑,应该可以有一个低速的增长。

然后看一下格力、美的空调的差异。

说起格力空调,人们有一种优质、高端的感觉,这可以说是格力的基因。格力在早年间,就开始追求高质量。

格力工厂工作规范,成品率高,美的还曾经因为挖了格力工厂的中层管理人员,被董明珠大骂是小偷。

格力对供应商要求严格,多年前就要求采购商品通过高标准检验才能入库。另外2020年报中,378亿元的其他业务收入,就是格力为了保证上游供应商采购原料的质量,自己先批量采购高品质原材料,再转卖给供应商取得的收入。

甚至说有人拆解过格力空调和美的空调外机,几乎同样尺寸的外壳,格力空调的重量要比美的空调重上几斤。

而美的早年的质量相对要差很多,但经过逐年的改善,现在已经没有明显的差异了。

而说起技术能力,格力和美的都是开发一代、研究一代、储备一代。

看市场上在售的空调,双方的技术旗鼓相当。若看未来技术,双方的研发费用也不相上下。所以两者的水平是一致的。

但是,看2019、2020两年的经营情况,格力空调营收均下降超过10%,而美的营收均为增长。我们不禁要思考,是不是开始出现抢占份额的情况了?

我认为主要是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格力的销售主要是国内市场,2020年内销1104亿元,占比85%;而美的的国际化战略实行较早,2020年内销1631亿,只占比57%。近两年的国内市场需求减少,但国际市场需求还是正常的,所以美的扩张了优势。

美的在2011年时,出口额为417亿,占总营收的33%。2012年提出了国际化的目标。2020年,出口1211亿,占了营收的48%。更厉害的是,出口产品的毛利率为25%,接近国内销售的毛利率了。

中国产品制造的能力很强,但是品牌不受发达国家的认可,因此出口产品大多采用贴牌或代工的方式,毛利率很低。而美的在国外已经树立了自己的品牌,这才是国际化的难点和重点。

相对来看,格力在2011年时,出口145亿,占营收的19%。2020年,出口200亿,占营收的15%。10年时间出口额仅增长了55亿,占营收比还下降了4%。而且2020年的出口毛利率为12%,说明格力的品牌并没有在国外得到认可。“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的宣传语有点名不符实。

另一方面是随着线上购物的趋势,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及直播带货的影响,人们开始更多的尝试在线上买空调。格力年报提到,2020年整体家电市场的线上零售额由2019年的41%提升至50%。

格力的空调毛利率高于美的,同级别的空调售价也高于美的,这更利于在线下实体店销售,在实体店购物的顾客会更愿意为品牌付费。

而在线上,顾客可以很容易的对比各厂家空调的价格和性能,同样作为一线厂商,美的空调的性价比高于格力,因此美的再次获得了优势。美的年报中也提到,空调2020年的线上市场份额由2019年的30%提升至36%,排名第一。

第三部分:生活消费电器

2020年,美的的消费电器营收1139亿,占总营收的39%,接近空调43%的占比,是美的营收及利润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美的做消费电器的历史是悠久的。

自美的电器(000527)上市后的第一份年报——2001年报中显示,就经营了风扇、电饭煲的业务。

同时,美的电器的控股股东美的集团,还经营着其他消费电器的业务。

2007年,美的集团将冰箱、洗衣机业务注入美的电器。

2013年,美的集团吸收合并美的电器,将其他的小家电业务一并上市,就是现在的上市公司美的集团(000333)。

从美的集团提供的历史数据来看,除空调外的消费电器,自2010年有数据披露开始,就一直与空调的营收接近。可以说消费电器一直是美的的另一个重要部分。

按产品来说国内的消费电器。

冰箱,海尔是绝对的领跑者,市占率接近40%;美的是第二名,15%左右。

洗衣机,海尔是第一名,市占率在40%左右;美的是第二名,30%左右,美的在入主、收购小天鹅之后,研发洗衣机的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油烟机和燃气灶,老板、方太是第一梯队,美的、华帝是第二梯队。

洗碗机,西门子、方太、老板、美的在激烈竞争。

热水器,海尔、美的、A.O.史密斯、林内、能率等在激烈竞争。

除此之外,其他的小家电,几乎美的都是市占率领先的。

美的的消费电器,经常被诟病质量不好,但我认为平民消费级的电器,就没有质量大幅优于同行的。而美的以前的质量问题,反而把售后服务给磨练好了,这倒成了一个优势。

而在小家电领域,美的品牌优势极大。有些年轻人可能喜欢小米、小熊,还有些人可能喜欢苏泊尔,但是对于大多数对电器了解不多的老百姓,一定是选美的或者海尔,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大品牌。

看看美的在年报中对生活家电的介绍。

纵观各品类全年市场发展表现,传统品类市场增长乏力,如电饭煲全年销售规模为16.1亿元,零售额同比下降13.2%。新兴健康类小家电市场获得快速发展,客群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也侧重出许多小众品类,如榨汁杯、多士炉、料理棒、早餐机等…………;此外,针对宠物的智能小家电产品也成为增长的“风口”。…………

当小家电的增长,靠新兴品类推动的时候,美的的优势就可以更好的发挥。

一方面,美的相比其他企业,有着丰富的小家电研发优势;另一方面,当新品类没有多少知名品牌时,美的品牌可以迅速成为消费者的选择。

除此之外,美的自2018年起,开始推动高端品牌COLMO、互联网品牌布谷、年轻品牌华凌。其中高端品牌COLMO的推广力度很大,主打高端科技感,并逐步替代了原有高端品牌比佛利的资源,目前看起来COLMO的品牌营销做的挺好,可以期待美的向高端产品的进发。

所以说,美的的消费电器有着很大的优势,保持平衡增长,并保持行业地位,问题不大。

2020年,格力的生活电器营收45亿,占主营收的3%,由于没有具体信息披露,大概估计盈利非常小甚至亏损。

格力做生活电器也是有历史可溯的。

2000年代初,格力电器的空调业务风生水起,当时的控股股东格力集团趁机迅速开展多元化业务,做了很多种类的生活电器,并以格力的品牌对外销售。但是由于格力集团的管理、制造能力较弱,制造的生活电器质量差,让格力品牌的口碑急速下滑。为此格力电器与格力集团发生巨大分岐,掀起了“父子之争”。

2006年,双方达成和解,格力电器收购了格力集团的生活电器业务,同时时任格力电器董事长的朱江洪兼任格力集团的董事长,彻底解决了争夺利益的问题。

之后,朱江洪定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国内空调的空间还很大,把空调做好就有足够的发展了,于是格力电器一直没有重点发展生活电器的业务。

直到空调业务下滑的2015年左右,格力重新开始重视起生活电器。

2016年,发布大松电饭煲,这是格力在广告上投入最多的品类。

2018年,格力收购晶弘冰箱,这是由格力经销商创建,经营多年不力的品牌。

2018年,发布格力洗衣机。

格力给生活电器定位的是中高端档次,这也符合格力一贯的品牌定位。但是采用的多品牌战略,没有体现出意义,反而增加了宣传难度,不太清楚管理层的考量。

另外,生活电器也是需要技术积累的,在研发费用上,美的常年高于格力20~40亿,很大一部分就在于生活电器的研发。

比如美的开发鼎釜IH电饭煲,为了让气泡能够360度不断翻滚,从而让米饭受热均匀,就花了3年时间研发,用了两吨米,用20台产品不断的煮饭测试、验证,每台产品都至少要煮1000锅米饭。而日本的高端电饭煲,更是经过了数十年的技术沉淀。

说到这,我以前认为,只要企业肯投入资金,应该就能加速追上对手,但是看看现在,腾讯仍然达不到字节跳动的算法水平,字节跳动也仍然没有腾讯的游戏运营能力,可见很多能力不仅需要投入资金,还需要时间积累经验,甚至还需要企业有这方面的基因。

虽然格力的研发能力毋庸置疑,制造能力更是首屈一指,但想在短时间内,在中高端的产品上实现逆袭,还是颇有难度的。

目前各品类的生活电器,格力均没有做到销量行业领先,2020年的营收还同比下滑了19%,在生活电器领域,目前还看不到格力的未来。

第四部分:机器人

美的于2017年1月以约292亿元收购了德国库卡94.55%的股份,正式进军机器人行业。

德国库卡与瑞典ABB、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是全球四大机器人制造商,其专注于汽车行业的工业机器人研发制造,是德国工业4.0的代表企业。

因为库卡有大量机器人核心技术,当美的谈判收购库卡的时候,受到了德国政界的阻挠,担心美的转移技术,损害德国利益。

于是美的承诺,在2023年底之前,美的不会削减库卡公司的现有1.23万个就业岗位,而且公司的董事会也自动保留下去,特别是技术知识和商业数据都将得到保护。这才使交易成功继续下去。

美的和库卡的确在友好的发展。

2018年,美的和库卡各出资50%合作在中国顺德科技园新建生产基地,进行新产品开发,预计2024年机器人产能达到每年75000台,加上现有产能,中国每年的机器人产能总数将达到100000台。

2019年,库卡新成立了中国事业部,涵盖机器人本体、柔性系统、一般工业自动化、智能物流自动化以及智能医疗自动化等业务。

2021年,美的库卡智能制造科技园二期项目启动。

然而,库卡的业绩却是惨不忍睹。

自2017年美的收购库卡后,库卡的业绩就逐年下滑,从2017年的270亿元下降到2020年的216亿元,利润也总是在盈亏线的边缘。

可以说,由于近几年汽车行业的不景气,主营汽车工业机器人的库卡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

如果没有美的帮库卡打开中国的汽车市场,恐怕库卡会受到更严重的打击。

目前来看,这笔收购的投资回报率很低,并不成功。不过考虑到制造业机器替代人工的长久趋势,机器人行业的前景还是开阔的。这算是投资未来的希望吧。

不过对于机器人业务的业绩预测,我觉得还是保守一点,给予个零增长的预估比较稳妥,也期待能有所好转。

还有,随着时间推移,美的可以逐渐掌握库卡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对中国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还是大有益处。

另外,关于商誉,我个人有个小观点。

如果库卡一蹶不振,需要计提商誉,那么也只是影响了利润表上的数字,并不会对美的再造成实际的现金损失。因为这笔投资损失是在收购的时候已经发生了。

而一蹶不振才是真正的损失。

格力的智能装备业务还没有竞争力。

说到格力的智能装备,就要顺便提一下董明珠投资银隆新能源汽车的经过。

董明珠在2016年时,打算投资银隆新能源汽车,为此股票停牌了半年,并多次公开为银隆新能源做宣传。然而,最终出来的方案是以130亿元收购珠海银隆100%的股权,而且是以向银隆股东发行新股的方式支付的。发行新股价格是15.57元,公告发布时股价为21.75元,发行价格相当于打7折。

与此同时,还向格力集团、格力员工、其他6个投资机构及个人定向发行新股,共募集资金97亿元,发行价格一样是7折价15.57元。其中董明珠认购9.4亿元。

这里插播一则近期的公告,2021年6月20日格力发布了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员工可以以5折价格认购股份,共计30亿元。其中董明珠认购8.3亿元。有没有发现历史惊人的相似。

书接上文,公告的问题在于,2015年报显示,格力有888亿元的货币资金,并不缺资金。且不说130亿元的估值是否合理,至少不需要发行新股,可以直接用现金收购,同时也不需要定增募集资金。

所以,赤裸裸的损害股东利益,遭到了广大中小股东的反对,在2016年10月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上,中小股东以52%的反对票否决了该议案。格力收购银隆之事告吹。

随后,董明珠显示了其倔强的一面,11月,董明珠以个人名义投资银隆10亿元,2017年2月,再次以10亿元受让了其它股东燕赵汇金的股权,此时董明珠持股比例为17%,成为第二大股东。

之后,董明珠向银隆管理层安排了多位格力系高管,逐渐掌控了银隆的经营权。银隆的原实控人魏银仓因受排挤,与董明珠交恶。

再后来,董明珠方指控魏银仓侵吞公司财产,魏银仓则指控董明珠投资银隆的资金,来源都与格力经销商有关,是以权谋私,损害格力股东利益。

这件事情变得纠缠不清,但显而易见的是,银隆的发展越来越差。回过头看,投资银隆是一笔失败的投资。

那么为什么分析格力的智能装备要提到投资银隆的事情呢?

2017年,在董明珠掌控银隆之后,格力的智能装备销售数据也开始在年报披露。

2017年智能装备营收21亿,同年销售给银隆的关联交易19亿;

2018年营收31亿,销售给银隆的关联交易27亿;

2019年营收21亿,销售给银隆的关联交易3亿;

2020年营收8亿,销售给银隆的关联交易1亿。

可见银隆就买走了格力的很多智能装备。虽然在每年销售给银隆的商品金额中,除了智能装备,还有空调,但是也可以大概知道,格力的智能装备实际对外销售的数额并不多。

所以说,格力的智能装备还没有竞争力,想凭借实力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第五部分:销售返利

关于销售返利,唐朝老师的分析太经典了,思路之开阔真令我惊奇,甚是膜拜。

再重复一次,也必然是远达不到老师的水平,我且尝试着学习一下老师的思路。

1、由于格力的销售返利数额巨大,且返利模式是机密,所以想尝试看看能不能分析;

2、通过经销商的信息可知,销售返利是以货物形式返给经销商的。那么假设销售费用中的非现金支付部分主要是销售返利;

3、刚好2020年新收入准则要求销售返利不计入销售费用,冲减营业收入。借此认证之前的假设;

4、销售返利是在销售商品时按比例产生的,那么做一下数据统计,看看计提返利是不是与营收数据成比例;

5、发现比例波动很大,怀疑计提返利不是被动跟随营收增长,而是通过计提返利调节营收数据;

6、根据格力以建议零售价出售给经销商,以返利作为经销商盈利来源的信息,推断出可以同时提高建议零售价和返利提点,在不损害经销商利益的情况下,提高产品单价,进而提高营收。

格力有一个特别的股东,就是占比约9%的第二大股东京海公司,这是2007年由管理层推动引进的,由格力的几个大经销商组成,受让了格力集团的股份。经销商成为了格力的第二大股东,是否有力协助了格力的发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大经销商和董明珠极为密切的关系,还是有迹可循的。

当2012年董明珠全面执掌格力后,公开提出了五年再造一个格力,每年营收增长200亿的目标。回看数据,2012年的营收为1001亿,2013年为1200亿,2014年为1400亿。准确的每年增长200亿。

所以,通过给大经销商同时提高建议零售价和返利提点的方式,增加营收,就可以让董明珠完成业绩。而密切的关系也可以让大经销商保守秘密。格力的确很可能就如此操纵过报表。

除此之外,格力还可以通过实际增加返利提点的方式促使经销商多备货。格力在2015年的时候,传闻整体渠道库存积压严重,不得已放弃了再增长200亿至1600亿的目标。我猜也可能与2013、2014两年,提供了较高的返利提点,经销商在利益的驱使下压了过多的货有关。

另外,关于销售返利,还有几个其他的想法。

1、格力的销售返利,是在销售商品计提返利时计入营收;美的的销售返利,是在使用返利时计入营收。因此,资产负债表上的预提销售返利金额,格力在过去已经计入过营收了,以后只会增加成本;美的还没有计入过营收,以后会计入营收和成本,产生利润。所以格力的预提销售返利金额越小越好,美的的越大越好。

2、格力在2020年更换了记录方式,新增销售返利直接抵减营收,不再计入销售费用,而之前的销售返利使用应该还是不增加营收,抵减销售费用,所以会出现营收下降,销售费用大幅降低的情况。而2020年的营收会因为记录方式的改变,出现额外的下降,未来随着旧记录方式返利的使用减少,会逐年改善。

3、格力2020年的其他流动负债—销售返利较去年下降了60亿,有可能是因为业绩下滑,新计提的销售返利比使用的销售返利少了,也有可能是一些经销商退出了格力体系,给他们现金结算了销售返利款。

4、现金结算销售返利款应该是要计入现金流量表的,销售返利使用是要抵减销售费用的,这两项也是会影响2020年格力报表的,格力并没有披露这两项的具体细节,所以我猜测也是有可能的。

5、我觉得唐朝老师的计算中有个小问题,格力计提的销售返利计入销售费用,使用的销售返利冲抵销售费用,所以销售费用中的销售返利应该是两者的差,即当年新增的未使用销售返利。另外,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流动负债—销售返利的变动,应该包含了新增的未使用销售返利,还有现金方式结算的销售返利款。

6、统计一下美的的销售返利占比,也是有大幅波动的。而且这种计账方式,也可以操纵报表,可以通过同时提高返利商品的售价和返利提点来实现。比如进货1万元的空调,给400元的返利,下次进货时可以换一个400元的电饭煲。同样是这个电饭煲,可以把使用返利时的进货价定为1000元,那么进货1万元的空调,给1000元的返利,下次进货时可以换这个原来400元,现在1000元的电饭煲。如此操作,后种方法比前者也多出了600元的营业收入。

7、还是期待监管部门继续出台更详细的披露要求吧。

附上格力、美的当年计提返利占营收比例的图表,其中因为美的未将销售返利计入销售费用,故采用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流动负债—销售返利的变动计算。

数据源自人见人爱的@食兔君,感谢~~~~

第六部分:备货

先贴上格力、美的备货天数的对比图。

数据源自诲人不倦的@白开水,感谢~~~~

空调是有明显的淡旺季的,夏天空调的需求量会比冬天大的多,为了平衡产能,工厂一般都是全年生产,在淡季压货,夏季售卖。

大量的货品压半年,对厂家的压力也是极大的,所以厂家也要鼓动渠道压货,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销售返利。淡季的时候进货,可以有更多的利润空间,这样全渠道压货,就相当于经销商都作了厂家的仓库。

从图中可以看到,2013、2014两年,格力的备货天数下降的厉害,这很可能是格力为了达到营收,让经销商压货,从而把库存都转移给了经销商,自己的库存很少。

而2020年,格力的备货天数直线上升,很可能是因为销售返利记录方式改变,为了不让营收太难看,减少了经销商的返利提点,使得经销商的压货意愿下降,库存都留在了格力这里。

美的针对库存问题,在2016年前后尝试了T+3订单模式。这摒弃了传统的厂家批量制造,经销商进货的模式,而是由经销商根据需要下订单,厂家制造发货。

T+3是指自订单申报开始(T周期),经过采购备料(T+1周期)、成品制造(T+2周期)、发货送达(T+3周期),完成订单交付的产销计划管理模式。

目前目标是订单周期16天=订单申报3天+采购备料周期6天+成品制造周期3天+物流发货周期4天。

T+3订单模式可以更快的响应市场需求,让经销商的进货货品更合理,减少了不好卖的产品的库存积压,也减少了经销商的库存压力。

但这种模式实现起来很难,采购备料、成品制造的两个步骤都需要做好灵活的准备和规划,美的去尝试改造很有勇气。

目前尚不知道是否完全替代了传统模式,但是从备货天数来看,实行T+3模式后的库存比较平稳,应该是比较成功。

相对来说,传统模式的经销商压力会比较大一些,如果遇到市场波动,可能也会将压力传导至厂家。而T+3模式更灵活,面对波动更容易调整,只是模式运行起来比较难,如果运行顺利了会优于传统模式。

第七部分:管理层

格力的董事长是耳熟能详的董明珠。

董明珠进入格力是从基层的业务员做起的,曾受命去讨回一笔难度极大的经销商的债款,她经过一个多月的死缠烂打,成功完成了任务。这件事使其进入了时任总经理朱江洪的视线。

之后,朱江洪给了董明珠更多的机会,而董明珠也展现了其卓越的才能。在朱江洪的赏识下,董明珠在格力的职位越来越高。2001年时,朱江洪升任董事长,并任命董明珠接替其位置担任总经理。

朱江洪的性格是低调、稳健的,董明珠的性格是热情、激进的。朱江洪作为董事长,稳健的掌控局面,董明珠作为总经理,激进的改革发展,两人默契的合作带领格力在空调市场上实现了长期的飞跃。

直至2012年朱江洪退休,董明珠兼任董事长。

董明珠对于格力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2004年,为了控制售价,格力空调全面退出国美商城。

2004年,格力拒绝了美国开利的收购。

2007年,推动大经销商入股格力,成为第二大股东。

还有,率先使用销售返利政策、广铺格力专营店等。

然而,格力发展最快速、最稳健的时期都是在2012年前,朱江洪任总经理、董事长的年代,或者说,朱董配的年代。

自2012年董明珠掌控格力后,最先的举动就是全面清理朱江洪的人脉,让自己拥有绝对的权力。

当时有媒体爆料,朱江洪退休一个月后,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在北京为朱江洪举行了颁奖仪式,但当朱江洪乘机抵京后,格力方面并没有安排任何人接机,朱江洪抵达会场后,还流下了泪水。

而董明珠则公开表示,由于朱江洪等老一批企业领导管理的问题,让格力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不少坎坷,并对朱江洪直言:“跟你对着干是为你好!”

在此之后,董明珠则是频频设定激进的目标。

有2012年的五年再造一个格力,每年营收增长200亿。

有2013年与雷军的10亿赌约。

有2017年的格力手机要做到世界第二。

有2018年提出的到2023年销售目标6000亿。

然而实际上,格力的成长主要靠的是过去空调的积累和声誉,并没有太突出的表现。为了达到业绩目标,改变经营策略甚至运用财技,更是与格力忠厚沉稳的历史形象不符。

可以说董明珠在掌管格力后,对格力的贡献远不如之前。

另外,自从我2015年买入格力,最大的担心就是当董明珠退休了,谁来接任?

虽然董明珠在接受采访时,总会反问:“难道我干的不好吗?你觉得我不能继续干下去了吗?”

我觉得虽然话这么说,但实际上总会有安排的吧,毕竟董明珠年事已高了。因此我对年报上的高管变动特别在意。

首先自然是常务副总裁黄辉,黄辉是技术出身的,从2015年开始担任常务副总裁的职务,看一看2016年报中对他的介绍,就知道是个很厉害的技术人员。

2000年8月起,任公司副总裁,2014年至今,任公司常务副总裁,2007年5月至今,任公司总工程师,2012年5月至今任公司董事。 兼任格力大金机电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 国家节能环保制冷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硕士兼职导师、国际制冷学会B2委员会委员、中国制冷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质量协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工业日用电器分会副理事长、 广东省科技库专家、广东省制冷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轻工业协会副会长、广东省标准化研 究院科技委员会委员、珠海市市长质量奖评定委员会委员、《日用电器》杂志编委会副主任、 《制冷学报》编委。

随着董明珠更多的出现在电视、媒体上,我看到的关于格力企业管理的新闻,就逐渐有了黄辉的身影。我认为至少从2015年起,黄辉执掌了格力的具体管理事务,而且他比董明珠小10岁,应该是绝对的接任者。

不料,2021年2月,黄辉离任,在第一期持股计划之前。

而董明珠是如此回应高层元老离职的:“任何人不能为企业服务了,甚至于破坏性了,那必须走人。”

这却让我想到了董明珠讲的这句话:“没有格力没有我,没有我也没有格力。”

而除了黄辉,另外两名我认为的候选者望靖东和刘俊也在2020年和2019年离任。

望靖东是财务负责人,而董明珠也是做了多年的财务负责人,虽然我觉得望靖东的能力一般,但其是随着董明珠从财务方向上来的高管,在公众会议上也看的出董明珠与其关系很好,离任属实意外。

而刘俊作为扶摇而上的年轻副总裁,一度被认为是董明珠钦点的接班人,也意外离任。

实在想不到,珠海明骏接手了格力集团的股份之后,核心高管接连离职。兜兜转转,格力现在又没有一个看起来像样的接任者了。

美的的董事长、总裁是方洪波。

方洪波可以说是国内优秀经理人的代表,自2005年起担任美的电器的总裁,2009年起兼任董事局主席,2013年美的集团吸收合并美的电器后,任美的集团董事长、总裁。

其为人比较低调,平时很少在公众前露面。

但美的在方洪波的带领下,逐渐在营收和净利润上双双超越格力,并拉开优势距离。

方洪波与董明珠的一个不同的点,就是他把给股东盈利作为主要目的,而董明珠作为国企控股公司的掌权者,以做出事业业绩为主要目的。

董明珠说员工全靠内部培养,方洪波直接招聘技术人才,甚至挖角格力的人士;

董明珠说核心技术自己研发,方洪波选择与东芝合作,与小米合作,以及收购库卡机器人。

董明珠瞧不起中小股东,方洪波在年报中写给股东动人的诗篇。

更重要的是,方洪波比董明珠小12岁,今年54岁,还可以带领美的走很久。

除了方洪波,美的的高管更换很频繁,基本每几年时间就会更换一遍。

但是美的高管的职务分配比较完善。在方洪波之下,有2~3位主管工作的副总裁,其下再有5~7位分管具体工作的副总裁。这更像一个现代化运作的公司。

第八部分:风险

目前空调及生活消费电器,基本上除了高端有部分外国品牌,大部分市场都是国有品牌占领,而国有的几个大品牌,都互相盯着很紧,一个有动作,其他厂商都会跟进,比如机器人、医疗器械就是这样。

所以在家电领域,一个厂商跟不上技术趋势,突然失去市场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我觉得比较大的风险有三个。

1、多元化风险。格力和美的近年来都加快了多元化的速度,而且多是通过收购的方式。历史上太多多元化失败的案例,值得关注警惕。

2、管理层风险。董明珠和方洪波都经营各自企业很长时间了,随着年龄增大,有自满犯错的可能。

3、财务风险。由于销售返利披露的不透明,有可能会有实际财务与报表体现不符的情况。尤其是董明珠曾解答分红少时,说账面上的钱要留给预提返利,再叠加格力总是想募集资金,让人感觉格力的资金情况没有报表上那么好。


第九部分:估值

首先,尽管空调业务连续两年下滑,但格力的空调业务不必担心,这是格力的优势所在,一定能恢复正常。

但我觉着格力在空调之外的投入,有点找不着方向,让人担忧。

生活电器方面,投入的时机已经晚了,想从中高端去切入,需要产品有足够的竞争力或者差异化,难度很大。

机器人业务,需要大量且长期的研发投入,还需要有机会把产品推向市场去试错、获取反馈。

做手机、芯片、圆珠笔芯等其他就更不用多说了。

格力在历史经验中,没有一次投资成功的案例,这可能也给了管理层心里上的障碍。

董明珠没有李彦宏All in AI的勇气,也没有雷军从零开始做手机的决心,试水新业务的投入太少,不成功时又不放弃业务线,实在是感觉难有突破。

而董明珠努力把格力打上董明珠烙印的做法,感觉对格力也是有害无益。

当终有一天,董明珠退休,格力的领导班子能否顺利过渡,又是让人担心的一点,至少目前完全看不到有经验的全面的管理层分布。

所以说,格力有一个极好的基础,但是目前不确定的事情太多了,风险很大。等到未来格力迎来一位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时,我想还会是一个稳健的好公司。

美的的话,感觉没什么多说的,空调和消费电器双轮驱动,相对比较稳健。

机器人和其他的新业务,暂时都看不到成果,也很难说投资是否成功,只能继续观察。

相对来说,美的的情况比较简单,没有太多可见的不确定,只要主营业务稳健发展,新业务取得差不多的成果,就可以保持一个不错的回报。

非常认同唐朝老师的3600~4500亿买点估值,就不再啰嗦叙述了。

致谢

本来以为唐朝老师的文章就是分析成品,没想到竟然留了个作业。

谢谢唐朝老师的框架,照着框架整理了一番,自我感觉有了很大的进步。

有些地方与唐朝老师的分析不一致,虽然很可能是我错了,但也有小小的满足感。

努力终有回报,跟随唐朝老师学习六年了,谢谢唐朝老师的无私分享。

(0)

相关推荐

  • 美国司法部5.8亿罚款事件背后 格力当务之急该做什么?

    [蓝科技观察]尽管美国司法部罚款格力电器5.8亿人民币案件发生在八年前,对格力的影响可能不大,但我们更关注的是,如今格力面临巨大的压力:股价下跌.董明珠距离去职格力或不会太远.品类单一化的格力如何能够 ...

  • 左手格力、右手飞利浦,家电这盘棋高瓴该怎么下?

    万万没想到,最后拿下飞利浦家电业务的玩家会是高瓴资本. 最近,高瓴资本以340亿元人民币收购了飞利浦的小家电业务,涉及飞利浦的挂烫机.电熨斗.吸尘器.咖啡机.空气炸锅等,但不包括剃须刀.电动牙刷等明星 ...

  • 格力电器:上半年业绩不佳,董明珠亲自直播卖空调

    9月28日.30日,格力电器全国巡回直播走进山东德州.临沂,董明珠直播带货分别完成22.2亿元.52.8亿元的销售额,山东两场直播创下75亿元销售额.其实早在今年4月份格力电器就开始直播,探索并推广新 ...

  • 格力如失去经销商支持,或将进一步落后于美的,董明珠慌了么?

    据悉由于董明珠极为推崇直播带货,再加上这一年多时间以来格力空调的大幅降价,导致经销商的利润不佳,一些经销商已转投美的怀抱,这对于高度依赖线下渠道的格力来说显然是不利消息,而在4月底随着格力和美的公布它 ...

  • 高瓴收购飞利浦家电,格力电器或受影响

    国内知名的私募基金高瓴资本近日以超过300亿元收购了飞利浦家电,高瓴资本是格力电器的大股东,此番收购或许会对格力造成深远影响. 格力作为国产空调老大哥,曾长期位居国内空调市场第一名,不过2020年它失 ...

  • 美的格力企业分析--老唐作业

    美的格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优秀企业,尤其格力,更是打响了好品牌中国造等口号,主观认识上大家都很熟悉,那我们从资本市场上股东的回报来看看,这两家企业给股东带来了多少回报,同时简单分析一下两家企业的竞争优 ...

  • 格力vs美的学习笔记--K.J 作业

    此作业7.1完成,不好意思发

  • 格力、美的地位被挑战!3分钟全屋换气,52天仅费一度电

    大家好,我是所长,是每天买各种新奇好物找小雷当白老鼠的硬核剁手党. 说到春天,大家想到的一般都是坐在草坪上,看着远处盛开的鲜花,感叹生活的美好. 至少也得坐在家里的阳台上,晒着太阳,感受微风拂面. 但 ...

  • (原创)教育随笔:一份来自教学一线的学生课后作业调查报告

    目前在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大家一直在热烈研讨"作业改革"的话题,其实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已经是一个老话题了,可是至今也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到底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是什么?如 ...

  • 中国空调市场四十年:格力、美的、海尔三强争霸

    一.中国空调市场四十年  改革开放前,国内空调基本从国外进口,1978 年国内空调销量仅 1 万台.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外进口空调涌入.外资进入国内,国内市场逐渐培育.这一时期,空调市场"四朵 ...

  • 夏天空调大战,格力,美的,哪家强

    随着夏天的到来,或许大家都知道,家用电器空调王国的两员大将,格力空调与美的空调,即将粉墨登场,在炎热的夏天,给我们每个平常家庭送来了秋天般的凉风. 在琳琅满目的购物商城中,我们又该如何选择一款物美价廉 ...

  • 396特训营第③天作业如何服务好9.9促成升单。课后作业:

    ​396特训营第③天作业 如何服务好9.9促成升单. 课后作业: 通过今晚学习录屏一条不低于2分30秒,不超过3分钟的视频.内容必须包含以下三大核心点的感悟! 1.良好的服务建立在我们对公司.产品.系 ...

  • 南充青诗会课后作业 || 闲敲棋子落灯花

    南充青诗会课后作业 以平水韵六麻为韵脚,嵌句"闲敲棋子落灯花" 本期主讲:陈昌松 嵌句 嵌入成句 诗丨陈昌松 海天余梦可浮槎,山有灵兮月有涯. 柳问丁香何时结,闲敲棋子落灯花.   ...

  • 格力vs美的学习笔记

    前言:花了大约两周时间,将白电双雄格力和美的相关资料浏览了一遍. 期间在书房后院布置了两次数据整理性作业,大家普遍反映效果不错,比直接读老唐给出的现成结果进步大的多. 受此启发,今天的文章,我打算换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