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记住一张脸?
如果一个人能认出成百上千的面孔,那么有时想起一个人的面孔却想不起他的名字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人,通过电视、报纸和电影也能见到很多人,如果能记住这些人的面孔和名字,这其实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除了单卵双生子,每个人的脸和眼耳口鼻有着无穷多的组合形式,千变万化各不相同,所以人们要区别每张脸的差异,然后再和相应的名字匹配后保存在记忆中。
人脸识别似乎涉及一个特殊的机制,与识别其他物体不同。面孔的识别似乎是一个整体的过程,也就是我们识别脸部的总体特征,而不是单独考虑单个五官的特征。
为此,Tonaka和Farah(1993)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让被试先学习和记住图片上完整的人脸和名字,然后,再让被试分别根据脸部的单个特征和完整特征来识别出这张脸所属的名字。
托纳卡和法拉发现,他们发现前者的识别率要远远低于后者。这个测试或许支持了这样一种说法,人们是根据脸部的总体特征来记住它的。
有时记住一个人的名字比记住他的脸更重要,在社交场合碰到熟人却叫不出名字,那简直就要尴尬死。如果,你在生活中有这种情况,那么看看研究者有什么好办法。
各种各样的研究表明,在识别一张熟悉的面孔并将其命名的过程中,有几个阶段。
Young等人(1985)提出,当我们遇到一张人脸时,它首先由人脸识别单元进行处理。这些单元包含有关熟悉面孔外观的存储信息。如果人脸与这些单位中的一个匹配,它将由个人身份识别码(pin)进一步处理。
这些个人识别码包含有关脸主人的个人身份信息,例如职业或以前遇到的场合。这些个人识别码通向附加信息存储,从中可以访问个人的姓名。
根据Young等人(1985年)的研究,简单来说,命名一张熟悉面孔的途径是熟悉性→个人身份→名字。人脸识别单元和识别码可以直接访问认知系统。关于一个名字是否可以用在一张脸上的决定来自于系统中各个单位和认知系统之间的联系。
约翰斯顿和布鲁斯(1990)发现,被试更有可能说两张著名的面孔很熟悉(约翰列侬和约翰肯尼迪),也知道他们都死了,但却不知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约翰。
死亡或活着的问题是从个人身份识别码派生出来的,但是在那里进程停止了,并且无法从附加的信息存储中派生出任何名称。
如果个人身份识别码和附加信息存储之间有一个模块,则会识别此人,并访问有关他们的一些个人信息,但他们的姓名将不可用。因此,在序列中的任何阶段都可能出现无法为一张脸命名的情况。
神经心理学的证据也支持这些发现。患有面容失认症的患者(俗称脸盲)在面部信息处理方面有缺陷,但在记忆方面没有。面容失认症患者无法识别熟悉的面孔,甚至在镜子中认不出自己。但他们仍然可以从名字和声音中认出熟悉的人。
Bruce和Young(1986)扩展了Young等人(1985)的人脸识别模型。命名熟悉面孔的路径被扩展到包含一个单独的阶段,称为结构编码。
Bruce and Young(1986)模型还包括独立于表情的描述和面部语音分析以及一个称为定向视觉处理的单元。后一个单元允许在最终识别之前有选择地处理某些过程。
举个例子,在确认你的高个子秃头丈夫之前,先在人群中找一个高个子秃头男人。表情分析和面部语音分析也可用于命名熟悉的面孔。然后,熟悉人脸的识别沿着Young等人(1985)提出的阶段进行,即人脸识别单元到个人身份识别码,最后到姓名生成。
然而,布鲁斯和杨(1986)的模式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它未能指定识别人脸所涉及的某些组件和过程。Bruce和Young(1986)承认,认知系统一般作用于影响系统其他组成部分中未包含的所有这些过程,指出人脸识别单元和个人身份识别码可以直接进入认知系统。
该模型也未能解释这样一个事实,即DeHaan等人(1991)研究的一名健忘症患者能够匹配向她所展示的88%的名人面孔和姓名,但无法回忆起有关这些人的任何自传性信息。她的个人身份识别码被损坏,这应该阻止她匹配的脸和名字。
Burton等人(1990)和Burton和Bruce(1992)修订并发展了Bruce and Young(1986)模型。在这一修订的模型中,有三个信息库:
1.人脸识别单元;
2.人员标识节点
3.语义信息单元。
关于一个人熟悉程度的决定是在个人身份识别码上做出的,而不是人脸识别单元。
当个人身份识别码的活动水平达到某个阈值时,面部被认为是熟悉的。
人脸识别单元通过显示熟悉的人脸来激活。当激活达到一定阈值水平时,人脸名称和其他有关个体的信息再次从语义信息单元派生。
只有名字才是单独储存的。该模型解释了德哈恩等人(1991)与失忆患者的发现,因为面部和姓名信息可以链接,而不需要获得自传性信息。
这篇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交互激活和竞争连接体系结构的计算机仿真模型。该模型包含Bruce和Young(1986)模型的一些单元。
个人身份识别码表示为标识特定节点,而不是信息存储。个人身份识别码从人脸识别单元以及名称输入单元和语义信息单元接收信息。
语义信息单元具体描述了民族、职业、休闲追求等传记信息。个人身份识别码,而不是人脸识别单元,决定一个人是否熟悉。
人脸识别单元表示人脸输入与人脸外观存储表示之间的相似程度。在每个库中都有抑制作用,这意味着每个库中只有一个单元在呈现人脸后变为活动。
当个人身份识别码的激活达到某一激活阈值水平时,会做出一个人熟悉的决定。然后,名称输入单元将为呈现的脸匹配一个名字。
偶尔,熟悉的人的名字就在“一个被试的舌尖”上。
Brennan等人(1990)进行了一项实验,以找到当名字就在舌尖上时,有什么可以帮助被试想起这个名字。他们发现重复描述相关个人信息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用照片提醒似乎作用也不大。
但是,给出这个人名字前几个字母,几乎有一半的被试都想出了这个名字。布鲁斯和杨(1986)得出结论,受试者此时处于个人身份识别码阶段但记不住名字。看到这些提示的字母,却能帮助他们想起完整的名字。
即使是熟悉的面孔,当照片倒着呈现给被试时,则更难说出名字。看来倒着的脸并非整体上的识别,而是被视为一组独立的记忆组件。
Yin(1969)将熟悉面孔的识别与建筑物等其他熟悉物体进行了比较。他得出结论,虽然相对于其他熟悉的物体,被试能更准确地识别正着放的脸,但当脸部倒立时,人脸识别的准确度最低。
想起一张熟悉的脸的名字似乎取决于大脑右半球某些区域的活动。
Hay和Young(1982)认为大脑皮层中可能有一些特殊的区域专门用来处理与其他物体无关的人脸信息。
这假设人脸处理是一个独特的过程。新出生的婴儿遵循眼睛和头部运动的示意图,而不是遵循混乱或倒置的脸。
新生婴儿也可能有能力识别和回应照顾者的特殊面部表情。
Johnson和Morton(1991)认为,关注面孔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能够引导神经机制了解面孔的特殊特征。
神经心理学的证据来自大脑右半球有损伤的患有面容失认的农民。这些病人很难辨认出人脸,但能辨认出不同的绵羊和奶牛。这表明人脸识别可能不同于其他动物和物体的识别。
近十年来,人脸识别领域的研究进展迅速。与大多数其他物体的识别相比,我们现在对人脸识别所涉及的过程有了更多的了解。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学领域,但其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视觉对象是人的脸。
References
Brennan, T., Baguley, T., Bright, J. and Bruce, V. (1990), 'Resolving semantically induced tip of the tongue states for proper names', Memory and Cognition, Vol. 18, pp. 339-47.
Bruce, V. and Langon, S. (1994), 'The use of pigmentation and shading information in recognising the sex and identity of face', Perception.
Bruce, V. and Young, A.W. (1986), 'Understanding face recognition',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Vol. 77, pp. 305-27.
Burton, A.M. and Bruce, V. (1992), 'I recognise your face but I can't remember your name: a simple explan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Vol. 83, pp. 45-60.
Burton, A.M., Bruce, V. and Johnston, R.A. (1990), 'Understanding face recognition with an interactive activation model',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Vol. 81, pp. 361-80.
de Haan, E.H.F., Young, A.W. and Newcombe, F. (1991), 'A dissociation between the sense of familiarity and access to semantic information concerning familiar people', European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Vol. 43, pp. 51-67.
Flude, B.M., Ellis, A.W. and Kay, J. (1989), 'Face processing and retrieval in an anomic aphasia: names stored separately from semantic information about people', Brain and Cognition, Vol. 11, pp. 60-72.
Hay, D.C. and Young, A.W. (1982), 'The human face', in Ellis, A.W. (Ed.), Normality and Pathology in Cognitive Functions.
Johnson, M.H. and Morton, J. (1991), Biology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Face Recognition, Blackwell, Oxford.
Marr, D. (1982), Vision: A Computation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Human Representation and Processing of Visual Information, W.H. Freeman, San Francisco, CA.
Tonaka, J.W. and Farah, M.J. (1993), 'Parts and wholes in face recogni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Vol. 46A, pp. 225-46.
Yin, R.K. (1969), 'Looking at upside-down fac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Vol. 81, pp. 141-5.
Young, A.W., Hay, D.C. and Ellis, A.W. (1985), 'The faces that launched 1,000 ships: everyday difficulties and errors in recognising peopl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Vol. 76, pp. 495-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