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仗” 味儿 是最浓的年味儿
今天是腊月二十八,原邹平大集的日子。作为六九年出生的我,小时候的今天,是赶集买“炮仗”的日子。买“炮仗”,是过年最重要的事,放“炮仗”,是过年最快乐的事。“炮仗”的响声,是过年最美的声音。“炮仗”的烟味,是过年最喜欢的味道。
一大早,村里几个小伙伴就会相约去赶集,琳琅满目的年货,都入不了我们的“法眼”,吃的穿的用的似乎都与我们无关,我们会直奔“炮仗市”而去。天不亮,“炮仗市”便会占满了摊位,摊主们个个拉开架式,摩拳擦掌,等到天亮在“炮仗”的响声中开启钱财的进账。
一会儿,“炮仗市”就挤满了人,摊主们便开始了各具特色的直销表演,点上一挂“炮仗”,震天的响声和腾腾的烟雾,会吸引人们自动地围成一个圈,下意识地用手遮着耳朵,但又不敢捂住,怕漏了声音,听不出“炮仗”响还是不响。响声一停,人们就呼啦地拥上摊位,讨起价来,摊主扯开嗓子,唾沫四射地讲起自家“炮仗”的优势,“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咱家的“炮仗”又响又省钱,今日不买后悔一年”等等。这边还没谈好,那边的“炮仗”又点上了,呼拉拉,人又跑去了另一个摊位,此起彼伏,好不热闹。我们买“炮仗”讲究响声大,头数多,价格低(后来才知道一个词,叫“性价比”)。那时的“炮仗”虽然品种单一(都是用“黑火药”或“灵药”自制的“白纸包”),但是规格繁多,有单个的大小“雷子”,两响的“二踢脚”,三响的“连环炮”,成挂的从十头到一百头、二百头不等。价格从几分到几毛,甚至几块钱不等,超过十块钱的“炮仗”,在我们眼里就是“奢侈品”,是不敢和摊主讨价还价的。一上午下来,不吃不喝,忍饥挨饿,转来转去,钱在手里都攥出了汗,左比比,右看看,最后才舍得买上几个心仪的“雷子”和几挂如意的“炮仗”,小心翼翼地抱回家,怕不小心弄破了包装,弄断了芯子。“炮仗”买回家,是不舍得放的。只有“大户”人家的孩子,才不到年三十就在大街上放“炮仗”,让我们穷人家的孩子羡慕嫉妒恨。我们都是先把整挂的拆成单个,然后平摆在向阳的地方或土炉边上进行晾晒或烘干,以防受潮影响“炮仗”的响声。
放“炮仗”也是有讲究的。大人们买的“炮仗”是按程序放的。小孩子们买的“炮仗”纯属个人娱乐。一般来说,大人们买的“炮仗”,要放出仪式感。从年三十的上午到大年初一的晚上,每顿饭前必须先放“炮仗”再吃饭。除夕夜十二点必须放一挂最长的“炮仗”辞旧迎新,在震天地响声里口中念念有词,许下最美好的祝愿,祈愿来年五谷丰登、万事如意、家人平安!初一早晨挨家挨户给长辈拜年时,每进一家,先要看看这家院子里的“炮仗”皮,谁家“炮仗”皮多,谁家的“炮仗”皮碎,说明这家的“炮仗”质量好、响声大,仿佛证明这家日子更富足。小孩子们的“炮仗”都是放在口袋里,一个一个的放。小伙伴们凑在一起,比一比谁的“炮仗”响,谁的威力大。那时安全意识淡薄,单个“炮仗”也放出花样,有的放到树叉上,有的埋在土里,有的盖在碗里,有的放到竹筒里,还有的自恃技艺高超,拿在手里,等芯子快燃尽时,使劲抛向空中, “炮仗”在最高处炸响,会引来小伙伴们羡慕的目光。还有的用“炮仗”捉迷藏,搞恶作剧。每年都会发生几起因“炮仗”而炸伤的事件,但为了刺激,小伙伴们还是会抱着侥幸心理,乐此不疲。不响的哑炮,也不浪费,会一掰两瓣,玩“猫追老鼠”的游戏。
“炮仗”燃放时的硝烟味儿和响声儿,以及那种热闹的场面、那种纯真的童趣,已深深印在了脑海里,成为挥之不去抹之不掉的甜美回忆,妥妥地扎根在心底的深处。童年时代,物质匮乏,小小“炮仗”让我们拥有无尽的过年快乐!而这些快乐,是如今的孩子们无法体会和想象的!有时想想,真的是:快乐很简单,简单很快乐!
作者:孙强,邹平市长山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