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方汇
发表者:赵东奇
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曹元成
足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老年人足跟疼痛常见于跖筋膜炎、跟骨下脂肪垫炎、足跟滑膜炎、跟骨骨刺等病症。一般起病缓慢,少数可急性发作。50%以上的患者跟骨X线摄片可见有骨刺存在,其与劳损和蜕变有密切关系。中医学认为,肝主筋、肾主骨,足跟痛多由于中老年人肝肾亏损以致筋骨失养,再加上复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导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
肝肾亏虚型:足跟疼痛伴有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失眠、耳鸣、肢体乏力等症状。治疗宜采用滋补肝肾,强筋壮骨法。可选用补肾壮骨汤:熟地20克,枸杞20克,山药20克,云苓15克,泽泻15克,丹皮10克,龟板10克,鳖甲10克,穿山甲10克,鸡血藤30克,木瓜15克,姜黄10克,灵仙15克,黄芪30克,桂枝10克,甘草6克。水煎外洗,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寒湿型:足跟痛常伴有遇风冷后加重,遇潮湿接触疼痛加剧,患处肿胀疼痛,缠绵日久难愈。治疗宜采取温经散寒,除湿通络法。可选用通络汤:独活15克,寄生30克,羌活15克,秦艽15克,防己15克,鸡血藤30克,附子10克,桂枝15克,黄芪30克,穿山甲10克,全蝎10克,地龙20克,姜黄15克,川芎15克,桃仁10克,红花12克,丹参30克,甘草6克。水煎外洗,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寒湿型:多感受风寒外邪,或涉水踏路,或居住湿地,足跟疼痛,甚则肿胀,下肢沉重,畏寒肢冷,得温症减,伴乏力,全身酸痛。舌淡白,脉弦紧。药用黄芪30克,续断20克,薏苡仁30克,羌活10克,独活12克,伸筋草24克,木瓜12克,防己12克,鸡血藤30克,苍术10克,茯苓15克,桂枝2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虚损型:老年体虚之人多见,足跟疼痛,不敢着地,病程久,行动无力,劳则加重,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无华。舌质淡,脉弦细。药用鸡血藤30克,山药30克,伸筋草24克,熟地黄18克,牛膝30克,何首乌10克,桑寄生15克,杜仲10克,肉丛蓉10克,山萸肉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损伤型:由外伤史或奔走跳跃史,痛点以跟腱抵止点的跟骨结节附近为著,呈牵扯样疼痛或刺痛,局部可见肿胀、压痛或跛行。舌暗,苔薄白,脉弦紧。药用牛膝30克,赤芍12克,薏苡仁30克,苏木10克,木瓜10克,当归15克,秦艽10克,桃仁10克,土元6克,红花6克,制乳没各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骨刺型:足跟疼痛,多为钝痛或针刺样疼痛,受寒或劳累后加重,不能久行、久立,甚至走困难。舌淡,苔薄白,脉沉紧。药用牛膝10克,鹿衔草30克,淫羊藿20克,当归10克,鸡血藤30克,肉苁蓉10克,茜草12克,威灵仙10克,熟地黄15克,红花6克,补骨脂10克,骨碎补12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李祥农)
□ 张红光 河南省汤阴县伏道乡西水磨湾村脑血管病专科诊所
1.白芷10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取棉布一块,将上药包起,方清水浸泡10分钟,另取砖头一块,在砖头平面上出一凹窝,放炉火中烧红,离开火源后向砖的凹窝内倒食醋二两,在把药袋放在醋砖上,随即将患侧足底部踏在药袋上约20分钟即可。每日一剂,连用3~5剂,疼痛即除。此法疗程短,快效,无痛,简便易行。
2.取川芎15克,生草乌5克。研成极细末,装入同足跟大小的袋内,厚度约0.3~0.5厘米,将药袋垫在患足鞋跟,洒上少许酒精保持湿度,药粉可5~7天更换一次。疼痛消失后,在巩固治疗一周。
□ 张可堂 山东省邹平县临池镇北山中医药门诊
取食醋1500毫升,石灰石中心部分1000克,制法:将石灰石碎成小块放盆中,加食醋,使石块完全浸于食醋中,煮沸。将患足悬于盆上熏蒸20分钟,待药液冷却变温后,用药液浸洗患足20~30分钟,浸洗过程中可随时加温,使药液保持一定温度,药液无变质时可重复使用3~5天。每天2次,5天为1个疗程。轻者可用2~3天,重者用2~3个疗程。
五法缓解足跟痛
□ 程怀孟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
药物鞋垫法 花椒、吴茱萸、五味子各等分,研末,按鞋子大小缝制布袋,将药末装入布袋内,封口,放入鞋内,每五天更换袋内药末一次。
药物外敷法 威灵仙150克,急性子150克,生乳香100克,罂粟壳50克,共研细末,用醋调成糊状,摊在敷料上5毫米厚,外敷患处,用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1次。
药物足浴法 伸筋草、透骨草、艾叶、川椒、海桐皮、鸡血藤、地龙、川乌、草乌、红花、黄柏各20克,丝瓜络10克,制乳香、制没药各15克。上方加水2500毫升左右,煮沸15分钟,加入白酒100毫升,将药汁放在盆内,熏洗、浸浴双足,每次20分钟,然后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交替按摩足跟10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每剂可用3日。
指压按摩法 取穴昆仑、太溪,昆仑在外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平外踝高点,太溪在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平内踝高点。每天按摩早晚各1次,早晨用按揉法,用拇指尖端按在穴位上,向里转三下,向外转三下,每穴5分钟。晚上用按压法,用拇指尖端按在穴位上,一按一抬,每穴5分钟。
毛刷刷足法 每晚用热水泡脚后,先用毛刷叩打足跟部每侧1分钟,然后用毛刷刷动足跟部1分钟,再叩打1分钟。
治跟腱炎验方
□ 郭旭光 山东莱州市慢性病防治院
透骨草、桑枝、白芍、鸡血藤各50克,桂枝、紫苏叶、木香、伸筋草、路路通各40克,生大黄、红花、桃仁、麻黄各15克。将上药加水2500~3000毫升,煎沸20分钟,趁热熏蒸患处;待温时,浸洗患处,每次20~30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熏洗后用纱布绷带固定即可。5天为1疗程。一般用药1~2个疗程可愈。
□ 张可堂 山东省邹平县临池镇北山中医药门诊部
内服法 熟地黄15克,山萸肉、山药12克,泽泻、牡丹皮、补骨脂、木瓜各10克。将上药研末混匀,炼蜜为丸,每服6克,日2次,黄酒送服。
外治法 伸筋草、透骨草各20克,川乌10克,草乌10克,当归12克,川芎15克,白芍15克,乳香(炙)、没药(炙)各10克,红花10克,胆南星12克,将上药研末混匀。用老陈醋调成糊状,涂患处,外敷纱布,绷带固定,2天换药1次,7天为1疗程。
□ 程桯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
病例:王婧(化名),女,38岁,中学老师,近一年反复右足跟下疼痛,久站和行走后频发,休息后减轻,患者怀疑跟骨长了骨刺,来医院就诊,经临床查体,压痛点局限于跖腱膜附着处,影像学检查未见跟骨骨质增生(骨刺),诊断为足底跖腱膜炎。足跟疼痛并不完全都由于跟骨长“骨刺”所致。
足跟痛,是一种由于跟骨退行性变及跟骨周围肌肉、韧带、肌腱等软组织慢性劳损而引起的慢性疾病。包括跟骨退行性改变导致的骨质增生(跟骨骨刺)、足跖腱膜炎、足弓结构异常、跟骨下脂肪垫炎、跟骨高压症、跟腱止点滑囊炎和肾虚性跟痛症等。
跟骨退行性改变导致的骨质增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骨刺”,也是导致足跟痛的常见原因之一。跟骨长“骨刺”,与颈腰椎及膝关节长“骨刺”的性质一样,都是骨头的退行性改变,“骨刺”本身不会引起疼痛,只有当“骨刺”长期存在,且长“骨刺”的跟骨长期负重或负重过大,引起局部充血和发生无菌性炎症时,刺激病变部神经,足跟才会痛,此时“骨刺”才成为致病的元凶。
此外,如果足弓结构发育异常,也可以引起足跟痛。足分内、外二个纵弓和一个横弓,内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楔骨和第一、二、三跖骨组成,外纵弓由跟骨、骰骨和四、五跖骨组成,内外纵弓的组成中都包括跟骨,可见跟骨是足弓负重的主要部分,人体在站立位时,跟骨与距骨承担了约50%的体重。由上述解剖学所见,足弓本身的构造是为了人行走时候吸收震荡,如果您有高弓足、扁平足或内翻足等发育异常情况,更需避免久站、长期走路和减轻体重,适宜穿平底软底鞋,女性更应尽早避免久穿高跟鞋,为足跟减负,防止足跟痛发生。
足跟痛属中医“痹证”范畴,中医学认为“肝藏血养筋,肾主骨生髓,肝血不足则筋失所养,肾精亏虚则骨失所立,日久则致骨软形变”,因此肾精亏虚也可导致足跟痛,称为肾虚性跟痛症。平时注意调节饮食和生活方式,调节情志,应用补肝肾、壮骨舒筋的中药,对跟痛症预防治疗都有一定帮助,也可用如下中药外洗方:
桃仁15克 红花10克 川牛膝15克 枳壳12克 制草乌10克 制川乌10克 防风12克 桂枝15克 骨碎补10克 伸筋草15克 路路通10克 甘草6克
足跟痛虽在疼痛的表现形式上大致相同,但病因却各不相同,治疗方法也需辨证,所以当出现足跟疼痛时,不要一味认为是跟骨“骨刺”造成,需到专科医院查清病因后对症治疗。
跟腱周围炎外用药方
处方:威灵仙18g 鸡血藤18g 红花12g 乳香9g 没药9g 伸筋草18g 透骨草18g 木瓜12g。
用法:加水2000ml,煎煮40分钟,每日1剂,每日熏洗2~3次,15天为一个疗程。最多熏洗3个疗程,最少熏洗1个疗程。
摘自:谢进,管东辉,于波主编,骨科软组织损伤诊疗,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第一版,2008:143
治足跟痛七法
药浸法:取苏木、白附子、麻黄、当归、川芎各30克,水煎浸洗脚部,同时用手搓揉足跟,以利药液浸入肌肤。每次15分钟,每日2次。
尿渍法:取较大的花岗石,煅烧后置于地,以童尿渍于上并立即将足跟部置于石上,任水汽蒸腾,切勿烫伤脚。无花岗石可用铁块代之。临床常用芒硝饱和液与白酒调匀,取代童尿,亦效。
乌梅、醋法:取乌梅适量去核加入醋少许捣烂,再加入少许盐,搅匀,涂敷在患足处,用纱布盖好胶布固定。每天敷1次,连用一段时间,有效果。
川芎外用:取川芎45克研成细末,分成3份,装入小布袋内缝好。将药袋装入鞋里,直接与患足痛处接触,每次用1袋,3袋交替使用,换下药袋晒干仍可用。
夏枯草熏洗:取夏枯草50克,用食醋1000毫升,浸 泡2~4小时,然后煮沸15分钟,先熏后冼患足30分钟,每日1~3次,每剂可用2天。
仙人掌外敷:取仙人掌适量,刮去其两面毛刺,然后剖成两半,用剖开的一面敷于患足痛处,外用胶布固定,敷12小时后再换半片,冬天可将剖开一面烘热再敷患处,一般宜晚上敷,治疗期间宜穿布底鞋,适量活动,使气血经脉畅通。
体操锻炼:双手扣脑后站立,然后蹲下,立刻再起来,如此为1次。每天做200次,分2回进行,3个月可见效。(钱伟)
治足跟痛验方
内服方 当归30克,白芍60克,生地60克,熟地60克,山药60克,丹皮30克,枸杞子30克,五味子30克,女贞子30克,菟丝子30克,车前子30克,怀牛膝30克,黄芪6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日早晚各服1丸,白开水送服。
外洗方 透骨草12克,红花、白芷、伸筋草各6克,五加皮、川芎、海桐皮、鸡血藤、赤芍各9克。加水煮沸,取药液先熏后洗。待药液温度适宜时泡洗足跟部。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钟,7~10天为1个疗程。(郭旭光)
□ 郭仲华 宁夏中医研究院
足跟痛在骨伤科门诊常见,是一种由于足跟部筋骨失养,遭受长期压力刺激而引起脂肪垫发炎的慢性疼痛性病证,有些患者因足跟部骨质退变增生形成“骨刺”,亦可引起此病。
中医认为,人到中年后,肝血肾精渐亏,肾阳不足,致使筋骨失养,若经常站立工作或过度跑跳运动、行走健身,则跟骨结节部跖筋膜遭受慢性牵拉刺激,致使气血受阻,或兼风寒湿邪内侵而引起疼痛。局部检查不红不肿,在足底内侧的跟骨结节处有压痛。笔者在临床上,对不愿服药的患者,采用自拟活血舒筋汤外用熏洗,此方具有养血舒筋、温经止痛之作用,配合自我穴位按摩,疏通经络、扶正祛邪,从而起到通则不痛的功效。经多年应用疗效较好。
熏洗中药
组成:丹参20克,川芎10克,木瓜10克,伸筋草20克,红花10克,威灵仙15克,牛膝15克,当归10克,防风15克。
用法:加水1500毫升,酌加陈醋30毫升,煎熬15~20分钟,滤渣后倒入盆内,先趁热予蒸汽熏,不烫时则泡足。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一剂药可使用2天。
穴位按摩
取穴承山、悬钟、太溪、昆仑、商丘、涌泉、压痛点,手法采用掐、捻、揉、捏,每次3~5分钟,每天2~3次。
治足跟痛验方
□ 郭旭光 山东莱州市慢性病防治院
防风、荆芥、川芎、甘草各3克,当归6克,苍术10克,丹皮10克、川椒10克,苦参15克,黄柏6克。水煎服,每日1剂。并用药渣煎汤泡脚,早晚各1次,每次泡30分钟,连用1~2周可获显效或痊愈。
艾灸治疗足跟痛
□ 何伟 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康复中心
足跟痛,中医认为多因寒湿痹阻,肝肾阴血不足所致。临床上,我常用艾灸进行治疗,效果满意:将艾条点燃,置于足跟疼痛点直接灸,以达到散寒祛湿,散瘀通络的目的。每次30~60分钟,每日1次。此法操作简单,疗效确切,适宜推广。如单人施灸不便,也可采用单孔艾灸盒进行施灸。
足浴助疗跟痛症
摘自2014-5-26中国中医药报
跟痛症多发生于40~60岁的中、老年肥胖人,多为老年肝肾不足或久病体虚,气血衰少,久行久站造成足底部皮肤、皮下脂肪、跖腱膜负担过重。长期、持续的牵拉,在跖腱膜的跟骨结节附着处发生慢性劳损,或骨质增生,致使局部无菌性炎症刺激引起疼痛。
本病起病缓慢,多为一侧发病,可有数月或数年的病史。足跟部疼痛,行走加重。典型者晨起后站立或久坐起身站立时足跟部疼痛剧烈,行走片刻后疼痛减轻,但行走或站立过久疼痛又加重。跟骨的跖面和侧面有压痛,局部无明显肿胀。若跟骨骨质增生较大时,可触及骨性隆起。X线摄片常见有骨质增生,但临床表现常与X线征象不符,有骨质增生者可无症状,有症状者可无骨质增生。
方1 威灵仙30克,红花15克。将上2味药水煎,取汁。将药汁放在盆内,足浴,每次30~60分钟,每天2次。
方2 木瓜l0克,防风10克,鸡血藤10克。上药浸泡,水煎20分钟,取汁备用。将药汁放在盆内,水温以微烫为佳,每晚临睡前将双足浸泡15~20分钟,10日为1疗程。(佳愉)
足跟痛方
摘自2014-5-28中国中医药报
□ 朱本浩 山东省平阴县卫生局
足跟痛症包括跟下脂肪垫炎、跟下骨膜炎、跟骨骨刺等疾患,是中老年人较常见病症。本病属中医“痹症”范畴,多因肝肾阴虚,精髓不足所致。当以养阴益肾,填精生髓,活血通络,化瘀止痛为治则。下面介绍2则足浴方,有明显效果,患者不妨一试。
当归木瓜汤
当归30克,木瓜40克,皂角20克,血余炭10克。将上药泽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温度适宜时足浴20~30分钟,拭干后搓双足心200~300次,以热为度,每日1次;早晚用手搓足跟部。可活血通络。
黄豆根汤
黄豆根500克。将黄豆根泽净,放入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待温度适宜时足浴,每次20~30分钟,每日1次,每日1剂,10天为1个疗程,连续使用1~2个疗程。可祛风通络。
足跟痛熏洗验方
□ 王业龙 安徽省岳西县王业龙中医诊所
方药组成:透骨草、威灵仙、皂角剌、苦参、香附、当归尾、红花各30克。
用法:加水3500毫升,煎取3000毫升,加入陈醋50毫升,盛于盆内。患者足跟伸向盆内,用湿毛巾覆盖盆口,先用蒸气熏蒸,待温度适宜后将全足浸泡,约30分钟。每天1剂,早晚各1次,治疗期间患足尽量少负重。
足跟痛 中医专家给您支招
□ 李尤佳 河南省中医院
最近一段时间,王老先生双脚跟一直持续地疼,开始没当回事,谁知越来越严重,无奈之下,来到河南省中医院风湿骨病病区找到邓素玲主任医师。
足跟痛的原因
邓素玲说,足跟痛多发生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重体力劳动者、运动员、长期站立工作的人易患此病。中医学认为,“肾主腰脚”,足跟痛多与肝肾阴虚、局部血脉不通有关。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又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便导致经络瘀滞。具体分析,造成足跟痛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三个:
跟骨骨刺:老年人足跟痛多和骨刺有关,跟骨结节处会有大小不一的骨刺,隆起的骨刺使局部组织受到摩擦、劳损,会产生无菌性炎症。但足跟痛的程度与局部炎症反应的轻重有关,与骨刺大小无直接关系。
足底脂肪垫萎缩:脂肪垫萎缩后,会使足跟缓冲震荡、防止摩擦的作用减弱,使足跟处更易受到损伤而有痛感。
足底跖腱膜劳损:一些行走时间过长、负重过度的人会引起跖腱膜的劳损,出现局部无菌性炎症而有疼痛症状,部位集中于跟骨结节跖腱膜起点处。
足跟痛的症状
脚尖朝上脚后跟向下用力时,里面有针刺感觉;足跟外表皮红肿,用手碰触发热;长途步行后疼痛加重,走路时踩在石块上或下楼梯时,足部用力过猛会引起剧烈疼痛;足跟中央有一个压痛点,用手指触压疼痛剧烈。严重者每走一步都疼痛剧烈。如要确定是否骨刺,需拍片确诊。
中医治疗足跟痛
一般采用内服和外治两法并用。先要辨证再来用药,足跟痛基本分为三种症型:气滞血瘀型、肝肾亏虚型和寒凝血瘀型。
在医师开的内服中药的同时进行外治更有助于恢复。外治的方法主要有几种:
一、每天用内服药煎过的药渣加适量醋,放入纱布袋里,热度以合适为准,热敷足跟处,一次15~20分钟。
二、川草乌、伸筋草、透骨草等药适量(根据自身情况,请医生开出外敷处方),加醋适量,加入热水,以不烫为适宜,每天泡脚,每天泡15~20分钟,一副药可用3~5天。泡脚后用软膏剂或护手霜涂抹足跟处再进行按摩。或者用合适的圆棍放在脚下来回滚动。
三、使用足跟垫。在稍厚的鞋垫上画出痛点的位置,挖空,在空处垫上药包。可用威灵仙、白芷以1:1的比例打成药面做成药包。也可不垫药包使用。
日常保健方法
邓素玲还提醒大家在平时生活中还要注意:
尽量避免穿底很薄的鞋。要选择橡皮底的柔软鞋子。避免走在坚硬的地面上。
经常做脚底蹬踏动作,增强跖腱膜的张力,加强抗劳损的功能,减轻局部炎症。
尽量避免长期站立,长期行走,不时抬高足跟减轻足跟负荷。
邓素玲在王先生叙述病情中发现王先生的床尾是冲着窗户的,而且晚上喜欢开窗睡。这可是引起足跟痛的一个主要原因,长期足跟受寒造成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所以可以温水泡脚,可以减轻局部炎症,缓解疼痛,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理疗。
如果疼痛剧烈,严重影响行走时,可采用局部封闭治疗。
治“脚后跟痛”验方四则
周一海
跟痛症俗称“脚后跟痛”,一般多为一侧发病,也可两侧同时发病,主要表现为晨起下地时足跟疼痛,稍微走动后可缓解。中医认为,跟痛症是由于“肾气不足,气滞血瘀”所致,以下偏方、验方对治疗跟痛症有良效。
1.舒筋外洗方 木瓜、防风、鸡血藤、威灵仙各30克,红花10克。上药浸泡后加水煎30分钟,将药液倒入盆内,每晚临睡前泡双足15-20分钟。该方有舒筋活络、活血止痛的功效,适合跟痛症初发者。
2.透骨外洗方 透骨草、防风、威灵仙、丹参、当归、川芎、牛膝各30克,皂角刺、没药、土鳖虫、红花各20克,加陈醋50毫升浸透,水煎30分钟取汁,药液泡足30分钟,早晚各1次。该方有活血通络、祛风止痛的功效,适合跟痛症久病不愈者。
3.独活寄生汤 独活10克,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防风、川芎、党参、甘草、当归、白芍、熟地各6克。水煎30分钟后反复熏洗患足。该方有益肝肾、补气血、祛风湿、止痹痛的功效,是为标本兼顾、扶正祛邪的方剂,适合跟痛症缓解期调理使用。
4.海桐皮汤 海桐皮、透骨草、乳香、没药各6克,当归5克,花椒10克,川芎、红花、威灵仙、白芷、甘草、防风各3克。上药磨为细末后装袋,煎水30分钟洗患处。该方有活络止痛的功效,适合跟痛症刚发作时,能有效缓解疼痛、粘着感。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