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的困惑
引 子
领导刚在钉钉上发消息给我,说明天请准时上班。我习惯性的看了下日历,明天应是辛丑年的农历初七,也就是阳历的2月18日。记得往年江南一带的工厂大多选择初六(六顺)或初八(发财)开工,以示吉利。不知为何今年却是剑走偏锋,初七就开工了呢?难道牛年真的要牛转乾坤,连开工日期都提前了,看来真个是不平凡的一年;转念又想,开工早晚似乎不是我操的心,我只按步就班上班就是了,于是又默然了。
想象着春节就这样在响应当地政府提倡就地过年的情况下匆匆而过,又不觉有点怅然。唉,过年亦不过如此!可作为国人的传统节日又不能没有它。不然呢,如果人只知道挣钱一天到晚为生计忙活,那岂不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机器了吗,想想也是累。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岁月总在不经意间溜走;不知不觉自己已在外漂泊了二十多个年头,从当年的毛头小伙业已熬成历经风霜的中年大叔。回首过往,除了慨叹沧桑岁月的流逝之快,更多的则是总觉得有壮志未酬之不甘。以往的这个时候每逢触及过年,总不觉会触动内心的某种情结,尤其是一个人在外散步时,听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的传来,心中也是五味杂陈,尽管家属也在身边朝夕相伴,但因久离故土,一旦思绪远荡,内心瞬间充盈了酸楚,我深知那是思乡的味道。我似乎能想象出一千多年前的西楚霸王何以曰大丈夫岂能锦衣夜行之气势!我想男人大多不会“夜行”,但缺的是“锦衣”!
每每看到小辈的孩子们拿了压岁钱(红包)那一刻,脸上总洋溢着眉飞色舞的神情时也着实让人艳羡,年轻真好!当看到一对对的新人在牛年牵手或结秦晋之好,也会不自觉的忆起自己曾经的浪漫时光。然而,历史可以重演,时光却不会倒流。宛如朱自清先生所言:“燕子去了,有再回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哪里去了”?
是啊,时间都去哪儿啦?怎么刚刚学会懂事与包容人就老了,怎么时间这么不经用了呢?当看到镜中的自已“鬓微霜””时,才不得不承认一个千真万确的事实,自己俨然已成大叔一枚,油不油腻另外一说。
一
人到中年,一言难尽。有关人到中年的无奈曾经多少文坛大儒和前辈涉猎过这个话题;既是老生常谈,但又有道不尽的内涵,不同的人总又能谈出不同的新意。陶潜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苏轼曰“老夫聊发少年狂”、“鬓微霜,又何妨”;李义山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刘梦得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人到中年有时身不由己就成了余光中口中的乡愁;人到中年,无意中也会变成了毕淑敏“父母在尚有去处,父母去只剩归途”的喟叹;中年什么时候变得脆弱与不堪了?中年人不该是如日中天吗,何以成了人们口中的强弩之末呢?想到此我不得不发出一声慨叹“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二
有关“中年”的界定,我翻查了一下相关资料;联合国卫生组织是这样划分的:
未成年人: 0~17岁
青年人: 18~45岁
中年人: 45~59岁
老年前期: 60~74岁
老年人: 75岁以上(含75岁)。
其实这种官方的划分看似权威,而事实上并不是很精准。如果依照人的生理特点及现实为观照,那么25~35这个时段一般是人的壮年期,才真正配得上人生的辉煌期。因为无论从人的精力和体能上来看都堪称人体能量的满格及爆发期。可如果按照改革开放前的具体情况来分的话,尤其是在农村对那些经常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来说,35~45岁就算进入了中年期,45~55岁就算中年后期了。当然,这种分法现在很多人不会同意和认可;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加之后天的养生、健身等,人的寿命较之五、六十年代已有所延长了。诸如五、六十岁的冻龄阿姨,六、七十岁的健身大爷等彰显出年龄与精神面貌的巨大反差。但只能说这种现象凤毛鳞角,少之又少,不具备普遍性。也许这种划分很多80后表示不服,我这么快就成中年人了吗?是的,谁都不想老,可岁月就是这么无情!不管你承不承认,你都要过渡到中年期。说直白一点,人就是虚荣心在作怪,总喜欢活在臆想中——不服老、不想老、不愿老!
3
三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样的惜时金句,曾被人们奉为圭臬,成为多少有识之士的自勉座右铭。“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古人一再提醒后人,年青犹如流星一旦划过去,想要重来便是下一个轮回。
而笔者则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年,可能从35岁以后就已经开始盯上我们啦!只所谓很多人不愿认可是因为生活的不太顺心,或者事业没有起色,比如尚没有创立自己的基业,故不愿过早的将自己的年龄与“中、老”靠边!说到底就是不甘心。我举个例子,同等条件下,一个事业有成的人,35岁必然羡慕30岁的,而30岁的反过来又去羡慕25岁的。这同时也说明一个问题,能把一个人年龄拖向“大龄化”的跟个人的成就似乎有着隐形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事业有成的人并不觉得自己老,而一个一事无成或是事业失败的人瞬间会觉得有种岁月催人老的感慨。这就催生出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人的心理年龄。据有关学者的研究表明,一个生活乐观,意气风发的人,他(她)的心理年龄要比实际年龄年轻的多,用现在的话说,这人心态年轻!
四
台湾有句谚语说:“少年放尿过溪岸,老岁放尿湿脚盘”。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理解,这里的少年应该是25岁以前或是更年少的童男,唯如此方能显示出“过溪岸”的威力来;而老年则至少应是古稀之年的人才会有打湿脚面的情景。而中间就隔着中年人的尴尬,“比上有余,比下不足”。但不管怎样,有一点确定无疑,那就是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已是不可能再做出有悖于年龄的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即便强为之恐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少年的顶风撒尿,这个中年人还真做不来,这就是少年乳虎的魅力。
人进入中年期往往形如一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当你感觉到凡事有点力不从心,或是很多事情勉强去做,但一个工程下来总觉得有点吃力,甚至难以坚持的疲惫,其实这已进入中年综合症啦。典型的特征有: 睡眠质量欠佳,记忆力开始减退,中年发福,看书没定力、很难专注2个小时以上,一旦干点儿重的体力活,恢复较为缓慢;吃东西也不喜冷食了,天气稍微冷一点比谁添衣服都快,偶尔感个冒,恢复期又较长,这些无一不在显示着,中年人的体质在慢慢下降。最让人难以启齿的是夫妻房事稍微赶的紧一点儿,就会出现腰酸背痛的不适感。说到这里,我想插个曲儿。我一朋友闲聊中说到夫妻床第之事,说人到中年男女交欢常会遇到尴尬之事;曾经的中年男女常被人喻为虎狼之年。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说有时他特别想,一个月难得一次,可老婆却很冷淡,用他本人的话说人家没兴趣。而现实生活中有时中年女人又表现强烈,可老公又不争气,加之中年人较为传统和腼腆,主要不乏有来自生活方面的压力,久而久之则大有偃旗息鼓之势。让人不得不去想,中年人的夫妻生活在现实面前很快过成了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局面。
五
记得我以前曾在我的一片文章中说过,中年人其实是一个弱势群体,是一个值得社会关注的群体。但同时他们又是社会的一个中坚力量,上有老下有小,承上启下的支撑着。
我们平时口头意义上的中年人一般是指早期的70后及80后。这两个群体大多在40~50岁之间,可以说是家中的顶梁柱。有的上有老人需要侍奉,有的下有子女尚未成家立业。退休吧离国家划定的退休线尚早,做工吧,一些年轻人早把他们远远的甩在身后。无论是体力还是智力都完败在年轻人面前。最为糟心的是,很多工厂的招工条件、待遇罗列了一箩筐,最后一条是年龄18~40岁,就直接把中间年人给KO掉了!回头才发现原来年龄才是他们的硬伤。
六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大概总结了一下,中年人也并非没有施展的舞台。虽然社会留给他们的生存空间不多,但仍有可为之处。中年人贵在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尽可能不要再去做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现归纳出以下几条,仅供同道中人参考吧。
1. 中年人可以无力,但不能无志。力气不由人,但志气不能丢。要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和追求。
2. 不再盲目攀比,追求一些不实际的目标。“人比人,气死人”道理要懂,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一步一个脚印走,切勿好高骛远步子迈的过大。
3. 年轻时未能实现的理想应该试着调整一下方向和学会变通,不要一条道跑到黑;如果你守的是一潭死水,蹲的在久也未必能钓上一条鱼来。
4. 中年人最实惠的存在感应体现在家庭责任上,而且应当把孩子的教育作为后半生最主要的投资方式;至于其它的投资不要随便加入赌注,除非你有万全之策或无后顾之忧你才敢放手去搏,否则就不要去玩那些心跳的感觉。
5. 开始观注身体健康方面的投资。身体是中年人能否拥有往后余生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而且它还直观的反映出一个中年人未来的路还能走多远!假设一个中年人的前半生称作碌碌无为,那么他的后半生能否东山再起,身体则是决定他成败的关键与法宝。所以中年人对健康方面的投资与保养不应该掉以轻心。
6. 要学会敬畏自然与大道。年轻时你可以天马行空、我行我素,独来独往,但到中年就要有自己的信仰与做人的底线;凡事学会看淡,换言之就是有那种“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胸襟,有一种随缘的心胸与度量。因为一个生活中有心结的人若不能打开,它迟早会成为身体的一颗定时炸弹,成为人生的隐形桎梏,最终滑向可怕的深渊。
7. 中年人如果还在外为生活打拼,在行情不明朗的情况请不要轻易换工作,除非你有备选;换句话讲,人到中年很少再去做冲动的事情。
……
总结一下,个人以为人到中年不是无所为,而是依然有属于中年人的路可以走。中年人的优势在于有着生活的经验和不惧困难的信心和意志,有着岁月的磨难留给他们的睿智及对生活的热爱。他们比年轻人更懂得用激情去拥抱生活,怎样用冷静去面对人生,他们更懂得会用多角度去体验人生的多种滋味!
心若在,梦就在。如果上帝仅仅是关闭了中年人的年龄之门,请不要气馁,因为在某个地方它必然会为你打开一扇属于中年人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