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红:程派的极致
在京剧旦角中,虽有不同的流派之分,但旦角演员能学唱多种流派的不在少数。当然我指的是唱腔而非唱、念、做、表四项的全能。
不知大家有否发现,不管是行内的旦角演员还是票友,梅、张、尚、荀能通吃,却唯独很少有同时能驾驭程派唱法的,一般来说演程派的演员只专攻程派而已,唱荀派的演员也大多只专攻荀派,因为这两种流派都有它的特别之处。
先说荀派,他的独特在于表演。荀派不仅在唱法上有润腔、气口、速度和感情色彩处理的特色,更重要的,荀派演员必须有表情丰富、动作灵活、善于传情达意的表演天赋才行,这些表演上的要求提高了荀派的门槛,因此纯属青衣出身的旦行,一般也不轻易跨越到荀派的门下。
再说程派,他的难度在于用气和发声。大家都知道程派对吐字要求很严,程砚秋对字头、字腹、字尾的讲究,是形成程派吐字区别于其他流派的很大区别。其他流派对吐字也很讲究,但通俗的说,演员咬字就像猫吊老鼠一样,先不把老鼠咬死,而是吊着不让它跑掉。但程砚秋的咬字,从第一个声母出来,就狠劲一口把老鼠咬死了,字头的劲头绝对大,整个字的头、腹、尾切割得非常清楚。决不会因为考虑声音的松弛,而在咬字上做适当的让步。这一点在习惯于唱梅、张、荀各派的演员来讲,要唱出程派的韵味来往往就会“不适应”或“不到位”。
另外一个不敢涉猎程派的最主要原因,恐怕是程派的发声和用气方法的与众不同。所有的声乐,包括京剧、戏曲和民族唱法,没有不讲究用气的,中国人尤其讲“气沉丹田”,美声唱法又何尝不如此要求?
一来是程砚秋嗓子不够用,二来是这位前辈是极肯学习也极会学习的。他是戏曲界到欧洲学习西洋发声的第一人。他学到的不仅是气的深、沉、收、放,也学到了发声的位置。
气息和声音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搞声乐的学生不能躺在老师身上学,换句话来说,学声乐更多的要靠自己的领悟,不能“自悟”的人,恐怕能歌唱一辈子,但永远也唱不好。
程砚秋的“脑后音”,也就是西洋发声中常提及的裤缝线后面的声线。 但他用到了极致,大多数的发声的共鸣点都用到了最高点,特别是音域较高的声腔,更是如此,而一般演员恰恰做不到这个极致。
声腔的转换需要前后、高低各个部位都能运用自如的运动,梅派和张派都如此。所以唱得好的演员声音松弛、宽厚、明亮。但程的发声方法更主要的是靠垂直运动,用极高和极低的气息和声音的迂回,唱出了他不同于所有京剧旦行流派的发音、行腔的特色。
昨天有幸与京剧界的老前辈毕谷云先生同桌用餐,这得感谢京剧爱好者陈一鸣先生的安排。我把我这些想法和盘托出,向毕先生求教,没想到他非常赞同,并告诉我,他本人除了学梅兰芳、荀慧生、小翠花和徐碧云之外还学过程派戏,当年跑码头时什么都唱。但有一次唱了程派的《孔雀东南飞》,第二天嗓子就哑了,从此再不碰程派戏。
我听了很感触,因为我也有过模仿谁的唱嗓子都不哑,唯独模仿程砚秋的唱会哑嗓的经历。毕老师的这番话证实了我对程砚秋用气、发声之切身的体验,因此今天才敢在此发表这番议论,抛砖以引玉,对与不对,希望各位专家与我商榷!
陈朝红 2010年11月14日
程砚秋出生在1904年12月20日,光绪三十年十一月十四日酉时 ;幼年家道中落,六岁投荣蝶仙门下,练武功,向荣春亮习武生。一年后向名武生教师丁永利学戏,后因扮相秀丽,改从陈桐云习花旦,后发现嗓音极佳,改学青衣,师从陈啸云。程砚秋童年基本功训练异常艰苦,他以惊人的毅力接受了这些训练,熬过了他惨痛的童年。十一岁登台演出,以其超凡的文武之功,唱、念、做、打崭露头角,行内外耳目一新。在北京丹桂茶园(原东安市场内),与赵桐珊、刘鸿声、孙菊仙等合作演出《桑园寄子》、《辕门斩子》、《朱砂痣》等戏。先祖随多尔衮入关,多有战功,战死疆场。据陈叔通考证,程家祖传牒文显示,程的五世祖当过清朝中期的相国。父亲荣寿,世袭将军之爵,是地道的八旗子弟。母亲托氏。经梅兰芳与其原配夫人王明华介绍,程砚秋娶果素瑛为妻。生有三子一女,长子程永光,次子程永源,幼子程永江,女儿程慧贞。均未入梨园行。
程派的唱腔别具一格。他严守音韵规律,随着戏剧情节和人物情绪的发展变化,唱腔起伏跌宕,节奏多变,要求达到'声、情、美、永'的高度结合。他的表演非常细致深刻,讲究舞台表现形式的完整与美感,同时注重贴近生活的真实。
程砚秋在艺术创作上,勇于革新创造,舞台表演唱腔讲究音韵,注重四声,并根据自己独有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唱腔风格,形成独有的特点。他创作的角色,典雅娴静,恰如霜天白菊,有一种清峻之美,后成为'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在表演上无论眼神、身段、步法、指法、水袖、剑术等方面也都有一系列的创造和与众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流派,全面展现在京剧艺术舞台上。程砚秋注重借鉴兄弟姊妹艺术,融合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是众多艺术大师中较为突出的一位。